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恩堡位於平魯區阻虎鄉駐地北部7.5公裏處,相距長城4公裏,平麵呈長方形,東西長約240米,南北寬約250米,牆體夯築保存基本完整,包磚被當地居民拆走,堡牆殘高11米,東門有南北長30米的甕城遺跡。存角台4座、馬麵4座。
迎恩堡築於明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隆慶六年(1572年)磚包。圍長1.5華裏,高三丈七尺,占地20坰(100畝左右)。隻設東門,置甕城,留小城門。內門闊綽,上建樓。該堡相距邊牆5公裏,地極衝要,在明代為難守之地,常駐坐堡、把總兩名,旗軍400餘名,邊牆遇警出擊截殺,與敗虎堡相互聲援救應,為平魯境內長城線上重要邊堡。清順治年間奉裁,雍正十年,因地處邊關口隘,又重新設置官兵戍守,駐把總1員統領。直到清末,常駐兵士36人,配有守城火炮。
目前該堡堡內盡管斷牆殘垣,原建築格局清晰,衙門院、戲樓、糧倉以及龍王廟、魁星廟、城隍廟、北爺廟、馬王廟、孤魂廟、奶奶廟、三聖母廟、紙房廟、黑虎廟、五道廟、土地廟遺址猶存。可見當年邊塞雄堡之厚重。
迎恩堡石刻匾額保存完好。石匾寬60cm,長120cm。起首右刻:欽差總督宣大山西等處地方兼理糧餉太子太保兼都察院右副都禦史王崇古,欽差巡撫大同地方讚理軍務都察院右僉事禦史劉應箕,欽差巡按直隸監察禦史劉良弼、孫欽,欽差山西等處承宣布政司分守冀北道兼理兵備屯田右參議李□、趙大亭,大同府南路通叛、朔州知州丁世臣;落款左刻:欽差征西前將軍鎮守大同等處地方總兵官左軍都督府左都督馬芳,欽差協同鎮守大同等處地方左副總兵官都指揮使麻錦,欽差分守大同西路地方副總兵管理參將事都指揮僉事袁世械,欽依守備迎恩堡地方以都指揮體統行事指揮使上穀周卿;又刻:應支口糧官軍並石泥民匠肆百叁拾叁員名,管工委官坐堡把總官吳安、劉遲佩、趙甫、孫秀、蔡大臣,中軍官張登雲,委官趙虎山,旗軍肆百貳拾伍名,開字匠金景花,石泥匠李會、梁景王、高誌曆、徐相、鄭天其、武子鵬、武子鶯;隆慶六年仲夏吉旦立。中間刻“迎恩堡”三個大字。
阻虎堡位於平魯區政府駐地西北部,距井坪鎮31公裏。相距長城5.5公裏,平麵呈長方形,東西長約170米,南北寬150米,牆體保存完整。基寬8米,殘高5米,存角台1座,堡內為現代民居。阻虎堡築於明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隆慶六年(1572年)磚包堡牆。周長650米,高12米,隻設南門,門上建樓,建堡伊始,駐軍300餘名,進入清初,屬平魯路參將轄,常駐馬兵4名,守兵64名。
阻虎堡在明代為操守武官駐防的重要邊堡。雖山高風猛,但川原土丘綿延,易攻難守,“大無險阻可恃,戎馬展足,與烽火俱到,非強兵勇將莫能固守”。該堡相距邊牆僅5公裏,遇警則領軍出動阻拒虜騎入侵。堡內建有軍營馬鋪。清朝時撤軍堡改為民堡。民國時設編村,現為阻虎鄉政府駐地。
風力發電2007年現代能源開發項目——風力發電安家落戶平魯西北高寒山區阻虎鄉。電站位於東窪溝流域原生態旅遊區,麵積1.2萬畝,溝壑梯田錦繡。東臨著名的古城平魯衛,北望風光旖旎的塞上江南明海湖,南攜佛教名刹烏龍洞,三大景區呈三角形和電站拱連,西線、北線旅遊公路交彙於此,交通十分便利。
電站建於阻虎鄉東2公裏的簸簱灣,海拔1580—1600米,麵積約14平方公裏,安裝27個大型發電風車,每個風車高68米,風葉單片長30米,筒栓直徑4.8米。總裝機容量33.75兆瓦,工程投資3億元。2007年5月1日開工建設,2008年底風車安裝竣工,試運行完全達標。2009年3月電站主控樓、設備安裝調試全部竣工,正式投入運行。
高科技、節能、環保的風力發電設備,由上海電器製造廠製造生產,破天荒地聳立於曾經是刀槍染血、長城含悲的古戰場,在煤電聯營的能源基地平魯,風力發電取代了火力發電的概念,今古奇觀,成為一道靚麗的山地旅遊景觀。在高山勁風的吹動下,潔白的風葉從容地畫著不變的軌跡,每轉一個銀光閃閃的圓產生電能5度,年發電33.75兆瓦,通過風電變壓站整流調壓後,輸送到馬家窪變電站連接國家電網輸出,年變電125千瓦,每天每個發電風車獲純利潤2千元。
滅胡堡現名阻堡,位於平魯區井坪鎮西北40公裏處。該堡築於明代嘉靖二十三年,萬曆元年磚包堡牆。堡圍長600米,牆高三丈五尺。現堡牆猶存,堡門上的石匾保存完好。堡內原明代把總署門前的石獅子依然威風凜凜地佇立著,守候著這座曆經滄桑的古堡。
