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蕪搞創作,總是從生活中來。二十一世紀六十年代初,他有了一次雲南之行,寫下了《南行記續篇》裏的作品。另外,他還曾去鞍山、大慶、小涼山等地體驗生活,根據體驗寫成短篇小說。一九八一年以後,艾蕪已耄耋之年,壯心不已,仍深入大小涼山,重返雲南邊疆。這一種精神在今天依然是難得的。
四
一九八七年,艾蕪在上海文藝出版社出版了最後一部長篇小說《風波》。這部小說是一九八六年創作的,同年發表在《小說界·長篇小說》的一輯裏。他在小說的《後記》裏說,這不僅是從觀念出發,而且考察了現今老的一代人和年輕一代人的思想和精神狀態的。小說所講述的是,一個被稱為“狗崽子”的青年,意外地接到一封國外來信,由此引起鄉村的風波:曾帶頭批判他的表妹韓芳,想重溫那青梅竹馬的舊情,得以隨之出國,就連大隊黨支書、團幹部也都換作笑臉相迎,另眼看待,要拉上新的關係。這是一個輕喜劇,艾蕪寫得人情味十足,放在今天來閱讀,依然有味。
艾蕪除了寫小說之外,還寫有散文、遊記、雜文和評論文章,甚至還寫出了有關《詩經》的考釋文章。倘若僅以短篇小說統計,他一生寫了近二百個短篇,其中解放後寫的也有三十多個。這在中國現代作家當中,也是屬於少數派。
且看:
夏天的早上,住厭了都市的人,單是在火車裏,看見了蒙著薄霧的青色秧田,開著檸檬色小花的棉地和門前係著一兩條黑色水牛的人家,已夠心情爽朗了,何況在終點地方,欣欣迎人的,有點綴著海麵的茶褐色的風帆和掠人衣袂的濕潤海風呢。
《夏天的旅行》中這樣明快的文字,是他對“自由”與“快活”的推崇的結果。
五
斯人已逝。如今,對艾蕪的研究尚且有許多不足,這部分原因包括: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他雖是著名作家,但不屬於顯學的範圍,自然關注得較少。另外,這也有現實的考慮,比如他的書信現存於中國現代文學館,因為可能涉及某些敏感話題,已約定五十年不能打開。這對艾蕪的作品研究大有參考價值的一手材料,讓研究者見到並使用仍需時日。
可從艾蕪的身上,我們所能看到的一個作家的勤奮,以及對社會觀察的敏銳度,如果缺了這兩種品質,可能其作品就是另一副麵孔。艾蕪的作品可以一九四九年為界分前後部分,前者多一些體驗與流浪,後者則受時代潮流的影響,多年未寫出作品,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他所繼續書寫的小說,還是以底層人物為主,對小人物命運的關注是相始終的。
值得一說的是,對艾蕪的研究,還可以從他周圍的文朋詩友的通信、文章、日記中看出他的性情和作品旨趣。比如魯迅寫給艾蕪和沙汀的信,是鼓舞他走上文學道路的起始。他把文學堅持一生,也是不易的。而他晚年的一些作品,至今沒有出版,也是一種遺憾。不過,聽說《艾蕪全集》將要出版了,這或許能讓我們看到艾蕪作品的全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