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選題規劃永遠是出版工作的生命線
選題是出版工作的生命線。選題是出版工作的核心競爭力。選題是出版機構永遠重要的首要工作。無數事實證明,編輯工作永遠是出版工作的龍頭,選題工作永遠是編輯工作的第一緊要事。有的人可能會舉一些圖書項目運作的特殊例子來說明發行工作也很重要。不錯,發行業績大小基於選題與編輯工作,如果沒有獨特的選題與認真的編輯工作,發行業績越大,對於一個出版機構的反作用也就越大——短期行為導致的市場反彈,也會讓一個百年老店蒙羞,甚至一蹶不振。業內公認的好出版社三聯書店,一度時期曾把大量精力用在了教輔圖書出版發行上,結果如何呢?不能說他們那一陣的教輔圖書選題有什麼問題,或許有一些發行得還不錯,但整個選題方向失誤,導致產品線走錯,加上操作過程的違規,稍加時日,必然會失去百年名店三聯的核心競爭力與學術界對它的倚重、信任。得不償失,就是那一段彎路的最後結論。它的教訓,太值得業內記取。
出版工作事務繁雜,但選題工作事關重大,選題成敗,關係到出版企業走向市場後的興衰,從管理層到操作層,不可不慎。在經濟發展趨勢平穩時,出版機構要對自己的選題時時考查,看其是否圍繞著核心競爭力而展開,並有助於核心競爭力的提升;在經濟不景氣時,更應在具體產品開發營銷中,時時注意對核心競爭力的保持。近些年來,有識之士多次提出出版社“空殼化”的問題,更把選題自主開發的重要性提到了迫在眉睫的議事日程上。經濟危機對於所有行業都是一個警告,當各個行業都在積極應對危機並適當調整自己的產品以提升市場競爭力時,麵對向來比較鬆懈的選題工作,無論是具體操作的編輯與作者,還是出版工作的管理者,都應該更細地考察市場,在選題工作上投入更多的心力,並於此展示自己的智慧。
理由隻有一個,選題是出版工作的生命線。
二、“空殼化”危機要求選題規劃工作加大力度,迎頭趕上
“空殼化”,這絕非危言聳聽。改革開放30多年間,民營書業對國有出版業的滲透幾乎沒有停止過;20世紀90年代以來,民營書業對國有書業的滲透力度更是一年年加大。縱觀民營書業的選題發展史,的確很讓人吃驚。先是一些書刊發行人,不滿足於出版機構提供的那些比較平庸平穩沒什麼刺激性的、沒賣點的書刊,於是自己找作者自己找槍手,從海外書報刊上選擇一些“精彩”的內容加以彙編,或者直接從外版圖書的譯本中盜印,極大地擴張了讀者眼界的同時,對意識形態工作也造成了猛烈的衝擊。接著,一些懂行的有文化的操作者進入了民營書業,高價購買一些選題與內容均很刺激的翻譯小說、政治讀物、人物傳記或生活類書稿。這些未經出版機構嚴格審查的書稿上市之後,肥了書商腰包的同時也給合作出版的出版機構留下了政治隱患。後來到90年代中後期,紅火大半個天的民營書市上,花花綠綠、內容淺薄之作頻現。以書代刊有之,以刊代書亦有之。與這些內容明顯違規相並行的,是那些盜自正規出版機構教輔圖書的拚湊之作,配合著庭院印刷廠、鄉鎮小紙廠和農民發行員諸多低成本優勢與高回扣殺手鐧,風行城市鄉村各中小學,不好不壞,又多又快,糊弄了數以億計的學子,欺騙了無數的家長,成長起一批民營“教輔專家”。
不良民營書業長達十幾年的資本原始積累過程,正是中國國有出版業改革改製爭議的十來年,當正規軍沉湎於保護性政策而優遊度日漸失戰鬥力時,“山寨中國”於21世紀的2007年、2008年實現了它的“元年”。當我們的出版管理高層發現那些“盜版書”、“套號書”、“拚湊書”、“假冒書”橫行的時候,當然也給予相當的打擊。於是,大浪淘沙中,一批有文化的人物進入了書業,這次他們是以“文化工作室”麵目出現的。他們挾民營書業無曆史負擔有現代活力之特長,在市場經濟中學會了靈活經營和與時俱進。君不見,所有教輔類、曆史文化類、文學類暢銷書榜的背後,都有他們活躍的身影。國有書業還沉浸於“衙門大門朝南開”美夢的時候,他們已經用幾十萬幾百萬的高稿酬把圖書市場炒得沸沸揚揚。當有文化的他們跟作者接近,一步步地以感情加高價獲取了出版核心資源(選題、書稿)後,國有出版正規軍便淪為他們的打工人員了。國有民營合作以民營握有更多有分量、有價值、有市場潛質的書稿為開端,“空殼化”現象便不可避免。
總之,現狀不容樂觀。無論前路荊棘叢生,選題規劃工作都必須加大力度,才有可能迎頭趕上。
三、直麵市場,國有書業者應急起直追
出版轉企改製是一個曆史的必然,別無選擇。一兩年內,所有的出版機構都會轉企,進入市場。換言之,從今往後,無論我們把出版工作的意識形態屬性強調到何種高度,都不可回避圖書銷售的商業性屬性。再往明了說,假如我們以往或多或少還有一些政策性保護的話,要不了多久,所有出版機構的“皇糧”都會失掉。大大小小的出版集團、不同層級的出版社,都須在市場之海中搏擊。市場的回報,直接對我們的產品選題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大大小小的出版社,從今都必須學會與民營書業者們打交道,學本事,長見識,進而爭取與他們平分秋色並進一步主導某一方麵的市場。國外中小出版社完美的運行策略,已經給我們提供了太多的經驗與教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