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為人民說唱一輩子——紀念韓起祥同誌從藝五十五周年(2 / 2)

你的名作《小翻身記》和《大翻身記》,就是在這個時期創作的。

你身為中國曲藝家協會副主席,不住北京也不住西安,為寫《大翻身記》,和作家王宗元借《延河》編輯部一百五十元,在楊老莊打了一眼土窯住下。石頭為凳,石板為桌,合作編寫起來。你在這裏得到老鄉不少幫助,吸收了豐富的營養。大小《翻身記》的成功,從內容到形式都有很大突破,是你曲藝創作活動上最引人注目的成就。

五十五個年頭,你能夠堅持編書說唱,不斷有新作出現,不斷對說唱藝術作出貢獻,依我看,一是生活,二是信念,三是追求。亦即你始終保持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係,始終堅信為人民服務的信念,始終追求陝北說書藝術的革新和發展。

因此,不管遇到各種困苦,也不管在十年動亂中,你雖然也是在劫難逃,但你不怕背磚頭走路,不怕頂磨子遊街,任打任罵撐得硬。

“你是不是走資派?”

你頂道:“我連走路都看不見,哪能是走資派!”

“你是三反分子?”

“不要說三反,一反也沒有!”

你一心要革命,“這條路,我是走定了,就是死了,魂靈也要走革命的道路!”

這個信念,就是你的精神支柱;這個信念,就使你甘願吃苦學會了盲文;這個信念,就使你在說唱藝術上永不停止,永在創造,度過了不平凡的光榮的五十五年!

陝北說書是古代民間樂會的一種形式。你在長期的說唱生涯中,純熟地掌握了這種民間藝術形式,積累了寶貴的創作經驗,繼承和發展了陝北說唱藝術。

你有像電腦似的信息庫,儲備有一百多部傳統書目,又以新的思想新的手法改造了許多書詞,例如:《萬花山》、《白綾記》、《觀燈記》、《戲引記》、《巧嘴媳婦》等(詳見《韓起祥傳統書目選編》),深受廣大群眾的歡迎。

你廣泛吸收各種說書曲調,會彈五十多種民間小調,例如信天遊、碗碗腔、秦腔、眉戶、道情、二人台、榆林小曲等,充分利用和豐富了音樂唱腔,使陝北說書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然而,你以現實題材新編的書目更多,從一九四四年到延安至今新編書詞五百七十多篇,約二百六十多萬字。你的創作真是豐盛呀!

你搞創作和常人不一樣,用的是三靠方法:一靠聽,聽新鮮的人和事;二靠問,打破沙鍋問到底;三靠摸,親手摸你要說唱的對象。

聽說,你為了慶祝延河大橋的落成,就親手把大橋摸了好多遍,還在腰上綁了條繩子,叫兒子把你吊下去,大小洞子摸了個遍,最後才編出受人們稱讚的《看大橋》。

你的書詞創作有血有肉,用編書行當話說,達到了“白是骨頭,詞是肉”的程度。你的書詞創作取得那麼多的成果,因為你有“山高怕的懶漢挖”的精神,有“大海怕的勺羹舀”的氣概。

你已是年近七旬的花甲老人,仍然雄心勃勃,壯心不已,對自己的要求是“學到老,編到老,唱到老,教徒弟到老”。而且,要辦好三件事:一要把長期積累的優秀的傳統和新編的書詞錄音整理出來;二要把會彈的陝北各種曲調傳給徒弟們;三要把從事曲藝活動的經驗總結出來。因為:“我不想把它帶到土裏去!”

你哪兒像古稀老人,你的心是年輕的。你一生獻身陝北說書事業,作出了十分可貴的貢獻,集陝北說書藝術之大成,不愧是陝北高原上的說唱大師!

此時此刻,我仿佛看見你背靠著蔥蔥鬱鬱的延安寶塔山,坐在延河大橋的石欄杆旁邊,懷抱那把飽經風霜的三弦,手上裹著“螞蚱板”,小腿肚上綁著甩板和水鑔,正在自彈、自敲、自打、自唱呢!

你那奇妙的動人心懷的三弦聲,隨著清格朗朗的延河水,流向黃河,流向大海,流向祖國遼闊的天宇!

韓起祥同誌,著名的三弦戰士。讓我用你自己的話,熱烈祝賀你從藝五十五周年:

“誓為人民說唱一輩子,死而後已!”

一九八六年四月於西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