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的麵積很大,等同於1個省的麵積,朝廷知道不知道台灣的具體情況?知道,也不知道。知道台灣的人自然知道台灣此時是走私的中轉站,自然不會宣揚。所以有知道的人,並不是所有人都知道,因為利益的原因,朝廷也9不知道。
在台灣設立邊鎮,也隻是朱弘昭一句話的事情,在台灣設立府縣,也隻是他一句話的事情。台灣的事情,荷蘭人的事情,對朝廷來說都是小事情。
朝廷現在關心的是遼東戰事及戰後治理問題,以及皇位能否順利轉交的事情。朝臣已經怕了,他們怕朱弘昭,更怕有不知死活的在皇位移交時跳出來刺激朱弘昭。
台灣當即被劃為1府3縣和1州兩縣,吏部尚書趙南星當即從來京述職的各地官員中選了1份評價頗高的名單遞上來補缺,由內閣選拔,也就是讓朱弘昭來選人。
設立府縣等於徹底納入統治,台灣將成為信地,首批官員去台灣是有生命危險的,畢竟土人可不認什麼朝廷命官,搞不好9因為稅收問題而抄家夥打1仗,甚至會因為水源、修城、伐木、開田地之類的事情爆發衝突。
所以首批的官員不能死板,要手段靈活,最好還要膽子壯一些有帶兵的能力。也因為這是朱弘昭的意思,絕不能辦砸了,否則朱弘昭臉上不好看,那就有他們的好看了。
翻著剛剛謄抄好的檔案,朱弘昭先找台北府的知府人選,1邊內閣大臣都等著,等這事處理完了一起將遼鎮的事情敲定。
翻了1圈看著千篇1律的格式化評價,朱弘昭實在是很難辨別哪些人有才幹,哪些人是關係戶,將名冊放下,扭頭看向葉向高,葉向高當即挺直腰。
“葉公之高徒少詹事成基命,孤在首善書院聽過其幾堂課,是個頗有才華的能臣,格局眼界非常人所能及。”
成基命並不受東林人看重,哪怕他的座師是葉向高也不成。因為成基命的政治趨向偏右,不同於武斷派,或故意裝糊塗一起武斷的極左東林風格。
“正所謂舉賢不避親,這份名單鮮有東林之人,趙公以後莫要如此。隻要不犯孤與諸公之約定,有才有德之人有多少舉多少,莫使大才大德埋沒於案牘之間。”
舉不舉官是你們東林的事情,任不不任命是他朱弘昭的事情。選拔官員這種事情,1碗水要端平,哪怕不選東林人,也要把東林人的名字填進去,好堵住他們的嘴,免得私底下瞎嚷嚷。
趙南星拱手:“殿下寬宏,臣知罪。”
葉向高也起身拱手:“殿下有所不知,靖之履官以來隻在中樞為庶吉士,曆任司經局洗馬,後署理國子監司業事。並無理政經曆,老臣恐其生疏政事,不體民情以至鑄成大錯。”
本來成基命的前途是很好的,因為天啟元年,他負責教授天啟學業,天啟有1次沒有去上課,成基命覺得隻是小事情,沒向內閣稟報,結果就被內閣打回原型,成基命辭官在首善書院講學,去年秋被起任為少詹事。
少詹事負責東宮庶務,天啟沒有子嗣自然也9沒有東宮係統的官員什麼事,可朱弘昭被立為皇太弟,算起來詹事府就是朱弘昭正管的衙門。
明中期以後,詹事府成為翰林官遷轉之階,太子儲君出閣的講讀之事都由其他官員充任,名實已不相符了。
可這事變質了,可國法規定的東西要糾正過來再輕鬆不過。所以成基命主動找了一些朱弘昭喜歡的地理雜書送呈,加上朱弘昭對他的印象不錯,1來2去就有了書信聯係,相互研討一些地理風俗,算是朱弘昭的日常消遣。
葉向高沒想到自己並不看重的這個弟子,竟然人不知鬼不覺的和齊王搭上了線。現在他哪怕天黑回宅子,也不敢找成基命來詢問。
官員們現在很老實,要麼上朝或進衙門坐堂辦公,要麼回家老老實實待著。本來9該這樣,免得官員們私底下串連結黨。現在誰都不知道會不會再爆發一場政治清洗,有了風暴因為走的近了,一起被逮進去是很正常的事情,喊冤都沒得喊。
“台北府初設,萬事從頭起,權當是1次曆練。畢竟台灣荒蕪,也不怕弄壞了,9先欽差少詹事成基命以本職充為台灣巡撫,總管台灣軍政事宜。所缺人手,9由成基命選定,孤將台灣交給他3年,3年後若做得好,孤以6部左侍郎相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