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5章 吃麵,還是吃米?(1 / 2)

漕運總督府東偏院,這裏早餐也開始了。

人人疲倦,也餓,可看到早飯1個個都沒口味,哪有1大早吃麵條的?

連張采都忍不住動怒,欺人太甚!

3吳子弟沒怎麼吃過麵,猝然吃麵會有消化問題,這是故意刁難,侮辱他們的人格!

這種壞主意,不用想,就是國朝有名的吃貨周應秋的主意。在江南對朝臣風評中,故意忽略了周應秋善於斷案,和大肆搞誅連的事情。風評中,周應秋就是1個不做本職工作的人,1個工於心計,善於媚上欺下的奸邪。

魏忠賢的侄子魏良卿愛吃肉,畢竟原來他隻是個富農子弟,愛吃肉不奇怪。可周應秋為了巴結魏忠賢,也可以理解為臭味相投的吃貨成了知己,常常帶著烹飪工具去魏良卿那裏燉豬蹄,做拿手好菜東坡肉。

兩個吃貨湊一起,就吃吃,又沒做什麼侵吞公產的事情。

為了安慰魏忠賢,他的侄子魏良卿天啟有安排,朱弘昭9順著封為肅寧伯,食邑1村。魏良卿是個很本分的人,獲得富貴他表現的不是喜悅,而是惶恐。待在老家肅寧縣的封地裏,誰都不見。

他素無惡跡,連女色之類的愛好也不重,就因為是魏忠賢的侄子,在江南的風評中,形象堪比西門慶。至於魏忠賢,則是劉瑾第二,青麵獠牙。

西門慶的原型人物就是嚴嵩之子嚴世蕃,嚴世蕃號東樓,東樓對西門,又小名慶哥兒。文人就這樣,你得罪了我我將你寫進小說裏,永世不得翻身,如潘美、陳世美之類的,都是受害者。

周應秋抖抖袍袖,帶著屬官來到東院,自然被人瞪目群視。

“周刑部,我等食不得麵,此何意?”

張溥在前,拱手見禮,指著桌上一碗碗僵了的麵,還有鮮豔刺目的辣椒醬。對於辣醬,連薑蔥都不愛吃,認為會沾染清白的江南名士們,怎麼會吃味道很衝的辣醬?

這東西最先流傳在征遼軍中,1出場檔次就低,分明是軍士賤役吃的,哪能上得了場麵?唔,真正原因也簡單,三吳人口味清淡,吃不來辣椒。

西南的人要靠辣椒抵禦風濕,北方冬季誰家都缺不了辣椒。江南地區因為飲食文化,種的辣椒都是當盆栽,而不是飲食佐料。

“唉,本部一番好意,奈何爾等不領情。”

搖搖頭,周應秋一副痛心疾首的模樣,指著1名護衛說:“小5,給諸位先說說,米麵可曾吃得慣?”

這護衛抿抿嘴,嘿嘿1笑拱手:“周公,我等這類殺坯有的吃9滿足了,哪敢奢望合口與否。往昔,前線征戰斷糧,樹皮、草根、老鼠什麼的,能吞到口裏就無放過之理。”

點著頭,周應秋徑自落座,隨行來的屬官、書吏坐在搬來的桌椅前,淹沒鋪紙,開始記錄。

“爾等多太倉人,對於太倉士紳的恨,邊軍可是有傳統的。自弘治十年,太倉衛改為鎮海衛南遷福建,設立太倉州以來,這種恨意就產生了。”

“據本部所知,太倉官倉中年年新米,多為士紳以陳米調換。京中用米還算良心,運往9邊之米,諸位可曾知是個什麼德行?”

1夥人沉默,麵對知根知底的3吳出身的官員周應秋,說胡話沒用。

“都說本部入仕之初,居京7載無1策。讓本部說什麼?說太倉碩鼠?還是說太倉的麻雀多的遮天蔽日,將1座座糧倉吃空?後本部下放綏德州知州,在邊兩年。就說說太倉米運到延綏鎮會變成什麼。”

“若僥幸有新米,軍士舍不得吃,換成陳糧粗糧乃至是麥麩!若有質量上乘之陳米,也是如此處理,換更多能果腹充饑的食材。但更多的,是江水泡發的米,吃死的軍士大有人在!米中生蛆,常事;米中摻有兩成沙石,亦是常事。運抵邊塞的太倉米,9邊將士真沒幾個能吃到肚裏。”

摻沙子好理解,將米泡發曬幹更好理解,糧食的單位石是體積單位,不是重量單位。在江水裏泡過發脹的米,汙染變質嚴重,吃死人不奇怪。

“這就是吳士紳、江南糧商的良心。都是讀聖賢書長大的,如今爾等1個個身陷沼澤,不圖自救自省,對周邊肮髒行徑有目無睹故作不視;卻仰著頭看著朝廷種種,誹議不絕。本部是目睹肮髒一概不管,閉緊口舌渾渾噩噩過了三載。”

抓住複社的致命缺點,周應秋開始炮轟,不能揪住這幫靠嘴皮子吃飯的小尾巴,講理也講不了。跟這幫人,講理前1定要講事實,用事實壓住他們的嘴皮子。

“就是想不通,前之東林,後之複社,怎麼臉皮能這麼厚?厚的不可思議,明明自己不幹淨,周圍不幹淨,卻指著旁人誹議不絕,不殺不休。”

“聖人有雲,嚴於律己,寬於待人。又者雲,要1視同仁,大公無私。你們連自己,自己的人都做不好,有什麼資格指責他人?誰又給你們的權力,誹謗朝廷?真計較起來,南京城牆上,你們的頭,還掛不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