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9章 袁可立入京(1 / 2)

中正3年5月十八,一片暑氣。

楊彝之死沒有任何的風波,名聲比他大而自殺、失蹤的名士,多了去。

整個京師忙碌起來,這不僅僅是皇帝帶著家人南下,還有3司中樞隨行,整個首腦機構都要隨行。

北京人最怕什麼?

怕戰火燒到家門口,怕漕糧受限,更怕都城遷走!

可他們再怕,再不甘心,也阻攔不了南巡腳步。

永定門開啟,飛熊軍出動封鎖街道,這種排場極大,尋常2品大員也隻是5城兵馬使司做這活兒。這回入京述職交差的是袁可立,1路直入承天門參與禦前會議。

無數人關心袁可立的到來,這關係著下屆相府的核心大策。都想知道,袁可立的核心執政理念是什麼。這是機密,目前連侍從司也不知道,也是不斷變化的,政策要根據實際情況來施行。

按慣例而言,皇帝出巡必須要留下心腹重臣及皇室子弟做留守,可當今不能揣測,因為沒有成例可循。

禦前會議中,效仿南京留守百官體係,授袁可立北京兵部尚書,加官太子太師,論文武勳為柱國;趙期為鎮守太監,郭諒為鎮守大將軍。

沒有1個宗室做留後,更不需要監國之類的,整個朝廷的中樞都在南巡隊伍裏,走到哪裏哪裏就是中樞!

照搬南京留守6部百官體係,6部5寺副職留守,除了袁可立這位兵部尚書。其餘隸屬於相府、將府的正官1律跟隨。

神策軍團及還未改製的上26衛為組成戍衛軍團擔任京師防務主幹力量。京畿內4鎮加強戒備,周圍1圈圈駐軍嚴加防守,無北京兵部尚書、鎮守太監、鎮守大將軍聯合用印的調令,不得妄動!

話是這麼說,真出了事情,趙期就能調動神策軍。

飛熊軍團、神機軍團,3千營改編的車騎合軍、天下衛所組建的5軍軍團4支軍團隨駕,另有西苑淨軍4千,錦衣親軍5千,宗室組建的龍韜衛3千,軍烈功勳子弟組建的羽林衛、遼東戰事組建的虎賁衛作為親軍。

隨行軍隊就有十5萬人,儀仗方麵有隸屬於上26衛的旗手衛、虎驤衛、龍驤衛、金吾衛等等不下兩萬人。宮女、服侍宦官過萬人。

官員,勳戚及隨從,家眷,也在3萬左右。

人可以更多,可沿途準備的軍糧供應隻夠3萬人,此外還有商人、百姓之類的,更是不好計算。

將近京師6分之1的人口跟著皇帝南巡,影響的範圍實在是太大了。最直接的反應就是京中對漕糧的儲備要求可以降低,京師消耗的糧食也會大幅度降低。別看南巡人口占的比例不大,卻是占了京師近半奢華物資消費。就連普通的糧食,在這些人手裏也有極大的浪費。

南糧北運的壓力不大,在天津又能抽出1支船幫加入對西瀛省的物資轉運序列,減輕前線軍隊壓力。

這樣一來,大明十支船幫,最強的3支都在海上跑。

今日在承天門前完成禦前會議,北京確立留守體係,就等皇帝南巡時,正式移交治權。

西苑,釣魚台,回宮的朱弘昭等待著新晉兵部尚書袁可立,大明的兵部尚書和禮部尚書,通常都有好幾個。前者曆來是給地方總督級別的重臣加官,增加權柄;後者則是養老的地方,沒地方安排9打發去禮部清養。

袁可立是堅決反對南巡的,南巡消耗的雖是皇帝的錢,可依舊是朝廷可控製的資源。誰也說不準瀛省戰事後續會變成什麼樣,而且天災越發的恐怖,如此鋪張浪費消耗可控元氣,很不明智。

可他也理解皇帝的想法,接手一團爛攤子,靠著血腥殺伐1路走來,擺在麵前的問題最顯目的就是江南問題,江南兩廣不僅僅是與朝廷貌合心離這麼簡單,江南的問題實在太大了。

彌平建奴之患,設立河套省、蒙古3省,遼東4省,朝鮮省,兩瀛省,在位3年1路打下來的疆域,立下的武功直逼2祖。威望高隆到一種極致,可依舊震懾不住人心對錢財的貪婪。

南巡,是逼著江南人真正低頭的重要舉措。

可太急了,袁可立認為3、5年後才是好時機,現在全部擔子都壓在皇帝身上。南巡路上出個意外,整個大明9真的完了。

他沒辦法阻止,相府也是傾向於南巡,他們也想在任期內解決江南問題,由他們來操刀。江南的問題沒那麼好解決,畸形的種植業,人文環境,錯綜複雜的地方關係網,都不是輕易能解決的。

其中種植業以經濟作物為主,這也是土地不斷開墾,而大明始終缺糧的根本原因。

人文環境更複雜,對皇權失去敬畏心裏,不顧忠孝禮義眼中隻有錢,除了錢還是錢。如張溥這類人,袁可立根本不看在眼裏,隻是喉舌旗幟而已。他眼中,問題所在是江南的豪族士紳。

人文問題9出在這裏,這些人不是因為是本地豪族才發達起來的,而是這些人在國初開始,9一直傳承著教育體係。可以源源不斷給朝廷輸送官員,是因為世代當官才有的權財。1個個成功的例子擺在麵前,江南文風日益熾烈。再窮的人家,都會盡可能的讓孩子去讀書,先試試是不是這塊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