蜻蜓的幼蟲離開湖底,是為了來到豐富多彩的人間;說不定我們離開人間,是為了去到另一個五光十色的世界。
也許,死亡並不是生命的結束,而是一個新生活的開始。羅素在《論老之將至》一文中寫道:“人的生命如同一條小溪,起初很是細小,被兩岸夾住,快速地向前流去,越過峭壁,淌過激流,彙成一條大江,這時兩岸逐漸寬闊,水流也慢慢平穩下來,最後她與遠處的大海互相融合,毫無痛苦地結束了她的存在。”
所以,我們應該放下對死亡的恐懼,走好我們人生中的每一步,然後坦然地結束自己的旅程。
5 恐懼未來,不如“活”好今天
在前進的路上,有的人總是對前方的情況充滿了畏難和恐懼。因為前麵的世界是一個完全陌生的環境,當我們離它越近,心裏就會越擔心自己是否能夠適應那樣的環境,因而顧慮重重、猶猶豫豫,最後阻礙了我們前進的腳步。
其實,所有的猶豫和恐懼都是源於自己內心有太多的顧慮,而這些顧慮往往對現實毫無益處。所以,與其每天活在對未來的恐懼中,倒不如清空自己的大腦,放鬆自己的心靈,踏踏實實地活好蠻有把握的今天。
在蒙特瑞醫學院有一名年輕的學生,他對自己的未來充滿了恐懼,恐懼自己不能通過期末考試;恐懼明天會發生可怕的事情;恐懼自己未來沒有好的前途;恐懼自己無法麵對未來的生活。
後來,正是這個年輕人創建了世界知名的約翰霍普金斯醫院,成為了牛津大學醫學院的教授。此外,他還被英國皇室冊封為爵士。這個青年的名字叫做威廉·奧斯勒。
1913年,威廉·奧斯勒爵士在耶魯大學發表了演講,他對耶魯的學生們說,像他這樣一個人,曾經在四所大學當過教授,寫過一本很受歡迎的書,常常被人認為擁有“特殊頭腦”。但其實不然,如他的朋友都知道的那樣,他的智力其實是“最普通不過的了”。他之所以能夠取得今天的成績,完全是因為42年前的一次偶然經曆。那是1871年的春天,他每天活在對未來的恐懼之中,直到他拿起了一本書,看到了那句話:“最重要的就是不要去看遠方模糊的事,而是要做手邊清楚的事。”
說到這裏,奧斯勒爵士停頓片刻,又講起了自己幾個月前的經曆。在到耶魯大學演講前的幾個月,威廉·奧斯勒爵士正在一艘輪船上橫渡大西洋。一次,他在舵房裏看見船長按下一個按鈕之後,整個輪船馬上被隔成了幾個完全獨立的防水艙。奧斯勒爵士語重心長地接著對耶魯的學生們說道:你們每一個人的結構都比那艘輪船要精美得多,所走的路程也要遠得多。所以,我希望各位學會怎樣去控製生活,讓自己活在一個“完全獨立的今天”裏麵。按下按鈕,用鐵門把過去隔斷在已經死去的昨天;按下另一個按鈕,用鐵門把未來也隔斷在尚未誕生的明天。這樣,你就確保了自己的今天是安全的。不要為明日的事情而恐懼,但是要為明天做好準備。最好的方法就是集中你所有的智慧,所有的熱誠,把今天的工作做得盡善盡美,這是你能應付未來的唯一方法!
威廉·奧斯勒爵士用自己的經曆教育著人們,要把今天的工作做得盡善盡美。其實,隻活在今天裏,並不是毫無計劃的目光短淺,相反,活好今天正是對於明天未知情況的最好準備。因為,不論我們在內心中對明天如何地籌劃,都隻是自己的一廂情願罷了,要想真正地改變未來,隻有通過珍惜現在才能做到。
在英國威斯敏斯特教堂的地下室,聖公會主教的墓碑上寫著這樣的一段話:
當我年輕的時候,我夢想改變這個世界;
可是當我成熟以後,我發現我無法改變這個世界。於是,我將目光縮短了些,決定隻改變我的國家;
可是當我進入中年以後,我發現我無法改變我的國家。於是,我將目光縮短了些,決定隻改變我的家庭;
可是當我進入暮年以後,我發現我無法改變我的家庭。於是,我將目光縮短了些,決定隻改變我自己;
現在,我躺在床上,行將就木,已經沒有時間改變自己了。
但是,我突然意識到:如果一開始我隻是努力改變我自己,然後,我就可以改變我的家庭;然後,在家人的幫助和鼓勵下,我就可以改變我的國家;然後,靠著國家的力量,我就可以改變這個世界了。
其實,中國的文化裏已經將這件事情說得很清楚了,《大學》中早就指出了“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順序不可顛倒。所以,我們與其胸懷大誌地放眼未來,不如踏踏實實地活在當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