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寒暉同誌如果活著的話,今年整整八十二歲。
他離開我們已有三十八年。雖然,他在人世間僅僅度過了四十四年,但這是革命家的四十四年,是藝術家的四十四年,是充滿創造活力的四十四年。他在艱苦的革命生涯中進行了卓越的藝術活動,在中華大地留下了天才的閃光的藝術業績。因此,他至今仍然活在我們心中,活在我國人民的心中,活在中國現代文藝運動的史冊上。
我們無限懷念寒暉同誌,他是一顆晶亮的藝術明星,一位真正的人民藝術家。我在幼兒時就學著唱他的歌,在青少年時代愛唱他的歌,他的歌激蕩著人們的心靈。今天,我們紀念寒暉同誌,要在他身上學習的東西很多。在我看來,最主要的是學習他作為人民藝術家的人格和品質、革命的情操和為人民而獻身藝術的精神。
寒暉同誌是我們革命知識分子的典範。他對革命事業一片真心,勤勤懇懇,對人民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他在一九二五年加入中國共產黨以後,不管在白色恐怖下,還是在反動派通緝追捕中,甚至淪落為不名一文的“流浪漢”時,也從未氣餒、動搖,而是對黨的事業忠貞不渝、無比堅定,滿懷著理想和信念。寒暉同誌是受過高等教育並在高等學府執教過的高級知識分子,但他從來沒有以此驕矜,沒有計較過自己的名利地位。在他短暫的一生中,隻要革命需要,什麼工作都幹,而且幹得很出色,很漂亮。他像一顆金色的螺絲釘那樣,擰到哪裏哪裏就閃光。寒暉同誌從來不計較個人一得一失,總是吃苦在前、勇挑重擔。正像老詩人柯仲平說的那樣:他有這樣的一種優良品質,這樣的一種生活態度,“為公,我能多做一點事,就要拚命地多做一點。為本身,可以少麻煩公家一分,就要盡量地減少這一分。”實際上,寒暉同誌是積勞成疾,累死在延安文協山上的。這種品質多麼可貴,可敬!
寒暉同誌在藝術上有很高的造詣,他能編、能導、能演、能唱,各種藝術活動中都給人們留下了十分親切的記憶。我們要學習他為人民大眾而寫、而編、而導、而演的創作態度。寒暉同誌始終把自己融於人民之中,融於時代大潮之中。因此,他的創作具有強烈的時代感和強大的生命力。一聲“鬆花江”,不覺淚滿腔。這支歌,振奮了民族精神,其感召力是無法估量的。直到今天,海內外炎黃子孫唱起這支歌來,依然熱淚盈眶。
寒暉同誌在藝術創作上堅持走民族化和大眾化的道路。他在繼承和發展民族藝術、民族音樂方麵,作出了自己特別寶貴的貢獻。他創作的《鬆花江上》取材於他家鄉河北的民歌,而《軍民大生產》又取材於隴東小調《推炒麵》。他的創作來源於民間,回歸於民眾,具有鮮明的民族風格、民族氣魄,為廣大人民群眾所愛、所唱。真是一唱“大生產”渾身都是勁。我國民族、民間藝術有著豐富的礦藏,我們應踏著寒暉同誌走過的路,繼續挖掘開拓,並有所發現,有所創造。
寒暉同誌是我敬重的師長。我有幸少年時代就認識他,有幸和他一塊走過延安的山路。他談笑風生、和藹可親的麵容,至今還留在我的記憶裏。
寒暉同誌,人民懷念你!
寒暉同誌的藝術業績永放光輝!
一九八四年六月於長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