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完全性癱瘓或完全性一側偏癱的患者,當患側的肌力已有恢複時,應積極地做主動運動。不能下床的患者,自己要外展肩同時還要做屈曲和伸展肘關節、腕關節、握拳和伸掌動做。下肢要堅持做外展和內旋運動,屈曲下肢,以鍛煉下肢的肌力和關節的功能。每次做10分鍾,上下午各一次。
一般偏癱的中風患者下肢功能恢複較上肢早。如果條件許可,應在發病後2~3周開始站立行走訓練。及早開始站立行走,是防止下肢萎縮畸形,特別是防止頑固的足下垂的有效方法,也是改善全身生理功能的有效措施。剛開始離床下地的患者,應先在他人幫助下練習站立和行走,逐漸過渡到自己扶持物體,如扶牆、欄杆站立,兩腿高抬,練習用患足支撐站立,適應後再作原地踏步。行走時應平穩緩慢,培養正確的步態,糾正八字足,防止身體過於向健側偏斜。最初可持手杖行走,恢複順利的話最好徒手行走。
此外,中風患者的忠手可抓住物體,鍛煉拉、推;肘關節有屈曲改變時,可用患側上肢抱住圓柱形物體,拉伸上肢,或經常聳肩、旋轉肩關節以及用患手進行拍打牆壁等主動鍛煉。
三、癌症患者的運動養生
在日常生活中,一個家庭有人得病 ,尤其是有人得了癌,往往一家人圍著病人轉。傳統觀念認為,親人照顧病人應該是體貼入微,細心關懷,把病人當做嬰兒一樣對待,無論大事小事 ,一律包辦代替,好像這樣做才對得起病人,其實這並不是真正的幫助,而是替代病人勞動。其實,經常運動的好處很多,能激發體內的抗病機製,刺激人體的自然免疫力;運動可以壓抑不良情緒,解除緊張狀態;運動可以使平時平素多病體弱者關心自己身體;定時定期運動,行之不輟,會給人們一種自我體能的確定感等等。所以 ,當今人們都根據自己的身體狀況選擇適度運動是理所當然的。
癌症病人生命的延續和正常人一樣,甚至更超出正常人,是靠不停地鍛煉心力和體能而獲得成功,這是許多抗癌患者恢複健康的經驗之一。在家事事都代癌症病人勞作,就等於掠奪了病人自我動員機體內的潛能和抗病能力的寶貴機會,會強化病人的衰弱和無力感,並使他們對生命產生懷疑 ,甚至失去信心,對其預後極為有害。
但是,有一些人還存有一種誤解。一談起運動,便使他們聯想到緊張、劇烈的體育項目,跑步、打球和健身房裏各種各樣使人汗流浹背的活動 ,其實是誤解。做體能運動,完全可以根據自己的身體狀況選擇適當的方式 ,適度的勞動量,起到強身保健之功就達到目的了。並非去仿照運動員。對於一個癌症病人更是如此,不可要求參與過猛過激的運動,避免疼痛及僵直現象發生。要根據癌症病人病後的治療情況,體能的恢複程度,選擇病人自感興趣適度的運動項目,確定運動時間的長短的次數。對於臥床不起但手腳能活動者,躺在床上自我按摩,伸屈四肢,捶打軀幹,定時活動也是非常必要的。
運動的類型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而加以選擇。
散步適合於除臥床以外的各種腫瘤患者,因運動量小且簡便易行,尤其適合於剛手術後,放化療期間及體弱年老患者的鍛煉,散步可使人心情恬靜,精神愉快,氣血衝和。提倡腫瘤患者要養成散步的良好習慣,每日步行30分鍾左右,堅持下去必有好處。
釣魚作為一種體育活動,深受人們的喜愛。對於身患重疾的腫瘤病人來說,垂釣可加快身心的健康,它使人既緊張專一,又輕鬆歡快;既心情舒暢,又動靜結合,能起到藥物所不及的作用。
登山是一種極好的體育活動。腫瘤病人在力所能及的情況下,適當地進行登山活動,對於提高身體素質,放鬆精神,開闊視野,克服悲觀情緒,樹立與腫瘤拚搏的頑強意誌都極為有益。癌症患者應該多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