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弘冀知道父皇不會輕易裁撤大軍,不過以後自己可以勞力緊張為由逐漸把兵士調過去,逐漸把軍轉為工。
李弘冀曾經也考慮過趙匡胤會不會把換黃袍的地點改在南邊,但仔細思考之後認為不會。
讓趙匡胤出兵是因為北方告急、範質等人不得已而為之,周朝廷雖然缺錢卻也輪不到讓趙匡胤掛帥來催賬,就算是準備武力收賬也是揚州的李重進領兵,畢竟老李是殿前軍都指揮使,而且距金陵最近,範質等人頂多會加派幾萬兵馬、多派幾個監軍過來。不過就算決定了也得過完年、元宵節以後才能準備、二月底起兵。
但老趙不會讓他們過好這個年的。策劃契丹入侵在通訊困難的情況下必須提前一兩個月進行,現在計劃恐怕已經到實施階段,趙匡胤不可能輕易改變。
李弘冀暗暗祈禱:老趙啊,千萬別變卦,我還等著你跟李筠李重進掐呢。
李璟沒同意兒子提出的裁撤大軍提議,不過想想各軍中因兵員不足用來充數的那些老弱病殘留著確實也沒多大作用,便同意各軍允許那些年老體弱的兵士脫離軍籍,同意先給他們補發一個月的欠餉,其餘欠餉以後逐月補發或用來抵充賦稅。
李璟也沒同意減賦,說打仗需要錢糧,減賦後錢糧從哪來?要不過了正月十五咱就出兵先把淮南十四州給收回來?收回淮南朕即刻下旨減賦兩成。
賀鈞李宏哲立馬跪倒口乎“吾皇英明”。
李弘冀心說減賦兩成你也好意思說出口?光淮南海陵製置院和靜海置製院的鹽產量每年就一百多萬石,還沒算揚州及周邊發達的紡織業、礦冶業、鑄錢業,造鉛業、軍器業以及手工業,加上每年免繳的百萬歲貢,最起碼也得減賦一半。
按說過完十五就過江收複淮南確實是好機會,那會兒趙匡胤正在收拾朝局根本顧不上南邊,說不定一鼓作氣連揚州都能收回來。可問題是這樣會嚴重削弱李重進的實力,到時候拿什麼去跟趙大拚啊?
反對,堅決反對,必須反對。
反對必須得有理由,可這個理由偏偏現在又不能說。李弘冀隻好立下軍令狀:明年年底前將被周朝廷割走的雄州、海州、楚州、和州、滁州、泗州、濠州、壽州、廬州、泰州、舒州、蘄州、黃州、光州,共十四州,加上東都揚州府共六十多個縣全部收回。若有差池自願辭去太子嗣位甘願去做一工匠。
李璟毫不懷疑兒子在明年年底前收回被柴榮割走的淮南,因為他認為現在出兵就有八成以上的把握。問題是弘冀竟然拿太子嗣位來這麼莊重的立軍令狀令這種行為他不解。
賀鈞、李宏哲等人退下後李弘冀跪了下來:“父皇,為了大唐,為了大唐百姓,兒臣再次懇請您下旨減賦兩到三成,雖說現在不是交賦的時節,但這個消息能讓百姓有個好心情過個好年,這些年來百姓太苦了。”
李璟有點吃驚,他早就發現兒子自病愈後性情變的和善了,但沒想到兒子也知道愛惜百姓了。
憐愛百姓、關心百姓疾苦是每個賢惠君王應該具備的品質,百姓能安居樂業天下才能穩定、才能長治久安。曆史上但凡暴虐無度,嗜殺成性的君王大都沒有好結果。看來現在的冀兒還真是個君王的好苗子,大唐還有什麼理由不能複蘇?
隻是李璟還是有點不死心,他甚至有點怪柴榮死的太早,若是柴榮活著肯定不會同意延期繳納歲貢,說不定當場就會把鍾謨及使團所有成員綁了帶兵過來收賬,這樣以來冀兒肯定不會再阻攔對周軍開戰,那麼手龘雷火箭也就能派上用場、就可以一雪前恥。
“冀兒,你說過殺敵一千自損八百是虧本生意,現在咱們有了火龍軍絕對可以做到殺敵一千把自損降到五六百一下,你為什麼還是反對出兵呢?”
“啟稟父皇,雖說現在開戰無法做到零傷亡,但您就沒想過殺敵一千把自損降到一百或五十以下?而且就算能殺敵一萬又有什麼意義?敵方的兵士也都是貧苦百姓,也都是爹媽父母養的,他們也都是無奈被逼才上戰場廝殺的。咱唐軍中有多少原閩軍將士?以前他們也都是敵人,可現在呢?一將功成萬骨枯,戰爭是君王們的遊戲,隻會成就那些殺戮機器,讓他們成為君王或者名將的犧牲品,雙方的兵士及低級軍官都是無辜的。而且周軍李重進所部中現在更是有了無數的本地兵士,那可都是咱原大唐的子民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