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章 王敦盛投效(2 / 2)

王敦盛顯然心事重重,神情抑鬱,拿出自己的箱子裏的木碗,倒了滿滿1碗混著桃瓣飲了下去,長出1口氣道:“聽聞賢弟遣人在此造木亭,估算桃花盛開之際賢弟會來此賞花。愚兄自作聰明,特來此相侯。”

半年時間王敦盛變化很大,脾氣比以前直了不少,像以前說話,肯定會遮遮掩掩,不會這麼直言開口。

朱弘昭端起茶碗小飲1口,笑說:“王兄這又是何故,有事來參將府就能尋著小弟。就算小弟薄情,也會見王兄1麵不是?”

“3日抄書十3部的朱二哥怎麼可能是薄情刻薄之人?”王敦盛又滿飲1碗,這話說的李幼娘臉色1紅,垂了下去。

連喝3碗酒,王敦盛吐著酒氣道:“入秋愚兄入京有幸求學於國子監,朝中黨爭不斷,監生搖擺於諸黨之間,學正、掌教不思撥正學風,反倒為諸黨搖旗呐喊,實在有失體統。”

“賢弟不知,年初時監生因黨爭而不顧同學情誼,3日群起圍毆5次。著實不顧聖人教化,與潑皮無賴無2。我1好友是齊黨子弟,因言辭激烈指責東林黨空談不務實政,如今蒙冤革去功名,愚兄甚至心寒,這才從國子監退學返鄉。”

朱弘昭微微頷首,東林黨在東南各省有廣泛的輿論支持。在北京,自然也要爭取輿論控製權,年青的國子監監生,代表的是大明官員體係的未來,自然是要爭取的。

朝中黨爭是爭奪眼前得失,那麼國子監內的黨爭,則是爭奪未來。

王敦盛逐漸入醉,言辭更為激進,最後頹然1歎:“愚兄當日9仰慕令尊戍邊高誌,如今對朝堂仕途絕望。又不願躬耕於田畝鄉舍之間,還望賢弟給愚兄1個機會。”

朱弘昭微怔,道:“王兄有秀才功名,若去找家父。旁的不說,百戶之職都有些低了,為何偏偏來找小弟?”

醉醺醺1笑,王敦盛道:“明眼人都知道賢弟深居淺出,1言一行卻在右路極具分量。若有賢弟舉薦,參將大人必會予以重任。大同左衛的劉良佐,連個生員都考不上,有賢弟看重,半載時間升為千戶所僉事。有這等先例在前,愚兄為何放著捷徑不走,去和參將府幕僚爭奪那小小的獨木小橋?”

“王兄過譽了,不知王兄擅長何物?不瞞王兄,小弟蒙家父、師尊看重,也不能隨意舉薦。否則辦錯了事,家父也會懲處小弟。”

明眼人都知道,大同右路會隨著朱以溯地位穩固,而會快速發展。光是雷厲風行將天成、鎮虜兩衛衛所軍製重建,9讓無數人有心人看到了機會。

右路有4個衛所,1個守備千戶所,全部複興將會有近3萬衣食自備,能耕能戰的大軍。再加上新平堡參將的3千戰兵,陽和口的兩千守備戰兵,永加堡遊擊也是近3千戰兵。

這9前後4萬大軍,若有戰事,光這4萬人堆也能堆出不少軍功。大明最重軍功,即使武人地位低下,可軍功升遷真的很快。

開春春耕的順利進行,不少科舉無望,心思活絡的秀才有劉良佐這個成功的先例激勵著,都趕赴新平堡投入參將府,擔任幕僚從事。

讀書為的還不是做官,既然當不了清貴的文官,那當個武官也不錯,品級擺在那裏,青史留名說不上,起碼族譜什麼的還是要著重描寫的。

當了武官,自己生活也能好上不少。更能積攢家底人脈,全力供養子弟讀書,也不失於1條好路子。

而王敦盛看的更遠,他看到的是右路將來可能擁有的軍功。山陰王家也是軍戶世襲軍官,雖然是書香世家,身在邊鎮也知道軍功是怎麼1回事。

隻要有軍功,上上下下都是要分潤1下的。隻要能得到上級的信任和垂青,有了軍功分上1點,提個1級不是問題。

輕咳兩聲,王敦盛正色道:“愚兄不通軍略,也手無縛雞之力。卻也不是那等腐儒,平日好讀雜學,尤好農學。在國子監時,主要研讀律令、算學。”

為了表示自己有真材實幹,王敦盛講起了自己在國子監學來的東西,順帶說到徐光啟。

徐光啟大名現在也是響當當的,後世也算得上是如雷貫耳。尤其是和1個叫什麼麻豆外國人翻譯西方數學著作,如3角形、幾何、平行線這些數學詞彙都是徐光啟推敲出來的。

這位所學涉獵頗廣,王敦盛言辭中滿是敬佩,還送了本徐光啟主編的《農政全書》給朱弘昭。說道徐光啟現在以詹事府少詹事兼河南道監察禦史的新官銜督練新軍。

這位精通西學,懂農業的牛人還會軍事,主張“用兵之道,全在選練”,“選需實選,練需實練”。

朱弘昭可以看出來,王敦盛頗有些崇拜徐光啟。對於心中有榜樣的人,這種人再差也差的有限。所以微微思量片刻,朱弘昭9表示會舉薦王敦盛入天成衛係統,擔任主抓屯田事物的孫傳庭幕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