滅胡堡四周崗阜連險,南連將軍會堡,北接迎恩堡,遇戰事策應,兩翼伸展迅速。在明代嘉靖年間為長城線上位置重要的駐軍邊堡。相距邊牆2.5公裏,分管長城十三裏。邊外寧邊河、照壁山、黑石崖等處為蒙古兵駐牧之地。“隆慶議和”之後沿邊設市,款塞後的滅胡堡成為蒙漢人民進行物品交易的小市,每月二三次,人民日常生活餘缺都可通過小市交換得到解決。進入清代後,為緩和明朝時期形成的蒙漢對立,回避原來民族歧視的稱謂,將滅胡堡更名為阻堡。
滅胡堡從明嘉靖始建起,先後建關帝、龍王、觀音等廟宇12座。由於堡內駐軍人數密集,遂在堡外擴修築營,和城堡連在一體,互為支撐,防禦鞏固。因該堡“地形漫衍,土性浮脆”,所有建築和圍牆全部用石頭砌成,古樸堅實,純粹一座邊塞石頭城。現堡外街中心二層古樂樓雖不見當年煥然巍峨的壯觀景象,但傾禿的樂樓,二層正壁鑲嵌的“滅胡”石匾,還在訴說著這裏曾作為民族戰爭的前沿地帶,狼煙四起,烽火連天,漢家兒男嚴陣以待,拒敵衛國,抗禦外侮的英雄氣概;同時又透著一種遠離戰爭,化幹戈為玉帛,民族和睦,和衷共濟的融融氣息。古堡、廟宇、樂樓、夯實的卻殘破的堡牆,讓人深刻地追憶、浩歎的“滅胡”石刻等諸多承載的本身,豐厚了平魯邊塞軍事文化旅遊的內涵。探尋明朝的戰爭,研究古代戰爭史,感受曆史戰爭文化對特定地域的滋養,乃至民俗風情。滅胡堡旅遊訪古會給你一種超凡脫俗的感覺,使你的研究得到意想不到的收獲。
將軍會堡位於平魯區阻虎鄉駐地西南15公裏處,“地極邊塞,環山峻厲”,與內蒙古清水河北堡鄉毗鄰。在平魯邊堡大觀中是保存較好的古堡之一。《讀史方輿紀要》記載:“將軍會堡在井坪所西北五十裏(90裏),舊名白草坪,寇往往由此偷掠。萬曆九年(1581年)始建土城,二十四年(1596年)改築,周一裏有奇。分邊十七裏零。內曹家窪、白羊林、響石溝、俱極衝。邊外黑青山一帶即部長駐牧。堡據三城之中,邊為兩鎮之要地。”古堡地處平魯邊最南端的大山之中,黑青山、長梁山相夾,和清水河北堡、偏關山泉營堡南北相望。戰略防禦位置突出。明代為防範北狄偷襲和從此堡進擾平朔南犯,萬曆二十四年(1596年)磚包堡牆。堡周長1.6裏,高三丈七尺,建有西門,門外置甕城。過甕城外堡門朝南洞開,穹窿高大,加門樓雉堞高達13米。堡門經三次整修加固,內穹依次縮小。堡門上石匾書有“安攘門”,匾額長1.86米,寬1米,厚0.12米。明代駐把總坐守,清朝奉裁成為民堡。
將軍會堡門保存較好,堡牆外壁、墩台、堞口門簷全部用手工鑿出的細麵條石和青磚砌就,和境域長城上的宏偉建築徐氏樓、箭牌樓的建築藝術相一致,手工匠技巧卓越精湛。關門上磚雕精美,燒製的浮雕形狀的花卉圖案逼真,為平魯地區目前最精美完好的關門建築,是研究明代建築藝術的寶貴實物遺存。通過堡門和被拆毀的石包堡牆,其原來建築規模之盛和“將軍會”賦予這座古堡特有的祥和內含,能夠使我們想見當年該堡雄踞關山之重的輝煌。夕陽西下,餘暉滿天,籠罩在煙霞中的古堡,雖暗淡了刀光劍影,遠去了鼓角爭鳴,湮沒了黃塵古道,荒蕪了高牆台墩,而關山依舊,極邊險塞雄關鎖鑰,銅牆鐵壁城垣之堅的形勢,極其鮮明地印證了明朝曆史上這裏由於地處民族紛爭,矛盾衝突的邊城疆界,金戈鐵馬,烽火連天,戰事不斷的慘烈場麵,演繹了北攘元人,戰事平息,兵民安居,將帥歡聚,祥和歡宴的曆史故事,給人以懷古之情。
從將軍會西堡門向東,街中心北側明代曾設將軍署,院落為二進院,當年建築遺留的石榫眼猶存。將軍署對麵是大戲台,其它建築當初皆為戍卒營宿。此堡史載“極臨虜巢,係衝險緊要邊也……”常駐守兵三百多名。
乃河堡位於平魯區井坪鎮西北25公裏處。該堡築於明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明萬曆元年(1573年)增修磚包,堡周長700米,高三丈五尺。設南門,門上有樓。明時駐紮把總一員統領軍士300餘名。現堡牆保存比較完整,但隻剩土牆,磚券南門尚存。
乃河堡在明朝時雖不承擔分管長城防禦任務,但因其位置居於大同與山西兩鎮之交界地,西距老營堡40裏,此連接段老營之兵負責西界防務,乃河堡之兵專管東界防禦。明嘉隆年間蒙古軍多次由此南犯,掠石州、崞縣進擾山西全境。因此《讀史方輿紀要》載,乃河堡為“兩鎮之利害所關也”。從乃河堡北進20裏,過顧家店與平魯衛接界,往來策應,援兵輸糧,馳驅應警,形成西路邊防要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