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 邊墩(1 / 2)

邊墩是築於長城險要處的亭障建築,分駐軍邊墩和火路墩兩種。火路墩一般相隔兩裏許,遇警晝則升煙,夜則舉火。駐軍邊墩明舊製築邊之始,每裏一墩,墩上築樓供巡視敵情,亦稱“敵樓”,駐守邊兵5名。境內長城共築邊墩151座,林立的墩台隨山勢錯落起伏,森嚴堡壘,可謂一道雄奇的天塹景觀。萬曆三年(1575年),朔州原管大邊墩9座,二邊墩27座亦為調度指揮便利,劃歸井坪、乃河、將軍會堡分管。到清聖祖康熙年間,國家中外一統,世際升平,九邊武備“汰冗弁、省繁兵”,邊墩戍衛裁並過半,留守邊兵不過原來的三分之一。因此,根據地理情況,改原來一裏一墩為三裏或五裏一墩,相互呼應,“察邊口之衝繁”。

二是境域分布著眾多的火路墩,構成了從平魯衛到井坪所為主要線路的縱橫信息傳遞網。其基本情況是:鳳凰城(平魯衛)——三裏莊——大破石——半坡墩——大路莊——西水界——交界——擔子山——天門山——店梁——鋪上——安太堡——馬鞍山——劉家口——朔州,全程70公裏。此路墩台保存完好,相互銜接分明,駐軍墩和警戒瞭望墩分布合理。在明朝前期,沿墩台一線設軍鋪驛站,專供調集軍隊住宿和有關軍需物品的流轉以及郵驛轉遞歇宿。同時隨守邊軍隊所需儲邊實物,開辟商業貿易貨棧,使這一線成為大同西路軍防和商貿的主要通道。沿邊牆走勢橫向防禦線路有:蔣軍會——南莊——黃土坡——祝馬會——東昌峪——口子上——老營,此線為平魯長城西南端,所有火路墩尚存,如果說邊牆為第一防線,此線既負有報警傳訊的任務,又兼二線禦敵功能。南丈——雄溝梁——白辛莊——九坪梁——上乃河——下乃河為境域西南線第三道防禦工事。大同西路平魯中段的一線火路墩為敗虎——迎恩堡——阻堡——雙碾——布店——大有坪——紅溝——白羊窪——井坪。天門山一線向西過顧家泉子,經大有坪和白羊窪墩台相接。境域北部火路墩沿邊次遞隨山就勢展開,形勝完備。從新墩起,經響水營、大河堡、敗虎、泉子坡向平魯衛延伸,遇邊警舉火可迅急傳遞信息。

徐氏樓徐氏樓位於平魯七墩鎮長城段上,此段長城東北——西南走向,過七墩鎮邊口蜿蜒向北接右玉新雲石堡長城,迤邐向南連少家堡、大河堡、將軍會等邊堡,地勢衝要,明代蒙古軍窺邊犯境,此線邊警無常,戰事不斷。徐氏樓建於七墩西南的高山之巔,呈梯形,高18.6米,連同原上建瞭望敵樓總高20.6米,扼邊口內瞰塞北百裏山川,外瞻蒙疆萬壑千山,氣勢恢宏,居平魯邊墩戍樓之冠。

徐氏樓基座用16層紫砂鏨石條砌成,桃花泥砂漿灌縫,每塊條石1米長,厚0.2米,其餘全部用碩大的城磚壘砌,單邊長15米。接近頂部的垛口下邊,每麵留弓形箭窗3孔,中間1.5米高,0.8米寬,門四圍精鑿細刻回紋圖案,門楣天池高0.6米,長1.1米,行楷雙勾“洞門”二字,書法嚴謹流暢,為平魯明代石刻遺存上品,觀賞價值很高。戍樓北側底部留門,和疏散道呈“L”形結構相連,置內外門,嚐為出擊便利而設。

徐氏樓為明代常設駐軍堡,在長城東側以樓為中心築堡,修營房和馬鋪,堡南北長130米,東西寬60米。戍樓建於中間倚長城的高台之上,台為正方形,邊長25米,高2米,台四角夯土高墩,儼然城中城、堡中堡、台中台,分疆鎖鑰,固若金湯,洋洋灑灑,一派雄風。

徐氏樓不僅為研究中國古代戰爭防禦體係提供了寶貴的曆史遺存,對研究明代建築藝術,尤其是長城防線富有代表性的經典建築,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實物資料,也為現代長城旅遊開發,回望曆史,感受邊塞軍事文化氛圍,創造了得天獨厚的條件,增添了厚重的曆史文化底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