瓊瑤一聽這故事挺有意思,根據這個傳說,她開始構思《還珠格格》。瓊瑤決定改變以前拍法,老哭哭啼啼的不好,老百姓需要更快樂的生活——當然這也是迎合市場的需要。她就把《還珠格格》往喜劇的路子上寫。
大家注意,像小燕子這樣的角色,以前從來沒有在瓊瑤作品裏出現過。瓊瑤作品裏的第一女主角都是大家閨秀,大門不出二門不邁,規規矩矩的,幾句話沒說完先掉眼淚。天天哭天抹淚,比林黛玉還“林黛玉”。
這是瓊瑤的主角,像小燕子這樣的沒有。她照誰寫的小燕子呢?照孫悟空寫的。孫悟空就是天不怕地不怕,什麼事我都敢幹,百無禁忌。所以,我們可以把這部作品看作瓊瑤在影視劇領域具有探索意義的試驗作品。
這裏頭所有的事,看起來都像試驗,除了塑造的各個喜劇人物以外,它的音樂也充滿著試驗的味道。瓊瑤首先想在音樂上有創新,以往要麼是李翊君、高勝美、鄧麗君那樣很深情,要麼是費玉清、薑育恒這樣的“渺渺茫茫”的那種感覺。這次,她決心要改變一下,用另外一種聲音。我們當然也熟悉它這裏頭的主題曲,叫《當》,是動力火車唱的。
那會兒動力火車還沒有太大的名氣,但是動力火車玩的是搖滾樂,這跟瓊瑤以前的影視劇歌曲完全不搭界。瓊瑤有一次在台灣大街上聽到動力火車的聲音,心想,我就想要這個聲音,趕緊讓下邊人找,看這兩個歌手是誰。
找了五六家唱片公司,才找到動力火車簽約這家。瓊瑤說我現在就寫歌詞,拿過去讓他倆唱。她就寫了《當》這首歌的歌詞。這家公司非常重視,趕緊找來動力火車。“瓊瑤找你們了。”這倆人都樂壞了:“我們唱,我們唱。”公司裏麵能作曲的都過來,給這個詞譜曲。選來選去呢,動力火車認為後來成為主題歌的這個曲子好,就按照這個唱下來了。唱下來拿給瓊瑤一聽,瓊瑤說我要的就是這個,很有點兒陽剛之氣,和以往瓊瑤劇的歌曲完全不同。這和她把小燕子寫成這樣一個喜劇人物的創新模式是一樣的。
往下更有意思,在這裏邊,《當》是它的片頭曲。它中間還有一些插曲,如《雨蝶》那個歌,不是瓊瑤這夥兒人作的曲,是現成的。意思就是,詞是瓊瑤的詞,曲子是張宇寫的,原來的名字叫《沙漠寂寞》。這個歌是已經成型的了,瓊瑤一聽這曲挺好,就新填了《雨蝶》的詞。她把這詞和《沙漠寂寞》的曲套在一塊兒,讓李翊君唱一遍。一唱,這歌流傳開了。現在李翊君有時候唱《沙漠寂寞》,唱的明明是原版,大家說是盜版,照《雨蝶》來的。其實人家那個才是原版。
這在瓊瑤以前創作的電視劇裏是少見的。瓊瑤一般強調原創——就是說我這部戲裏的歌,最好都是原創。你看這就有點兒偷工減料的味道了。比這省事兒的還有。
我們知道《還珠格格》拍到第二部的時候,出現了一些新的歌曲,其中趙薇成主唱了。趙薇唱《有一個姑娘》《你是風兒我是沙》……她唱的這些歌中,最有名的叫《不能和你分手》。你看這個詞,跟《當》的詞一模一樣,就調兒不一樣了。這歌哪兒來的呢?我前麵不說了嗎,從動力火車那公司來的。這公司把作曲的都弄到一塊兒,給瓊瑤的歌詞配曲。他們寫了五六首,最後動力火車相中《當》這個曲了——被淘汰的配曲中有一個就是這個《不能和你分手》的曲。
