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5章 金錢情緒(1 / 1)

掙錢的目的可以簡單概括成三種方式:一是為了近期衣食無憂;二是在有生之年衣食無憂;三是為了金錢帶來的成就感和權利感。

在非洲一個很窮的村莊捉住了恐怖大亨本·拉登,一時全村沸騰起來。全村拿出很多供品慶賀,是因為他們將獲得二千五百萬美金,這的確是個天文數字,對於他們來說。全村的每個人都在設想著自己的未來,過怕了窮日子的他們麵對如此巨額獎賞,能不激動麼?事後,真相大白,他們捉到的是本村犯有精神病的人,因他留著長胡須,的確有點像本·拉登。再說,本·拉登連美國都拿他沒有辦法,一群手無寸鐵的村民豈能捉到他?對此感慨良多。

也沒有清高到視金錢如糞土,也深知金錢雖非萬能但沒有卻萬萬不能。淡泊並不等於清貧。落到一分錢逼死英雄漢的地步還驕傲什麼?

現在很多年輕的夫婦自忖經濟實力有限,都不敢輕易要小孩,怕養不起。試想,孩子可能因別人的孩子有什麼玩具而自己沒有,並且從母親憂鬱的眼神中讀出:如果想做個聽話的好孩子就不能開口要求,讓本該無憂無慮的童年過早地體驗到因匱乏而帶來的難堪和自卑。為人父母者即使能從孩子懂事的沉默中得到些許安慰,但豈能不自責心咎?

現在競爭如此激烈,別說望子成龍,就是讓他們在社會上立足,又有哪個環節敢含糊呢?唱什麼安貧樂道的高調,如果那些大道都以貧寒的形式表現未免太苦澀了。

若囊中羞澀,見親人纏綿病榻、困頓蹉跎而自己束手無策,縱有滿腔壯誌豪情都變得煙消雲散,無足輕重了。

某人長子患白血病,到北京換骨髓本可治愈,但由於術後經濟緊張而被趕到普通病房,沒多久就感染身亡,留下妻女好不淒涼。此人平時做小本生意有些積蓄,前期的二十萬手術費還能勉強湊出來,換成別人也許連上手術台的資格都沒有,隻有等死!香港鳳凰節目主持人劉海若女士在英國遭受車禍重創,但由於媒介的關注及“錢”的作用,才使她轉危為安。“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米蘭·昆德拉這句名言是否要改寫?

誠然,希望工程又能拯救幾個落難者?人們的同情心也是有限度的,過度就變得麻木。自助者天助!錢絕對是個好東西,而且多多益善,但它又是個中性的東西。有了錢不一定帶來精神世界的貧乏,但沒有錢絕對帶來物質世界的貧乏。有人說,人一有錢就易變壞,荒謬邏輯。照此推理越窮越好,縱觀全球,第三世界的犯罪率好像並不比發達國家低。蒼蠅不叮無縫的蛋。惡念在心中種下,錢不過提供了必要條件讓它發芽、開花,才得以“心想事成”。事實上,大富之家並非個個是紈袴之輩;相反,貧賤中人也不見得個個根正苗紅,也多雞鳴狗盜之徒,關鍵在於價值取舍以及品性是否端正。知識若不能轉化為財富,豈不成了屠龍術,價值體現在哪裏?

掙錢是一門學問,掙錢之道的確是每一個人都該終身學習的功課,唯此才能安身立命,才能活出尊嚴,活出自信,然後才能在毫無後顧之憂的前提下大膽實踐自身的理想追求——資本的自由才是最大的自由。隻不過君子愛財取之有道,有所為,有所不為,最為人所不齒的是靠出賣肉體和靈魂掙錢。

掙錢是一門學問,花錢的確也是一種藝術。

中國的經濟發展正在走一條“中國白領的路”——前半生用健康換金錢,後半生用金錢換健康。問題是,當你在後半生想用金錢換健康的時候是否還能換得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