第554章 試探(2 / 3)

稀薄晨霧中,營中3丈高指揮高台上,劉行孝舉目望去,視線中1條黑線、帶著滾滾煙塵壓來,還在不斷的向左右兩翼擴散,非常的寬,戰線寬的超出劉行孝視界。

這是強襲,是決戰,沒有那麼多的說法,見麵9打。

整個十裏聯營已經完成打通重組,如同1個壓扁的“回”字橫在道路及牧地之間,無數旗幟飄揚。

急促短鼓擂響,車輛堆疊的營壘背後,1杆杆火銃掛著銃刺探出,各營軍官不需要指揮台下令,9衡量局勢,將南端防線抽出兵力,加固北麵。

十裏長度上,站了兩層銃兵,他們的背後是飛雷箭車。

而他們的麵前,除了塹壕、拒馬槍、陷馬坑外,還有最外圍的地雷、引發炸藥包。

隨行的警役組成第2線,穿著靛青色新式軍裝,外罩鏡甲,或手持長铩用來穩定陣線,或手持刀牌作為車營戰術配備中的短刀殺手。

選出的徭役民壯頭綁紅巾,活動在外圍。紅巾就是戰後記功的憑證,有這個他們戰後便有參軍入伍的機會。

內層,徭役手持刀槍編成散團待令,待令的還有曹變蛟所部1個正規操訓的跳蕩鐵騎。

營壘裏,除了人,還有牛馬6萬餘。

線列戰時代,基層軍官最基本的要求就是勇氣以及基本的數學能力。他們要在戰場中,將1名名士兵補充道合適的地方上去。

他們是戰力重組、發揮火力的樞紐。

整個寧夏軍團的兵員素質比不上正經訓練出來的,可基層軍官都是正兒8經打出來的。

不需要指揮高台下達什麼軍令,成熟的軍官、士官老兵就能應對陣線上的常見事故。指揮中樞要考慮的就是大的方麵,例如選擇戰機反攻。

晨霧散去,相距5裏。

哈喇忽剌穿著中亞色彩極厚的鎖子甲,外罩華貴白狐大氅,見明軍防備森嚴並沒有想象中的慌張,心中不快,舉起馬鞭指了兩名千戶,向前1揮。

準噶爾部也有成熟的戰爭體製,號角聲響起,陣前換馬的奴隸健騎長嚎著,打馬衝鋒。

馬蹄踏過,草屑泥土飛濺。

指揮高台上,劉行孝端著望遠鏡細細查看。

侯洵套著4麵鏡甲,手裏拄著長劍,坐在劉行孝身邊喘著大氣。

他雖然屢曆於薊遼2鎮參讚軍機,可他從來沒有在第1線當過指揮。更沒有參與過這麼大的陣仗,呼吸加粗,加重。

當年4路大軍反攻遼東時,他所在的遼軍所部在前線卻沒趕上交鋒,被宣大軍包圍後,直接嘩變,將他綁了交給宣大軍。

“赤先!黃次!藍隊第3!鋒線預備……”

寧夏軍團兵員的素質讓基層軍官無奈,短時間根本學不了1線交叉射擊,隻能將第1線軍士分成3隊,右臂上綁上彩帶以示區分。

如果敵方1來就是密集衝鋒,那就進行簡單的3輪社稷9行了,可偏偏是散騎試探火力。那打齊射9虧了,隻能有目的的降低1線火力密度。讓1線銃手,分成3個批次交叉施放。

喘著粗氣,準噶爾部奴隸散騎1手握著馬繩,1手握著彎刀,身上隻有1層簡陋皮甲,1個個沒有張弓,而是在奔馳的戰馬上麵艱難站了起來。

“尋死。”

劉行孝吐出兩個字,抬手將麵甲扣在臉上。

“發!”

西邊左旅軍官齊聲大吼,這邊兩丈高的指揮高台上,陳國策張著嘴抬著眼皮子等待射擊效果。

銃聲3連炸響,雖不整齊,但也完成了連續火力的基本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