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惠王依舊想把趙魏韓三國,重新統一為一個新晉國,時間耽擱得越久,這事就越難辦成。從前打趙國,因為齊國和楚國懼怕三晉合一,共同出兵救趙,魏惠王兵敗挫折,但是他不死心,就改把矛頭轉調到韓國。韓國都城新鄭,在魏都大梁以西,齊國人不易救助這裏。

於是,“逢澤之會”後兩年,公元前342年(桂陵之戰後第十一年),魏惠王興兵大舉進攻韓國,圍攻韓國都城不遠的南梁(今河南汝州西南),旨在一舉滅掉韓國。韓國遠非魏國的對手,便向齊國請求援助。

相國鄒忌怕田忌再立大功,影響到自己的地位,就說:“咱們還是加強經濟建設吧,不要幹涉別國內政。”

田忌反對說:“如果韓國滅亡,魏人勢必東向戰齊。但是我們急於出兵,又等於代韓國受過,一旦齊魏兩敗俱傷,韓國就會收取漁翁之利,弄不好我們還要受製於韓國。所以我建議,暗中說幫助韓國,從而讓韓國敢於抵擋魏軍,令魏韓互相激烈拚殺,然後再出兵攻擊疲憊之魏,解救危亡之韓,收取到實利與尊名。”跟上次段幹綸意思一樣。通常救別人都是以晚救為宜。

於是,韓國使者帶著田因齊的口頭鼓勵又回到了中原戰場。韓國自以為有了後盾,遂連續向魏發動五次反攻,雖給魏軍以一定削弱,但五戰皆不勝,陷入了危亡之境。看見投資資金老是不到位,已經燒錢燒到山窮水盡的韓國,隻好拚命催促齊國迅速出兵,甚至想把整個韓國抵押給齊國(“委國於齊”)。

次年,田因齊遂以田忌為將,田盼為副,孫臏為軍師,出兵援韓,穿插河南東部,朝著魏國在中原的“大上海”--大梁開去,逼迫魏軍釋放韓國。

由於龐涓大兵被膠著在兩百裏外的南梁(韓國南境),魏都大梁相對空虛,魏惠王當即命龐涓停止對韓作戰,再追加給龐涓以傾國之兵,以太子申為上將軍,龐涓為將,統率十萬大軍,從南梁東北上兩百裏,迎擊齊國入侵軍。

這一次同桂陵不同,魏軍來勢凶猛,實力甚強,並且是主動迎擊,準備充足,不再是急行軍亂跑了。於是孫臏建議主動撤軍:“他們三晉的兵卒,素來勇悍並且輕視我們齊人,而齊軍號為怯者。善於打仗的人,應該因勢利導,兵法雲,百裏而趨利者,必蹶上將軍。我們不如假裝不敵,主動撤退。”

田忌接受。

龐涓本來拎著家夥,咬牙切齒,準備保家衛國,一雪前恥,突然發現齊軍調頭,向東北逃竄,有回歸山東的意思。

這時候龐涓有兩個選擇,一是不去追,回頭繼續打韓國;二是追趕齊軍以求決戰,滅掉齊軍主力,再回去安安穩穩打韓國。因為貪功和憤恨,龐涓選擇了戰略進攻。

公元前341年的人秋,魏國大兵在野山亂灘上飛馳,但見飛雲過天,變態萬狀,河南北部的天空一日比一日高舉,秋天仿佛一隻花鹿,踩在士兵們的額頭上,活著多麼好。

魏人已經從河南中東部,追到了河北境內。這時候,再看齊軍留下的營地,軍灶數量由第一天的十萬個,減至第二天的五萬個,第三天的三萬個(準確地說,是供十萬人吃飯的灶,五萬人吃飯的灶和三萬人吃飯的灶。齊國十萬大軍,不是一人一個灶)。

龐涓摸著灶台,欣喜若狂:“我就知道齊軍素怯,三天時間,士卒逃亡過半了!”

於是龐涓舍棄步兵主力和給養輜重,隻率領數量有限的輕銳戰車,倍日而行,一天走兩天的路,猛追齊軍。

對於急著趕來送上自己腦袋的龐涓,孫臏估計他到達馬陵時間為日暮。秋天十月天黑較早,馬陵道狹窄,兩旁多阻隘,可以埋伏兵馬,地點是在河北省南端的大名縣地區(現在的邯鄲地區)。

於是齊軍砍割路旁的荊棘,把這些帶著尖銳芒刺的蒺藜堆積在道路兩邊,充為溝塹,又把戰車列在蒺藜後麵,充作壁壘;車上作戰的大盾,充作壁壘上的女牆。手持弓箭的射擊手,緊靠在堞的後麵,手持長柄武器的戰士緊列其後,隨時準備戰鬥。持短柄武器者在後側機動配置,隨時阻截敵人的逃跑,把殘兵傷兵補上一“刀”。

然後把偵察兵撤到五裏之外,以規定的信號向作戰部隊報告敵情。有的哨兵隱藏在樹上(看得遠啊),用“方”的信號(旗子)示警,地麵的哨兵用“圓”的信號(大約是鼓)指示敵情。

孫臏還特意選擇了一棵大樹,剝去樹皮,用大刷子寫上:“龐涓死於此樹之下。”這是心理戰,仿佛上天下的旨意。

接著,齊軍做了戰爭史上空前絕後的一件事,埋伏了一萬名弓弩手,夾道而伏,規定日暮見了火光就一起發射。

弩這東西不同於弓,它是戰國初期楚國的楚琴氏發明的新玩意兒,弓的特點是輕便、快速,缺點是一旦上了箭,拉成滿月以後,必須旋即發射,不管瞄得準與不準--因為你老不發射的話,胳膊就要累酸了。

弩卻把這種勢能儲存起來,把拉開的弓弦固定在與弓體呈十字形垂直的弩臂上,從而有時間從容瞄準,弩臂上還有瞄準器(望山,上邊還有刻度)可以幫助你。一摳扳機(懸刀),箭就出去了,這簡直就是古代步槍。而且可以兩隻手端持著弩,節省力氣,瞄得更準。缺點是上弦比較費力氣,需要兩手拉著弓弦,把弩臂夾在兩腿之間,如此上弦,上得就慢。所以,在衝擊、突襲敵人時,不如射箭來得快。因此弩主要用於防守,比如列在陣表,或者是像今天這樣的伏擊。其射擊的連續性依靠幾組射手的輪番射擊,即所謂迭射法:前後排成三行,第一行發射時,第二行準備,第三行裝箭。第一行發射完畢退至第三行位置裝箭,第二、三行遞進發射,循環往複。這跟歐洲人排成三排使用火槍循環射擊,是一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