佟家是遼東大族,李成梁都要給他們3分顏麵。但是,他們更喜歡跟著拿著刀子搶錢的老奴合作,畢竟掙錢哪有搶錢來得快?
此戰後,寬奠、湯站、險山等城堡相繼歸降毛文龍,號稱“牛酒迎勞者,不下數十萬餘。”,這場1路潰敗中的勝利,使得全遼震動,建奴大恐。
鎮江大捷是明與建奴戰爭的首勝,扭轉了1潰千裏之局麵,消息傳到京城,朝野相賀,明廷破格升毛文龍為副總兵。兵部左侍郎王在晉評價說:“自清、撫失陷以來,費千百萬金錢,萃十數萬兵力,不能擒其1賊。此1捷也,真為空穀之音,聞之而喜可知也。”
禦史董其昌也上奏說:“毛文龍以2百人奪鎮江,擒逆賊,獻之闕下,不費國家1把鐵、1束草、1鬥糧。立此奇功,真奇俠絕倫,可以寄邊事者!如此膽略,夫豈易得?使今有3文龍,奴可擄,遼可複,永芳、養性可坐縛而釁之鼓下矣。”
毛文龍孤軍深入敵後,是遼東巡撫王化貞所遣,而遼東經略熊廷弼與王化貞不和,互相攻擊不斷。鎮江之戰後,王化貞繞開經略衙門單獨報捷,熊廷弼更加不滿,遂上言:“文龍發之太早,致使奴恨遼人,焚戮幾盡。灰東山之心,厚南衛之毒,寒朝鮮之膽,奪西河之氣,亂3方並進之本謀,誤專遣聯絡之成算,目為奇捷,乃奇禍耳。”
熊延弼把鎮江大捷說成是“奇禍”,但這人9這脾氣,朝中諸人都不以為意。葉向高則擔心熊延弼的話寒將士們的心,當然更主要的原因是借故批評熊延弼上奏天啟:“臣竊謂國家費數千萬金錢,招十餘萬士卒,未嚐損奴酋之分毫,而文龍以2百人,擒斬數十,功雖難言,罪於何有?以為亂3方布置之局,則此局何時而定?以為貽遼人殺戮之禍,則前此遼人殺戮已不勝其慘,豈盡由文龍故。”
朝中隻給了毛文龍1個官帽子,還非議不斷。原因可能就是毛文龍的出身是武人,而不是進士領兵。
鎮江大捷後,位於毛文龍後方的登萊巡撫陶郎先對朝命陽奉陰違,不發1兵1餉相援;建奴卻相當重視,先後派黃台吉、阿敏等率精兵5千人攻打鎮江。毛文龍麾下隻有1百多人,孤軍難支,不得不攜軍民退入朝鮮。
黃台吉等追擊過鴨綠江,遣使暗通義州府尹鄭遵,鄭遵經朝鮮國王李琿的同意,與建奴聯合。朝鮮、建奴大軍合圍毛文龍部於林畔,毛文龍率部進行了激烈抵抗,1日7戰,殺傷相當,彼此戰損相差無幾。
建奴損失不起……
於是退兵。明將丁文禮、呂世舉等犧牲,但1百97名追隨毛文龍深入敵後的勇士,如尚學禮、王輔、張盤、尤景和、王承鸞、陳忠、時可達等,很多在惡戰後幸存,並成為毛文龍開鎮東江的核心力量。
林畔之戰後,毛文龍以皮島、鐵山及寬靉山區為根據地,招募難民,以老弱者屯種,精壯者為兵,從無到有,逐漸發展成1支海外勁旅。天啟2年6月,明廷正式任命毛文龍為平遼將軍總兵官,掛征虜前將軍印,開鎮東江。天啟3年2月,加都督僉事銜,賜尚方劍。
如果沒有朱弘昭的到來,再過1年老奴扛不住,會遣使與毛文龍議和,結果人被綁到京師,毛文龍進位左都督,拿到了武人最高的軍職。
東江鎮建立後,毛文龍1麵招撫因戰火而流離失所的遼東百姓,前後接濟安置數十萬人。1麵遣將4出,不斷深入建奴腹地,消滅敵人的有生力量,逐漸成為後金大患。
對於東江鎮的作用,王在晉在遼東經略任上曾奏言:“今有毛文龍在焉,所謂置之死地而後生者也。《兵法》:‘計險厄遠近,上將之道。’憑鴨綠之險,居隔江之近,文龍得其所矣。奴欲長驅而肘腋之間有蠆毒焉,奴1動而毒發,屢攻之而不能去其毒,其天意留之以製奴之死命者乎?……奴之畏文龍甚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