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5章 移桑固本策(2 / 2)

可偏偏,6部侍郎都沒帶預案來,難不成下午放假?

開什麼玩笑,整個南京、天下都關注著,放半天假不怕人笑掉大牙。

葉向高也沒想到6部侍郎竟然都掉鏈子了,對著袁可立道:“下回,務必將提案貼身攜帶。”

袁可立點頭,臉色很難看。純陽黨在中樞的人多補在侍郎1級,就等換屆後外放或升上來。結果,占多數的純陽黨集體掉鏈子。

朱弘昭很想笑,看來‘兩會’製度還要慢慢搞,今早加快了程序,結果9出了這麼1檔子事。

畢竟也正常,不少人將自己的提案當寶貝一樣藏著,拿出來遇到朋友,人家要看看,你給還是不給?

找來找去,9鴻臚寺少卿徐大相將提案貼身攜帶,麵對1份折子,要消磨整個下午的時間給天下人做樣子,的確是一件很為難的事情。

畢竟1言一行都要做檔的,1份折子哪能經得起提問?

故而,用膳的時間長了些,也幸好徐大相的折子是比較激烈,是具有爭執力度的折子。

袁可立念完,當即引發嘩然。

朱弘昭也被觸動,現在鴻臚寺培養翻譯的差事被4夷館拿走,周圍的藩屬南洋那一片權當死絕了,台灣以北並入版圖,西域、朵幹烏斯藏這邊又再幹仗,他們真沒正經工作,徹底的清閑下來了。

這回倒好,清閑無所事事的人弄出了1個大新聞。

別說這裏,明天通報天下後,各處都會吵破頭。

徐大相的提案很簡單,改變國朝重桑國策,將經濟作物遷移出去,還列出1筆賬單擺在麵前。空出來的土地,種糧食。

徐大相上前親自闡述:“農為國本,國朝所患在於人多糧少,而不在地少。長城以外不適生產,黃河兩岸此時因氣候惡劣產出貧瘠。然而水土豐茂,氣候溫潤之江南、湖廣諸省卻遍布桑園、棉田或油菜等經濟作物。固然能增強稅收富裕百姓,卻造成國朝儲糧不足,難以應對範圍大,持續綿長的災害。”

“這是1個要錢,還是要命的問題。重桑之策在人口稀少時,的確可以富國富民;若人口稠密成災時,便是鮮美之河豚。朝廷梳理天下,1應國策也該因地製宜,順時而動。故而,下官所提移桑固本之策,是順應此時形勢之策。”

“如今國朝缺糧,從外運輸受製於種種,且兼糧食粗苯,虛耗不小。若遷移桑棉於瀛洲等地,則減少糧食運輸之虛耗。而瀛洲少糧,依賴桑棉生產,方能使其安寧。”

戶部尚書畢自嚴開口:“波及範圍過大,急切難行。”

他是讚同了這方麵,戶部現在為難的已經不是錢,而是糧食轉運工作,以及如何降低虛耗。

生產轉變,必定會帶來1係列的問題。不是執行上的問題,朝中對執行能力是有信心的。麻煩的是造成稅收下降,進而導致政績不好看。

其中,袁可立的壓力不小。

朱弘昭若有深意看1眼工部尚書崔呈秀,崔呈秀去年有兩條增稅提案,1條是秦淮方麵的,已經執行正規收入1年近5萬,連帶搞掉天下佛門的產業1次性又是34千萬的收入。

崔呈秀的另1頭收稅提案就是增稅桑棉稅,以彌補糧食周轉帶來的虛耗。逼著下麵人改桑棉為稻。

算上崔呈秀前日已經通過,有待進1步考核研究的非農補貼稅,再看看徐大相的提案,分明是1個係列,相互彌補的兩條提案,也可以合並為1。

奇怪的是,徐大相這個獨來獨往的人,怎麼和崔呈秀這個可以說是官場上人鬼嫌棄的人混到了一起?

朱弘昭看向葉向高:“葉公,如何看?”

葉向高輕咳兩聲,道:“回皇上,臣以為可行,又不可急切施行。此策的確有利於國本穩固,也符合時宜。臣所慮者,在於急切施行時,造成朝野離心。故而,臣支持崔呈秀所策納入來屆5條核心大策之1,為徐大相移桑固本之大策奠基、開路。也讓民間多5年時間做準備,免得朝廷施行時,造成稅收下降,民怨沸騰。”

朱弘昭緩緩點頭不表態,又看向袁可立:“袁卿,怎麼看?”

袁可立也知道徐大相的提案直指根本,不能違逆,9說:“國本為重,臣附議相國。”

兩個大佬點頭,朱弘昭又看1眼崔呈秀,道:“那諸卿好好研究一番這固本之策,以崔呈秀之策為前驅,第3屆相府正式合並崔、徐2卿之策,施行天下。”

崔呈秀雙拳捏緊,成了,他的提案正式進入5條核心大策,3個位置占掉1個。如果葉向高再推1把,他這個次相當定了!

徐大相也是長呼1口氣,他這個人行事不講規矩,很受天啟看重,又屢屢惹天啟生氣,天啟時期這人9起起落落,被天啟打磨著性子。

兩個人串在一起合作,中間有個穿針引線的,這個人就是次相史繼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