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笑雨
讀罷李若冰同誌的《柴達木手記》,我愛柴達木。
我不是不知道那裏艱苦:可以曬出油來的酷熱,可以凍掉耳朵的酷寒;那漫天遍野的滾滾黃沙,那千裏不見人煙的大戈壁灘,那噬人的豺狼猛獸,那成群的蚊子、牛虻和蜢子;樹木稀少,水貴如油……雖然這樣,我仍然愛柴達木。我沒有去過柴達木,我又怎麼知道柴達木的艱苦?因為《手記》中忠實地反映了那裏生活的真相。
作者忠實的記載,不僅沒有把我嚇退,而且使我神往,假如我長翅膀的話,我現在就願飛向柴達木去!
我愛那裏的大好山河,我愛那裏一切事物的生意盎然。朋友,喏,你看吧:日出時候的奇妙,日落時候的幻景;峻峭突兀的山峰,峽穀裏的流水,高空翱翔著的雄鷹,湖岸草叢裏歌唱著的飛鳥;鈴鐺叮冬的駝鈴聲響,搖著粗大尾巴的羊群;山湖輝映,景色迷人。巴戛柴達木湖、伊克柴達木湖,你們這一雙姐妹湖,該是多麼雄偉、矯健!
我愛那裏天知道該有多麼
豐富的寶藏,石油、金、銀、銅、鐵、水晶、雲母,鹽……說到鹽,請允許我們用幾個並不枯燥的數目字:單一個廣袤一千五百多平方公裏的察爾汗鹽源,儲量是二百五十億噸,那麼,整個柴達木的鹽呢?可供全世界人口吃一萬零四百年!鹽是那麼多,難怪那裏有鹽湖、鹽山、鹽路、鹽橋、鹽窯,簡直可以說,一切都是鹽結構。
我愛那裏的大好河山,我愛那裏的豐富寶藏,我尤其愛那裏使山河易色、艱苦戰鬥、創造第二自然的人。
“人傑地靈”,大好河山、豐富寶藏本來是死的,沒有人,它們會一代又一代、千秋萬代地在那裏沉眠不醒,有了人,特別是有了社會主義建設的人,這一切,就都醒了,活起來了!
作者李若冰同誌懷著滿腔熱忱介紹了那裏的人:
我不能不愛已經頭發灰白的慕生忠將軍,是他,領導著自己的部隊剛剛放下和民族敵人、階級敵人作戰的武器,現在又向大自然進軍了。他是那麼樂觀、豪邁、精力充沛,永遠展望著未來和明天。他說:“在黨的領導下,我們有著旺盛的誌氣。在遼闊的戈壁灘上,在荒無人煙的地方,我們要求得生存,而且要長期生存下去,就需要創造!我們要在柴達木建立美麗的花園!”
真是說到做到。
是他領導下的四十多位風流人物在這裏蓋起了一間間土屋;在這裏試種成功白菜、蘿卜、洋芋、蒜、蔥、韭菜、西紅柿;在這裏放牧,養成了成群的牛羊;在這裏創辦工廠:磚瓦廠、皮革廠、硼砂廠、磁廠、汽車保養廠;在這裏修築一條通向世界屋脊的寬廣大道,讓成百成千輛汽車在上麵飛馳。
站在慕將軍身旁,他會傳遞給你一種移山倒海的革命氣概:天底下沒有戰勝不了的敵人,沒有克服不了的困難!
我不能不愛花果老人——當了二十多年中學教員的魏承淑。是他,在這幹旱的鹽堿地上種活了第一棵蘋果樹,開了第一朵花;是他,在這裏種下杏樹、沙棗樹……是他,美化了大自然。
我不能不愛年邁蒼蒼的依斯阿吉。他是向導,也是勘探者。憑著他在沙漠上生活六十多年的經驗,他和勘探隊一起無路找路,無水找水,發現了十幾個油區和探區。他和勘探隊所找到的油田,現在許多地區已經噴出油來了!
我們不能不愛那勘探隊裏的青年的一群。我仿佛看到二十三歲的小顧,瀟灑、活躍,近視眼鏡下,閃著一雙敏感的眼睛。他無休止地工作,也無休止地讀書,夜深了,他還在被窩裏背誦著外文生字。我仿佛看到平時沉默寡言而意誌力極強的小邱,他熟諳他的事業,了如指掌。我又仿佛看到綽號叫“懶貓”的她……我又仿佛看到這年輕的一群穿著“自造鋼底鞋”(用罐頭盒片片綁在鞋底上)、“活動襪子”(破襯衫撕成條條裹在腳上)滿山遍野地跋涉……
崇山峻嶺、烈日寒風,一望無際的草原、戈壁灘……嚴峻、宏偉的自然環境鍛煉著人,賦予他們毅力,賦予他們剛強的性格;而人,又用自己的勤勞、勇敢和機智改造著大自然。柴達木曾是荒涼的,現在也還沒有脫離荒涼的狀態,但是,它的趨向是清清楚楚的,它將是個熱熱鬧鬧、人山人海的工業中心。它越來越成效卓越地為社會主義奠基和造福!
柴達木艱苦嗎?是的,是艱苦的。但是,這苦中有甜、苦中有樂,苦中展示著燦爛的未來,幸福的明天。
我愛柴達木,我愛柴達木的大好河山,我愛柴達木的豐富寶藏,我尤其愛建設柴達木的人;我之所以感到柴達木的可愛,是因為作者李若冰同誌愛它。通過一座由李若冰同誌建築起來的橋梁——《柴達木手記》,他把這愛情傳遞給我,也傳遞給廣大讀者。
假如我有兩隻翅膀,我會立刻飛向柴達木去!
一九五九年六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