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緒論
第一節能源是社會發展的物質基礎
一、能源
在自然界裏有各種各樣的資源,可以提供人們所需要的各種能量,如熱能、光能、電能、機械能等,這些可以產生能量的自然資源稱為能源。
按能源形成的方式,可分為一次能源和二次能源,一般把自然界現成存在的、並可直接取得而不改變其基本形態的能源,稱為一次能源。由一次能源經過加工,轉換成另一種形態的能源,稱為二次能源。一次能源,按其利用後的可再生性質,又可分為可再生能源和非再生能源。可再生能源指能循環使用,在自然界中可以不斷再生並得到補充的能源;非再生能源是指經過億萬年才形成的,使用後短期內無法恢複的能源。非再生能源隨著人們大規模開發利用,儲量愈來愈少,總有枯竭之時。一次能源又可分為常規能源和新能源。當前已廣泛利用的能源稱為常規能源;正在積極研究或者技術上雖已掌握但還沒有大量推廣應用的能源,稱為新能源,能源分類情況如下表:
二、能源與社會發展的關係
能源與社會發展的關係十分密切,現代化生產是建立在機械化、電氣化、0動化基礎上的高效率大生產,生產過程離不開能源,它不僅僅在生產過程中被作為燃料動力來使用,而且石油、煤炭還是非常重要的化工原料。例如,石油進一步加工可得到5000多種有機合成原料。隨著人民生活條件的逐步改善,各式各樣的現代化用能設備進入家庭,社會公益福剌設施不斷增加,都需要消耗更多的能源。因此能源供應能力的不斷提高,是保障和推動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一個重要條件。
人類社會的發展已經經曆了三個能源時期,即柴草時期、煤炭時期、石油時期。古代,人類以樹枝、雜草等當燃料,靠人力、畜力,並利用一些簡單的水力與風力機械作動力從事生產活動,那時的生產力和生活水平都很低。
18世紀產業革命,逐步擴大了煤炭的利用,蒸汽機成為生產的主要動力,勞動生產率有了極大的增長。特別是1&世紀末,電力開始進入社會的各個領域,電力成了工礦企業的主要動力,社會生產力有了大幅度的增長。
19世紀中葉發現石油資源,開拓了能源利用的新時代。本世紀50年代,相繼發現了不少巨大油田和氣田,世界石油和天然氣的消費量很快超過了煤炭,成為世界能源供應的主力,西方資本主義國家依靠廉價的石油和天然氣,經濟高速發展。
1973年西方發生能源危機,能源又進入了轉變時期,由以石油、天然氣為中心,逐步向比較豐富的煤炭,核能等方向過渡。
能源消費的增長和國民經濟發展之間存在一定的比例關係,常用能源消費彈性係數來表示,能源消費彈性係數是指計劃期能源消費量增長速度與經濟增長速度之間的對比關係,計算公式如下,
計算能源消費彈性係數時,根據實際工作的需要,可分別用工業總產值、工農業總產值、國民生產總值或國民收入的增長速度作為分母。
能源消費彈性係數的大小,與生產力發展水平、科學技術水平、經濟結構、產業結構、產品結構、居民消費水平以及經濟政策等密切相關。從國外經濟發展的趨勢看,在工業化初期,能源消費彈性係數一般大於1,實現了工業化或工業有較大發展以後,逐漸降到小於1。我國1976年以前,大部分年份能源消費彈性係數大於1。
三、我國的能源資源
我國是世界上能源豐富的國家之一。煤炭儲量僅次於蘇聯和美國,居世界第三位,水力資源的蘊藏量居世界首位。
石油是一種重要的能源,它能量密度高、汙染少、易於儲存和運輸,特別是對於汽車、飛機等運輸工具,到目前為止還是一種無法代替的能源,石油又是重要的化工原料,還是重要的戰略物資。建國以來,我國石油地質普查勘探工作取得很大成績,促進了石油工業的發展。1973年,我國原油開始出口,1985年原油產量達1.25(108噸,成為一個重要產油國。但目前主要的問題是:資源不清,已探明的儲量不足以保證國民經濟增長的需要,石油資源後備基地不足。因此,需要大力加強勘探工作,同時合理利用石油資源,減少燒油量,增加油品和化工產品。