這糊弄到什麼程度?把以前的拿過來再唱一遍。曲是以前作的,詞也是跟《當》的詞一模一樣。瓊瑤在各個方麵都充滿著改革、探索、創新,再加“糊弄事兒”。
“有心栽花花不放,無心插柳柳成蔭”,《還珠格格》這麼糊弄事兒,居然影響最大,現在《你是風兒我是沙》《有一個姑娘》滿大街都唱。瓊瑤這麼一改,無形中符合了大家對快樂的追求。瓊瑤在接著推出自己電視劇的時候,就大致按照這個路子來,甚至要改造以前那種方式。
《情深深雨蒙蒙》原來不叫這個名,最早叫《煙雨蒙蒙》。20世紀七八十年代,瓊瑤就拍了這個電影。《煙雨蒙蒙》是瓊瑤二十五六歲時候寫的作品。瓊瑤二十五六歲的時候,剛結束了一係列的傷心往事。她過去搞師生戀,為這還自殺過;跟家裏叛逆,說母親不愛她,就疼自己妹妹,為此自殺好幾回。那時候,正是她人生非常灰暗的時候。所以她寫的故事裏麵,也充滿著灰色——老版本的《煙雨蒙蒙》裏,如萍就自殺了。再翻拍的時候,瓊瑤一看,不能這麼排這個戲了,得增加點兒快樂的因素。怎麼增加呢?
她在歌曲和情節上都做了改動。過去《煙雨蒙蒙》歌曲怎麼唱的呢?我記得我上大學的頭一年開聯歡會,有兩個女同學,一個就唱這個歌,一個伴舞。“第一次偶然相逢,煙正蒙蒙,雨又蒙蒙……”這是一個很悲涼的格調。現在瓊瑤把《情深深雨蒙蒙》中的曲子改成歡快的,改成圓舞曲。
然後在情節上,她也做了很大幅度的改造。她怎麼改的呢?原先的情節很多朋友都熟悉。趙薇在這裏演依萍,林心如演如萍,她們倆是同父異母的姐兒倆。劇中說這依萍恨如萍,就把如萍的對象何書桓給搶過來了。何書桓是古巨基扮演的,趙薇把他搶過來了。搶過來了之後呢?這個依萍本來以為報複了如萍,可沒想到自己還真愛上這何書桓了。
這何書桓後來發現,依萍是為了報複如萍才跟自己好的,他有點兒來氣了。他為了報複依萍,又跟如萍訂婚了。結果這依萍受不了了。這時候何書桓發現,自己內心的真愛不是如萍而是依萍,又跟依萍藕斷絲連,然後他倆又好上了。最後的結局是如萍自殺了。瓊瑤一看這不行,這哪行呢?這得改。怎麼改呢?別讓如萍自殺,設計個人物出場。誰?就是蘇有朋演的杜飛。
這個人跟小燕子是一樣的,好惹禍,是一個喜劇色彩很濃的人物,為什麼設計這麼個角色,插科打諢,衝淡裏麵的悲劇色彩,而且讓他想方設法和這裏的如萍能走到一塊兒。後來,瓊瑤把時代背景又轉化了,轉化成1936年,轉化到抗日戰爭上去了。兩個人,一個當戰地護士,一人當戰地記者。
不管怎麼樣,最後弄成大團圓結局。這個時候,瓊瑤已經不再按照以前悲劇的色彩來打造劇情了。這裏有好多的歌,節奏都是非常歡快的,而不是原先那種淒淒慘慘、悲悲切切。說實在的,《情深深雨蒙蒙》這個主題歌,有一句詞兒寫錯了,瓊瑤百密一疏,這句就是“美人如玉劍如虹”。有人說:這是歌頌大美人依萍、如萍漂亮啊!那寶劍拔出來像彩虹一樣,多漂亮啊!
