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紀念杜鵬程(1 / 1)

在我們舉辦“杜鵬程作品研討會”前夕,他不幸猝然去世。我們為失去一位無產階級革命的優秀戰士、為中國文學作出卓越貢獻的作家杜鵬程同誌深表哀悼!

杜鵬程的逝世是我國文學界的重大損失,使他的親人、朋友和同誌們無限悲痛。生前他十分關心這次會議。他不能親自出席這次會議,使我們感到非常遺憾非常痛心!

但是,“杜鵬程作品研討會”還要照常進行,對他的研究還要繼續下去,這次研討會僅僅是個開始。我們已經看到,今天與會的學者和未能出席會議的海內外專家,都是研究杜鵬程的,都認為他是可親可敬和值得研究的。杜鵬程在當代文學史上具有獨特的地位,對他進行係統地全麵地研究,必將對今天和未來社會主義文學的發展起到積極的作用。

他對事業的忠誠,對生活的摯愛,對文學奉獻的精神,都是我們十分欽佩的。他一生為革命文學的發展而戰鬥,成就是卓著的。可以說,他從事文學創作活動已有五十餘年。

——從一九三九年寫抗日劇本《反擊》,一九四〇年寫眉戶劇《抗敵》,一九四一年寫秦腔劇《打擊敵人》,一九四二年編選自己的《新編民歌二十首》,一九四三年寫秧歌劇《勞動者》,一九四四年寫長篇報告文學《勞動模範李鳳蓮》,一九四五年寫秧歌劇《上前方》等等,雖然有一些作品沒有發表,但都在山溝工廠和不同場合演出過,至今不少同誌還記憶猶新,念念不忘。我們看到的《杜鵬程著作索引》或《杜鵬程著作編年目錄》,都是從一九四六年算起的,我覺得從一九三九年算起好些。盡管這是他年輕時的作品,卻能說明他從事文學創作一開始,就那麼投入,那麼熱愛,那麼癡情。這點僅供研究他的學者們參考。

杜鵬程的代表作,主要是長篇小說《保衛延安》、中篇小說《在和平的日子裏》、《曆史的腳步聲》和短篇小說集《年輕的朋友》、《光輝的裏程》。一九五四年《保衛延安》(人民文學出版社)一出版,就轟動了中國文壇,人們爭先傳閱相告,被認為是中國文壇一件盛事,是當代文學的一個裏程碑。《保衛延安》成為大中小學教材,被解放軍指戰員廣為傳閱,被廣大讀者所喜愛,一時形成了“《保衛延安》熱”。

人民文學出版社、解放軍文藝出版社、中國青年出版社先後一版再版,累計發行已有四百萬冊。同時相繼出有藏文版、維吾爾文版、哈薩克文版、蒙古文版,被翻譯出版的還有英文版、俄文版、越文版、朝鮮文版等版本。一部長篇小說,在海內外引起這樣的轟動效應,是新中國成立以來少見的。

盡管一九六三年文化部密字一三九四號通知“立即停售和停止借閱”,一九六四年密字二九一號“關於《保衛延安》一書……就地銷毀,不必封存,立即遵照辦理”(《保衛延安》重印後記)。但是,廣大讀者仍然熱愛《保衛延安》,因為銷毀而彌足珍貴。以至到“文化大革命”動亂之初,《保衛延安》竟被定為利用小說反黨的活標本,隨即它又變成人們秘密傳閱和傳抄的地下讀物了!直至彭德懷元帥問題得到平反,杜鵬程問題才得以昭雪。《保衛延安》從一九五四年出版至今已近四十年,四十年經久不衰,這是海內外廣大讀者的審美需要,也是中國文壇引以為光榮和自豪的。

杜鵬程是享譽文壇的著名作家。茅盾曾評價他的作品說:

“他的作品的人物形象好像是用巨斧砍削出來的,粗獷而雄壯。”

馮雪峰最早賞識杜鵬程,他中肯地指出:《保衛延安》“這部作品在英雄史詩上的成就在我們的創作上都有一種新紀錄的意義,它的顯著的創造性,顯然有推進我們現實主義創作運動的作用”還說:“真正可以稱得上英雄史詩的,這還是第一部。”他認為杜鵬程的“這種對生活無隔離精神和戰鬥態度,是我們最需要的精神”!

我以為,這些話至今仍然正確。我們就是要學習杜鵬程和人民大眾血肉相連的無隔離精神,我們就是要學習他始終一貫地堅持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的戰鬥精神。

我們紀念他、緬懷他,就是要學習他的這些精神,我想這也是我們為什麼要把杜鵬程研究繼續進行下去的意義所在!

我和老杜相處幾十年,我喜歡他的作品也喜歡他的為人,我為失去這位尊敬的老戰友感到悲痛。今天召開他的研討會,就是對他最好的紀念。

一九九一年七月三十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