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裏濕潤的氣候,讓她嗅著渾身都舒坦。
西長安街,不斷有騎士來通報消息,在這裏迎接的相府、將府、法司3套班子近千人。當首的是葉向高、史繼偕、鍾羽正、秦良玉和魏國公徐弘基5人。
撐著傘踱步,葉向高臉色不快。
現在皇帝真不該來,這麼大的雨,根本無法舉行隆盛的儀式。而且昨夜那麼大的動靜,將南京人嚇壞了,等緩兩天,皇帝再來,盛大的典禮,熱情的子民,上下膺服,多好的局麵?
非要現在來,還騎著馬淋雨,實在是胡鬧。
他是操碎了心,可這麼點小事皇帝都要由著性子來,他不能不頭疼。
西長安街東頭,是長安右門,劉時敏領著24監成員在這裏等待。趙期淋不得雨,經曆過1回刺殺,別說淋雨,下雨時9渾身不舒服。
“老祖宗,主子萬歲爺淋雨來著,與士民軍士共苦。前邊那些,是不是有些過分了?”
1名直殿監太監指著西長安街盡頭,語氣忿忿。
“3司諸公為國辛勞,歲數大了,難不成你想逼著他們淋雨患病?這種心思要不得,耐著性子等著吧。”
長江上,隨皇帝而來的宿衛諸營、6韜軍團以及大量銀錢輜重、行李還在緩緩卸運,看架勢沒有1天時間是不夠的。
南巡幾乎把北京搬空了,《永樂大典》也謄抄了1部運往南京。《永樂大典》的原稿就在南京,打雷失火燒沒了。正是這場大火才讓《永樂大典》又謄抄了1份,但1份還是毀於北京火災。
天啟的陵墓裏有一套,北京一套,南京一套。北京那裏還在繼續謄抄,在山東安陵地宮修建好後,會放到安陵一套。以後的西京,自然也需要一套。
朱弘昭盡可能的用一切辦法,將一切資料儲存下來。朝廷各司要銷毀的檔案,他也一概封存妥善保管,準備形成定製。凡是任期內的中樞文檔,1律封存作為陪葬品跟著皇帝埋在一起。
等政局徹底穩定後,朱弘昭也準備再修1部《大典》。
為了杜絕大多數糟粕,山東那邊的帳徹底算完後,以孟學、心學子弟為主,以孟弘略為總編纂,將這件事做好。
西長安街街口,朱弘昭看著一片片的鮮豔紙傘在青灰背景下覺得格外刺目,道:“阿策,跑起來。”
“哎!”
拉著韁繩,陳策開始奔跑,踩著1團團水花,張嘴喘著大氣。
葉向高等人神情愕然,看著皇帝與陳策跑過去,馬蹄噠噠。
將府班子裏,何衝挑眉,丟了手中紙傘,揮臂:“跟上。”
將府大半將領丟了紙傘,跟著侍從司的馬隊小跑,一片甲葉碰撞聲,清脆作響。
“堂堂正1品大將軍,成何體統!”
葉向高手杖敲著地麵咚咚作響,不好說皇帝,隻能罵何衝。自武宗南巡過1回後,百年了,南巡1回,5京體係設立,多大的事情,皇帝竟然這麼荒唐,由著性子來。
盛大的典禮是必須的,花再多的錢也不是問題,這是彰顯國威隆盛的必要手段。可皇帝瞎胡鬧,根本不給江南人麵子,想來就來,連個儀式都不搞。
很多官員歎息,擔心皇帝性子朝著武宗皇帝發展,武宗皇帝絕對是大明曆代皇帝排行第3聰慧的人,就是1門心思放不到正途上,喜歡由著性子來。
當今可比武宗皇帝厲害多了,若走偏了,雖說國事安穩,可官員休想安穩過日子。
武宗時期3楊治政,政局安穩,可武宗的胡鬧任性,實在是太折騰人了。
“嘿嘿!”
魏國公徐弘基笑了笑,帶著勳戚班子跟著向長安右門走,再胡鬧,該有的宴會免不了。
站在相府班子裏的孫傳庭臉色也黑了黑,皇帝的任性的表現純粹就是打臉,他作為帝師壓力很大。
他也沒法子,他和陳策在南京坐鎮3年,隻能綏靖,不敢搞什麼刺激的舉措,一切以穩定為主。
長安右門進去朝北是承天門、端門,北京承天門朝南對應的是大明門,南京承天門對應的是洪武門,洪武門南就是正陽門,出正陽門就是玄真觀、山川壇等秦淮北岸。
唔,看南京布局時朱弘昭9感歎南京皇城的方便,故此為什麼要往死整頓秦淮?將背後莊家洗掉,換成宮裏人,豈不是順心順手?
相對於北京皇城、宮城,南京的9顯得有些寒酸了,甚至連齊王府都比不上。
占地麵積決定了建築規模,也沒法子。
朱弘昭於端門下馬,抬頭仰望著門樓,咧嘴笑著。
理順江南問題後,他的壓力就能少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