其實不是這麼回事兒,“美人如玉劍如虹”,不是歌頌女人長得好看的,它的意思是紅顏禍水。為什麼呢?“劍如虹”是什麼意思呢?我把劍拔出來了,像彩虹一樣漂亮,但一劍要了你命。“美人如玉”是什麼意思?美人漂亮吧,可是男人如果整天沉湎於酒色,這可壞了,你身體一定完了,事業、精神都消沉了,所以,“美人如玉劍如虹”指的什麼呢?越是有誘惑力的事物越隱藏著危險。“美人如玉劍如虹”這麼一句詞兒,放到這兒合適嗎?肯定不合適。
後來的瓊瑤的作品,就是《一簾幽夢》。《一簾幽夢》在1975年的時候就拍成電影了,當時謝賢、秦祥林都在這裏邊演重要人物。1996年的時候,陳德容、蕭薔等人又拍了電視劇《一簾幽夢》。在2007年,又推出一版新的《一簾幽夢》。這三版《一簾幽夢》有一點一樣,就是歌曲沒變。
這麼些年來,瓊瑤的電視劇給我們最深刻的印象,恐怕是她的歌曲。為啥?
實事求是地說,我認為《還珠格格》就是一部玩兒鬧的電視劇,經不住推敲,並不嚴謹。從編劇的角度來講,錯漏百出。而且瓊瑤其他的作品,流行是夠流行,感人也夠感人,但絕非上乘的文學作品。我以前總結過,瓊瑤作品就那麼幾樣:你愛我,我愛他,我不愛你;或者我愛你,你愛他,你不愛我;再者就是你也愛我,我也愛你,我媽不幹,就這麼幾條。
她的作品沒有什麼太深刻的社會背景、人性分析,就是你情我愛的那點兒東西,所以我不認為瓊瑤的電視劇有多值得看。但是她的歌曲,從各個方麵來講,確確實實給我們帶來一些很美的藝術享受。
誰製造了王菲(上)
從20世紀八九十年代至今,有很多我們非常熟悉的聲音和麵孔。這一節我要介紹的這位,2010年年底在北京五棵鬆體育館連開了五場演唱會,大火了一把,創造了上億元的票房,可以說是當年最火的商業演出。說到這兒,不少朋友都可能知道我要說的是誰了——她的名字叫王菲。
這個行當照理說是吃青春飯的,如果她是個過時的歌手,可能在市場上就不值錢了。奇怪的是,王菲這五場演唱會,每場的出場費高達650萬元人民幣,這5場下來她掙了3000多萬元。而且在這個行當裏還有這樣一個規律:如果一個藝人中間停了很長時間沒演出或沒拍戲,可能基本上就被遺忘了。當時,王菲已經歇了有6年,要是一般的歌手停6年那就基本等於沒戲了,可是王菲複出依然擁有如此神奇的市場號召力,由此可見她這個聲音很有特點,而且具有不可替代性。假如說她歇的這6年的過程當中,大量的新歌手湧現了,並且可以取代她原先那些市場份額的話,那這個歌手肯定無法再度擁有這樣的輝煌。那麼王菲有什麼不可替代性呢?
好多聽過王菲歌曲的朋友都知道,王菲的聲音縹緲、空靈,仿佛不是地上的聲音,而像是飄在空中的聲音。王菲最開始出道的時候,有一位樂評人曾經形容過她的聲音:這就好像我們到西藏,離遠了看雪山,看那雪山頂上那片白雪,能見得著但是夠不著。它顯得那麼空靈縹緲,那麼遙遠純潔。當然這種比喻方式對於一個歌手來說有點兒過譽,但是也部分反映了王菲唱歌的這種特點。
到現在為止,沒有哪一個歌手能夠把王菲這個聲音完全取代。另外還有很重要的一點,作為一個現代歌手,她不光是通過聲音取勝,同時還有商業包裝。這個商業包裝的一些特殊性,決定了我們對這個歌手的認知。比如說王菲過去有個特點,記者問她80句她最多回答一句,而且最多的有時候就兩字——謝謝。現在複出了,比以前好多了,而且又開始玩兒微博,在微博上麵甚至跟郭德綱互相打趣,顯得比過去有親和力了。這就違背了我們以前看到的王菲的那種孤傲特質。
