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黃汲清教授激情洋溢的語聲裏,人們不僅深化了對塔裏木的理解,不也同時覺得有什麼東西在他身上燃燒麼,不也體味到他對塔裏木盆地那種火熱的感情、期望和追求麼,不也看到了一個老地質家那顆透明的赤子之心麼!
中國地質界的各類學者,雖然各持不同的論點,但是都把視線轉向了塔裏木。塔裏木就像當代的優生兒似的,從來沒有得到過這麼多學者的疼愛。黃汲清等《中國大地構造及其演化》,張文佑《斷塊構造概論》,李春昱等《亞洲大地構造圖說明書》,楊華《塔裏木盆地磁場構造及含油遠景》,周中毅《塔裏木盆地地溫梯度偏低,深部有較大的油氣遠景》,田在藝、柴桂林、林梁《塔裏木盆地構造演化與油氣展望》,張耀榮、李明、郭雲河、鄭源來《塔裏木盆地重力解釋成果報告》,等等,恕不再列舉。
各類學者在諸多論著中,從不同角度加以論證,都傾注了對塔裏木的關懷。
塔裏木確實成了中國地質界的佼佼兒了!
身處塔裏木第一線的野外勘探者,正是在這種良好的學術氛圍中工作著。
自然,對於野外地質學者們來說,他們更看重實踐。三十多年以來,野外勘探從喀什—巴楚—莎車的三角地帶,波及整個塔裏木五十六萬平方公裏的土地。如果說,這三十年的歲月是漫長的,生活是艱苦的,無疑是真實的。如果說,這三十年的青春年華白白地耗去,頭上都添了白發,而毫無結果,那鬼才相信!野外勘探者在這兒經受的艱難鮮為人知,而他們在這兒獲得的成就卻是破天荒的。對塔裏木這個正在發育猛長的佼佼兒,哺乳者的感受再具體,再深刻不過了。
發現和哺育塔裏木油氣資源的就是野外勘探者。
我在塔裏木,在塔克拉瑪幹,和在庫爾勒這個物探基地上,所見到的和聽到的一切,都使我樂在心中,興奮得不能自已。如果說,野外勘探者過去在這兒隻是走邊邊,也就是說,老圍著塔克拉瑪幹沙漠打轉轉,現在已經打破了地震勘探的禁區,開始揭開那被稱為死亡之海的奧秘了!
從一九八三年起,和美國地球物理服務公司合作,後來我們自己幹,采用現代先進技術裝備,空前提高了工作效率。現在可以說,野外學者對盆地的認識、解剖和解釋已有了大的飛躍,矯正了過去某些不準確的推測,增強了精確度和分辨力。除在沙漠邊緣發現小油田、中油田之外,在塔克拉瑪幹也已發現潛伏著令人驚歎的特大的儲油構造呢!
我曾經問過這兒野外勘探基地的指揮朱長福,野外學者林振剛和幾個知底的人,塔裏木盆地到底有多少油氣資源儲量?他們一個個都喜形於色,一個個卻又笑而不答。
還是林振剛說得巧妙:“在這兒,我們所作的地震剖麵長度是曆史上罕見的,石油物探史上也是壯觀的!在這兒,要講構造就是大構造,要講油田就是大油田呀!可以這樣說,我們已有了個希望數……”
好一個希望數!有這句話,就足夠了。
對塔裏木盆地來說,從未知數到希望數,這不僅是個飛躍,而且有著天壤之別。隻從一九七八年算起到一九八七年為止,野外地震工作量已達三萬六千多平方公裏,占盆地總工作量百分之七十。也就是說,尚未達到百分之百,應該留有餘地。
其實,對我來說,我想的並不完全是資源儲量,而想得更多的是在塔裏木,在塔克拉瑪幹大沙漠——這個世界上惟一還沒有被開發的處女地上,從事野外勘探的無數的無名的勇士們,是怎麼踏過了那三萬裏路雲和月,怎麼在那絕滅人煙的死亡之海中煎熬,那深深留在瀚海裏的腳印,那流淌在大戈壁裏的汗水,血跡!
是的,野外勘探者在這兒付出了該付出的一切,獻出了該獻出的一切,終於在塔裏木盆地點燃起了希望的火光!
在中國大地上,在塔裏木盆地,希望的火光在升騰!
我依稀看見,那火光中閃耀著許多地質學者的形影,閃耀著許多野外勘探者的笑容,他們中間有我熟悉的和剛結識的可愛的朋友和夥伴們。那火光中有燃燒的靈魂,有靈魂的燃燒。
隻有那些執著地愛著和靈魂燃燒的人們,才知道如何珍惜自己的青春年華,才是這希望火光中的佼佼者!
一九八七年九月十四日,庫爾勒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