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4章 丟臉的軍事預算(1 / 2)

4月初9,朱弘昭在禁城午門處設宴,招待率軍入京諸將。

將近3個月的時間,遼東基本上是清理幹淨了。

建奴8旗製度軍政1體,主力遭到殲滅,流散潰逃的遊兵散勇也會後撤的路上被久受壓迫的遼民襲擊。

沒有大戰之後需要清剿餘孽的必要,能戰死的都戰死了,要麼跟著多爾袞3兄弟向更北的地方逃了。

此次撤軍歸來的是宣大軍及部分登萊軍,將全麵補充到京營禁軍序列。

京兵體係龐大,有3大營、上26衛、內4鎮的說法,起碼表麵編製很大。

昌平鎮、薊鎮、保定鎮、天津鎮,這就是內4鎮。

內4鎮歸大將軍府直轄,屬於警備軍種。3大營、上26衛歸皇帝直轄親管,3大營會以最高級別的野戰軍種進行換裝,上26衛改編為戍衛軍種。這批撤回來的軍隊會先補充、混編進3大營,後續部隊在上26衛的空架子上充實。

野戰軍種滿編,警備軍種編3分之2,戍衛軍種編3分之1。此外還有計劃中的屯墾軍種,與傳統衛所軍一樣,滿編卻以軍屯為主、作戰為輔。

平遼戰事中有功將士陸續封賞,這其中涉及到1個艱難的選擇。

封賞軍士,是給錢呢,還是提升軍職?

各處衛所滿編所需軍官武職隻有3萬多,可成祖靖難後大肆封賞,導致世襲軍職達到9萬多,嚴重超編。

通過考核、裁撤等等手段清減超編份額是大將軍府3大策之中的裁冗策,僅次於強幹弱枝鞏固國本的這第1核心大策。

丞相府有5大策,被皇帝縮減為4大策。

將軍府是3大策,依次是固本強幹策、裁冗簡政策,以及最後的武備策。

強幹弱枝不必再說,裁冗策是為了更高效的運轉,也為了節省軍費虛耗。畢竟都掛著世襲武職,總不能不發錢吧?

世襲的宗室、衛所武職,都是吞金怪獸。都是按著兩成發放俸祿,可也架不住這些人數量多,年年拿。

每年財政收入就那麼多,上上下下那麼多必須支出,想要有盈餘,談何容易?

這個年代,可沒有政府財政赤字可以找人借錢過日子的說法。

這次午門賜宴,朱弘昭不想讓這些為國家流血又流淚,同時還是自己嫡係的部隊吃虧。可以升職,但世職提升要增加難度;可以給錢,但不會再提升世職;也可以不給錢、世職,給將士們遼東的土地。

顯然,以國人的性子來說,金疙瘩銀疙瘩,遠不如能傳子孫的土疙瘩。

宣大軍作為皇帝的起家嫡係部隊,必須要給赴遼參戰的各軍做個榜樣出來。

這場戰事太大了,規模十分之大,可立有戰功的部隊卻不多。畢竟建奴是被直接摧毀的,沒有那麼複雜的一場場戰鬥,很多部隊都沒有交手,就贏了。

前線參戰的軍隊、將領軍功積累也不算大,可架不住軍隊集結規模大,必須要掏錢將各軍安撫好。

沒有這些軍隊鎮著,各地早就亂了。

現在的遼東就是1個大軍營,軍隊不能1口氣抽回來,要1點點抽回來逐步消化。同時,進行軍屯,震懾朝鮮士民,給朝鮮總督袁崇煥、朝鮮總兵毛文龍提供戰略威懾,使這兩人方便清洗、消化朝鮮。

這批大約6萬人的軍隊回防,讓朱弘昭徹底的鬆了口氣。

當夜召集大將軍府諸位入宮,在武英殿內議事,議接下來的軍隊安置策略。郭諒入京,以驍騎大將軍之位,擠到了大將軍府,作為宣大軍的代表。

禁軍3大營裏,取消了於謙北京保衛戰時設立的十團營,這是以當時各省入京勤王部隊改編的,也是輪番入京值守的地方部隊,被稱作班軍。

將於謙取消的5軍營番號重新設立,5軍自然是對應5軍都督府,歸各都督府節製的軍隊。性質與班軍一樣,也是地方部隊輪番入京。不同之處是十團營班軍的指揮權在地方督撫手裏,而5軍營則依靠各都督府轄地內衛所軍組建,屬於都督府直管。

5軍營被於謙廢了,失去這支平時能出動的軍隊建製番號,5軍都督府自然也9廢了。

毫無疑問,新成立的5軍營將會是以後京營的主力部隊,因為5軍營的番號夠大,在朱弘昭計劃中,5軍營等於5個標準軍團,約有十萬人。

此外神機營這個傳統上的天子親軍,大明第1軍則是京營的核心武裝及模範軍團。天啟時由5部擴充為7部,朱弘昭再次擴充後,是加強軍團,兵力將近3萬。

此外3千營改編為車營,配屬1個護衛騎營,這樣的編製以高機動、高火力輸出為主,叫做車騎合軍。屬於大將軍府根據車營戰法開發的實驗性軍種,若效果好,則會推廣到神機營。

說白了,3千營將會是軍製改革的小白鼠,給神機營打前驅。所以整個3千營,也有8千人馬。

上26衛以後擴充,每衛以標準戰兵營為作戰單位,也就是3千人,不是衛所軍製所規劃的5千6百人,這樣又是8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