曆史上中國的農耕文明雖然孕育了豐富的經濟思想和塑造了士大夫“經世濟民”的人生情懷,但中國的古典經濟思想並未發展成為獨立的經濟學科和理論,究其原因,簡單的說是缺乏可以以“一”貫之的經濟學方法論體係。而在西方,自亞當·斯密1776年發表《國民財富的性質及其原因的研究》以來,經濟學作為一門研究人類經濟活動的科學,已經存在了近300年的曆史。受其啟發,先哲嚴複洞見到經濟學研究對中國的重要意義——“切而言之,則關於中國之貧富,遠而論之,則係乎黃種之盛衰”,也正是通過他的翻譯和引介,開啟了中國引進和傳播經濟學的先河。

由於特定曆史發展軌跡的影響,沒有一個時代可以與今天的中國對經濟學的巨大需求相比,更沒有一個時代像今天這樣賦予了經濟學家如此重大的責任、如此多的榮譽和如此高的期望。眾多優秀的人力資源已經被吸引和投入到經濟學研究的工作中,但是直麵中國的現實與未來,實現中國經濟學“本土化、規範化和國際化”的目標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這也難怪陳誌武教授在為本書撰寫的序言中喟然感歎:“‘五四’新文化運動到今天已八十多年,今天我們還在為政治經濟學與現代經濟學誰是主流、誰是非主流以及什麼是經濟學研究方法的問題展開爭論,這本身說明經濟學在中國還在初步形成,並沒有成熟,更談不上中國經濟學家不久要主導經濟學世界。”其根本症結正如林毅夫教授指出的即“國內經濟學界大部分工作者的研究對象都是中國本土問題,但是,能夠得到國際學術界承認的卻寥寥無幾,原因即在於沒有能夠用比較規範的理論方法研究中國問題”。

正是在這一背景下,出於對經濟學研究方法問題的關注,我們從大量文獻中精選了11位經濟學家的15篇討論經濟學方法論與經濟學教育問題的代表性文章,編輯了這本《經濟學方法——十二位經濟學家的觀點》,這些文章的觀點都是每位作者結合自己的長期研究經驗,以其國際學術的眼光,針對中國經濟學的現代化提出的真知灼見。我們相信本書的讀者一定能從中體會到現代經濟學研究的要旨和精髓,我們更期望本書的出版能推動國內經濟學界對這一問題的進一步深入探討。

這裏首先對英年早逝的楊小凱教授表示紀念,他的去世不唯是學術界的損失,也使我們無法征求他對本書的意見。本書的編輯過程中,我們衷心感謝其他作者的授權和支持,特別感謝陳誌武教授越洋為本書撰寫的序言,也感謝複旦大學劉昶研究員、李俊慧博士在本書的編寫過程中提出的建設性意見。

編者2006年元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