四、我國能源工業的成就
建國初期,我國能源工業的基礎非常薄弱。1952年,原煤產量隻有66000千噸,原油產董440千噸,水力發電量12,6%108千瓦時。天然氣產量微不足道,國內用油主要依靠進口。經過多年大規模的經濟建設,能源工業相應得到迅速的發展,到1984年,原煤產量達到7』9%108噸,原油產量為。15%108噸,水力發電量868%108千瓦時,天然氣產量24X108立方米,我國已成為世界上的能源大國,原煤產量已躍居世界第二位,發電量(火力發電與水力發電總和)為第六位,原油產量占第六位。我國煤炭、原油、發電量占世界位次的變化見表
經過三十多年的建設,我國能源工業的生產結構也發生了顯著的變化,煤炭比重相對下降,石油、天然氣、水電相對上升,原煤從1952年的96.7%下降到1980年的69.4%,石油、天然氣則由.3%上升到26.8%,水電由上升到3.8%,自1965年開始,石油已實現自給。我國曆年能源生產總量和構成見表18-3。
在一次能源構成中,水力發電的比重不足5%,我國是水力資源最豐富的國家,1984年水能利用率隻有4.6%,開發利用程度非常低,水能是一種幹淨的、可再生能源,而且是一種廉價的能源,水電建設是一次能源和二次能源同時完成的,為了合理利用我國的能源,綏和石油和煤炭供應緊張狀況,水能利用的比重應逐步增加。
五、我國能源消費結構
新中國成立以來,隨著國民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國能源消費量迅速增加,到19&5年全國常規能源消費總量為7.07X108噸標煤,是1950年0.32X108噸的22倍。能源消費量平均每年增長9.5%,目前我國能源消費總量僅次於美、蘇兩國,居世界第三位。我國能源消費構成始終以煤炭為主,50年代煤炭在能源消費構成中的比重在90%;(以上,60年代隨著我國石油資源的開發和利用,石油消費量猛增,煤炭在能源消費構成中的比例逐漸下降,70年代最低降到70%,以後,我國采取了壓縮和節約石油消費的政策,石油在能源消費構成中的比重又有所下降,煤炭的比重逐漸回升到75%左右。
我國一次能源的消費構成中,水力發電的比重占4-5%,為充分發揮水力資源豐富的優勢,應重視水電的開發建設,水電在能源消費結構中的比重應有較快的提高。
我國礦物燃料資源中,煤炭儲量占絕對的優勢,煤炭的儲采比遠遠高於石油和天然氣的儲采比。本世紀內,我國能源消費構成中,煤炭仍將占主要地位。
按人口計算的平均能耗是衡量各國經濟發展水平的一項綜合性指標,1978年世界人均能耗為2164千克標煤,我國能源消費量雖然很大,但我國是一個擁有11億人口的大國,1980年人均能耗隻有64千克標煤,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
第二節電力工業與國民經濟發展的關係
一、電力工業在國民經濟發展中的作用
電能是二次能源,它是清潔、高效、傳輸容易、使用方便的優質能源。它不僅可以方便地轉化為機械、熱、光、磁能、而且水能、煤炭、天然氣、石油、核能以及其它各種再生能源都可以轉化為電力,以電作為動力的設備使用起來方便、適用廣、可靠性高。因此,廣泛的使用電力,可以不斷提高工農業生產的機械化、自動化程度、促進各行各業技術進步,大幅度提高勞動生產率;可以改善工作環境和勞動者的工作條件;可以提高人民物質文化生活水平。電力是促進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物質基礎,電力工業是國民經濟中一個十分重要的部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