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9章 袁可立入京(2 / 2)

比如陳子龍的父親,家中世代都是農戶,有讀書的天分,不僅家裏咬牙供讀,宗族都會湊錢過來支持。這種例子,在大明實在是太多了。

優秀的貧寒學子,是十分搶手的,搶著收為學生,搶著收為女婿。

眼界低的商人養瘦馬掙錢,這些掌控著經濟命脈,當著官,還有士林影響力的家族的眼界9高,他們培養貧寒學子。都是一樣的,投資,然後獲得回報。1個看重眼前,1個看的長遠。

所以,這種人文情況才是大問題,使得江南人對朝廷的控製,2百多年下來,已經深入到骨子裏去。

靠文官根本不行,皇帝靠的是軍隊,這才挽救了岌岌可危的大明。

至於錯綜複雜的地方關係,就是人文曆史因素沉澱所致。

相府看中的是南巡後,就近威懾、治理江南,真正將稅製鋪下去,將潛藏的稅源挖出來。這是1筆很大的錢,也是1筆很大的政績。也是給皇帝,給天下人的答卷。

當官的都不傻,除了讀書讀傻了的文人,所有有眼睛的知識分子都知道,大明的稅製,現在的稅製根本不合理。可這種不合理的稅製下,他們是受益人,沒道理去反對。

9這種不合理的稅製,朝廷權威豎立後,依舊收到了遠邁大明曆朝的數額。可想而知,稅製改革後,到時候能收多少!

改稅製是關乎國本,動搖人心的大事情。根本不在首屆相府考慮範圍內,他們不敢動手,皇帝也不敢。

張居正已經倒下了去,不管他的種種是非,他敢朝商稅下手,敢得罪權貴階層,他就是偉大的。

現在的文官已經沒有力量和皇帝掰腕子,失去兵權能取代他們的人太多了。以前兵部在文官手裏,地方軍權、財稅在督撫手裏,9邊將門又被文人踩在腳底下,被塞外走私喂的飽飽。皇帝除了淨軍外,真沒什麼力量。

至於錦衣衛,萬曆中後期就廢了,站到了文官那1邊,否則詔獄也不會長草。

稅製早晚都是改的,袁可立願意幹這個差事,他也有信心幹好這個得罪無數人的差事,也敢幹這個差事。

他有一種使命感,他是純陽呂祖座下道童轉世,他的朋友親族部屬相信這個傳說,他也相信,也親身經曆過,呂祖救過他與隨行的水師部隊。

他反對南巡也有稅收上的問題,江南人自己種植什麼屬於民事意願,朝廷不方便強行管理,江南錯綜複雜的關係網也要慢慢梳理。江南唯一的要害就是地方偷稅漏稅嚴重,走私成風。

這就是整治江南人的要害,以這個為切入點,皇帝坐鎮南京,兩瀛省血戰歸來的大軍,足以1舉將江南從頭往下梳理幹淨。

作為此時最有軍事天賦的文官,袁可立很清楚皇帝手裏的兵權,意味著什麼。

相府左右兩相是不管民政稅收和建設的,右相監督,涉及到軍事才有左相開口的權力。國相葉向高是廣東人,次相史繼偕是寧波人,他有理由相信相府促成、支持南巡的動機。

可他還是無法阻止,他有資曆,然而沒有這個權力。

相府的動機很簡單,緩慢治理江南,避免過多的殺戮,保存江南人的元氣。否則按律來辦,光江南要流放抄家,受牽連的人口將是1個極為駭人的數據。而這些人,毫無例外,都是讀書種子,是進士的預備役的預備役,基數非常大。

因袁崇煥而爆發的清洗,江南地區殺的也隻是有官身或士林中的名士,對於各大家族沒有下手。因為,不敢動手,也不適合動手。殺的最多的還是北方,被皇帝直接控製在範圍內的士紳,整個北方已經理順了。

軍隊的威懾範圍有多大,清洗範圍就有多大。

這也是南巡中軍隊比例駭人的原因,算上計劃中山東整編的6韜軍團,皇帝抵達南京時,光北方的軍隊就有2萬之巨!

殺戮是粗暴的,可對付盤根錯節,人心搖擺浮動一切向錢看的江南,最省力,最能見成效的法子還是殺。

說真的,袁可立很擔心皇帝的安全問題,矛盾實在是太過尖銳。

為了錢,那些人什麼都敢幹。為錢而賣命的人,實在是太多了。

懷著沉重的心情,袁可立抵達西苑釣魚台。

釣魚台,再次看到袁可立,朱弘昭難免感慨:“袁公老了,幸苦袁公了。”

入座,袁可立搖搖頭,笑道:“國朝日益興盛,臣未覺老態,隻覺得渾身,有著一種蓬勃朝氣。”

“有朝氣就好,敬袁公。”

朱弘昭感歎一聲舉杯,袁可立舉杯,本該是銳氣十足的皇帝,現在也被國事打磨的鈍了下來,眨眨眼睛有些濕潤:“讓萬歲看笑話了。”

笑著搖搖頭,舉著杯朱弘昭對列席的另外兩人袁樞、餘煌示意,仰頭飲酒。

釣魚台隻有4人,這裏將初步議定下屆相府的根本大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