王菲本人顯得桀驁不馴,顯得孤傲,這也是她的一個特點。有人說王菲天生就這樣,不是,大家必須得清楚一點,商業社會歌手和藝人炒作自己,有各種各樣的方式。比如一個歌手不理會記者,這是主打“差異化”。為什麼呢?有的歌手一見記者來了,賠著笑臉,像劉德華那樣,幾十年如一日,見著記者就笑,顯得非常敬業。這個是歌手和藝人迎合媒體的一種形式。可是在大家都這樣做的時候,王菲偏偏不這樣做,甚至對於記者的跟隨表示比較厭煩,這就是“差異化”。有時候八卦媒體就是這樣,你越對它冷淡它越往上跟,最終使王菲在眾多歌手當中顯得卓爾不群。
當然,這是商業包裝硬加給王菲的,不一定是她的本意。王菲跟我們熟悉的好多歌星不一樣,很多人感覺王菲是香港的。為什麼呢?王菲確實是在香港開始了她商業化歌星的成長之路,但是王菲是地地道道的北京人。她1969年出生在北京,小學的時候在北京地壇小學上的學。怎麼走上這條路的呢?她母親是鐵路文工團的歌唱演員,嗓子比較好。王菲小時候也很有唱歌天賦。那個時候北京有一個很有名的少兒歌唱團,現在也還可以,叫“銀河少年合唱團”。它被稱為“亞洲第一童星合唱團”。這個合唱團的特點就是走高端路線。平常很少有演出,外國領導人到中國來了,晚上要聽音樂會,墊場的就是銀河少年合唱團。當時這個合唱團在全北京挑苗子,因為這個少年合唱團裏的孩子,一般到了初一初二就退出去了,所以得一撥一撥換,得經常在各個小學裏找好苗子。他們找到了地壇小學。王菲那時候很小,站在老師麵前大大方方地唱了兩首歌。老師一聽唱得挺好,把王菲選進去了,她成了銀河少年合唱團的一個“台柱子”。
後來初中畢業以後,她退出這個合唱團了。這時候王菲上高中。那是1984年,她到了北京東直門中學上學。那個時候,王菲在社會上的出路就多起來了。當時,以鄧麗君為代表的流行音樂被大量引進到大陸,像鄧麗君、蘇芮、齊豫的歌都被拿到大陸來翻唱。大陸當時有幾個歌手,像張薔、張行都翻唱這些歌,出了好多帶子。當時催生了一個產業,就是專門翻唱這些人歌曲的唱片產業。那個時候鄧麗君的歌,《何日君再來》《美酒加咖啡》《夜來香》等,主流音樂界認為這是靡靡之音。唱片公司找了好多年輕的歌手來唱,一聽都不行,都沒有達到鄧麗君那個水準。挑來挑去挑到王菲身上了。王菲那時候上高中,當時一聽,這孩子聲音很好,就讓王菲翻唱。我記得那盤帶子叫《風從哪裏來》,裏邊是鄧麗君不同時期的歌,給彙成了一個“大雜燴”。有一些中老年觀眾朋友不愛聽王菲的歌,跟我早期想法一樣。《又見炊煙》這個歌現在很多人年輕人認為就是王菲唱的,不對,那是鄧麗君唱的。王菲給它稍作改造,有的地方加點兒高腔什麼的。聽慣了鄧麗君很柔美的聲音,有不少人聽著王菲唱的就覺得不舒服。
那個時候,王菲確實是從模仿鄧麗君開始起步的,而且比較有意思的是,1995年王菲成名了,她為了懷念當初學鄧麗君那段日子,出了一盤帶子叫《菲靡靡之音》,這個菲就是王菲的菲。不是說鄧麗君是靡靡之音嗎?現在我不這麼認為了。當時她在北京一個錄音棚裏錄蘇軾的《水調歌頭》,就是“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裏共嬋娟”這段。正在錄音棚裏錄製的時候,王菲聲情並茂地在那裏演繹,剛唱到“此事古難全”這兒,突然間外邊音響停了,一點兒動靜也沒了。王菲唱得正投入,心想別是出什麼故障了,就問怎麼了?外邊通過話筒告訴她:鄧麗君去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