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美國經濟學教育體係及其對中國的啟示(1 / 3)

方漢明

(耶魯大學經濟係副教授)

我自1994年離開複旦大學赴美留學到現在,一晃就已經有十一個年頭了。我出國時國內似乎尚無互聯網,所以我當時對到美國攻讀博士意味著什麼所知甚少,而且絕大部分是從先前留美的師兄師姐那裏聽來的。十年來我對美國的經濟學教育體係了解得多了,但似乎對國內十年來的進步所知甚少。所以,當梁晶老師約我就中國經濟學教育撰文時,我有點猶豫。我覺得還是利用自己的優勢談談美國經濟學教育體係,也許國內的讀者能從其中得到一些啟示。

本科、碩士和博士生

美國的本科生教育總的來說偏向於綜合素質教育。高中生被錄取以後往往要到第三年初(Sophomore)才選定專業。這意味著美國經濟學專業的本科生往往要上很多其他學科的課程,以防止學生過早偏科。我任教的耶魯大學甚至規定一二年級的本科生要選修一定數量的人文、自然和外語課程。在耶魯和其他很多大學裏,經濟係本科生必須從經濟係開的課程中選擇十一二門課, 包括必修的經濟學入門課(Introductory Microeconomics and Macroeconomics)、中級課程(Intermediate Microeconomics and Macroeconomics)、統計計量和一門數學係開的數學課。經濟係的本科生畢業後很多到投資銀行、谘詢公司和政府部門做初級(entry level)雇員,很多人在工作幾年後再讀工商管理碩士,很少一部分會選擇立刻上研究生院攻讀博士學位(在耶魯,每年140名經濟專業的本科生隻有5—6名)。有攻讀博士學位職業誌向的學生一般會受到教授的指點,在本科時就選上更多的數學課,甚至會在本科時就選聽經濟係的研究生課程。

美國很多偏重於研究的經濟係(包括幾乎所有的名校)不設置專門的碩士項目(Master‘s Program),很多人在讀博士過程中能自動取得碩士學位。碩士項目往往由偏重於培養應用型人才的公共政策學院和排名偏後的經濟係提供。

美國的博士項目(Ph.D Program)主要目的是培養研究型人才。經濟係會收到來自世界各地的入學申請。一個由5—6名經濟係教授組成的錄取委員會會閱讀申請材料,並從中選擇最優秀的學生給予錄取和獎學金。值得一提的是,博士生錄取完全由這個錄取委員會的教授們決定;不在這個委員會的教授可以給學生寫推薦信,但不能告訴他們應該錄取誰。

一年級的博士生基本上都修相同的課程:(1)高級微觀經濟學,往往包括消費者和廠商理論(Theory of Consumers and Firms),一般均衡(General Equilibrium),博弈論和信息經濟學(Game Theory and Information Economics);(2)高級宏觀經濟學,包括經濟增長理論(Growth Theory)和商業周期理論(Theories of Business Cycles);(3)概率論、數理統計和計量經濟學(Probability Theory, Mathematical Statistics and Econometric Theory)。所有的一年級學生必須通過博士資格考試(名稱各異,Qualification Exams, Core Exams, Prelim Exams,等等)。係裏一般會給學生兩次機會,如果兩次都不及格就會自動喪失繼續攻讀博士的資格。資格考試的目的是為了保證最後所有的學生都有能力從事研究和完成博士論文。

兩年級學生開始選修更專業化的課程(Field Courses)。主要的專業有:微觀經濟理論 ( Microeconomic Theory)、宏觀經濟學(Macroeconomics)、計量經濟學(Econometrics)、勞動力經濟學(Labor Economics)、產業組織(Industrial Organization)、公共經濟學(Public Economics)、發展經濟學(Development Economics)、國際貿易和國際金融(International Trade and International Finance)、政治經濟學(Political Economy)、經濟史(Economic History)、行為經濟學和實驗經濟學(Behavioral and Experimental Economics)等。當然,不是所有的經濟係都五髒俱全,甚至有些名校有的時候也不能配置所有的專業課。一般學生會選擇至少兩門專業。兩年級的課程比起一年級課程來說,學生閱讀的不再主要是教科書,而是經濟學雜誌上發表的原文,甚至尚未發表的工作性論文 (Working Paper)。二年級的專業課人數比較少,因此學生課上參與討論的比較多,這給學生提供了一個接近和了解教授,以便成為論文導師的主要機會。如果說一年級學生的主要任務是上課、作業、考試和存活(survive),二年級學生要培養的最主要的技能則是評論性(或挑戰性)文獻閱讀(Critical Reading)。這是一個學生從上課到自己從事開創性研究的關鍵技能。Critical Reading要求讀者能對所閱讀的論文(不管是理論性還是經驗性研究)提出以下質疑:作者為什麼要寫這篇文章(motivation)?文章的主要假設是什麼,是否合理?文章的方法和發現對理論或政策有無重大意義和廣泛應用?文章有哪些缺陷,能否改進?最後要求讀者對文章作出一個客觀的綜合評價。在一定程度上,Critical Reading要求讀者扮演一個匿名審稿人的角色,盡管所讀的文章有可能已經發表了。

博士三年級又要經曆一個更大的飛躍。所有博士項目都要求學生開始思考自己的研究課題,實現一個從上課(Course Taking)到獨立的開創性研究(Independent Original Research)的轉換。大部分學校要求學生在三年級末或四年級初確定博士論文課題(Dissertation Prospectus)。確定博士論文題目,不是一天兩天的事。通常要求學生能對有關文獻的前沿(Literature Frontier)有一個充分的掌握;闡述自己的研究課題有如何創意和對如何完成研究課題有一個十分具體的時間安排,包括數據收集、建構基本理論模型等等。

四五年級學生則是集中精力寫工作論文(Job Market Paper)以準備找工作。在自己的研究之餘,四五年級學生通常要求頻繁出席(如果不是一次不落的話)係裏有關專業的研討會(Seminars),對同學的研究做出建設性的評價(Constructive Comments),有時還要在係裏的研討會上提交自己的研究成果(作為找工作之前的模擬演習)。

在上述的時間線中,很多學生在二年級之後會做係裏的助教和助研。助教對外國學生尤其重要,因為它提供了一個鍛煉自己用英語交流的機會。助研則在一定程度上與“徒工”相似,給予學生一個完成教授布置的研究任務過程中理解研究到底是怎麼一回事。

經濟學家就業市場

一般博士生在完成和精心修改(polish)博士論文的主要內容以後開始尋找職位。有必要指出的是,美國經濟係的博士論文根本不要求寫一本專著,通常的博士論文由兩三篇相關課題的論文組成。工作論文(Job Market Paper)由這些論文中的一兩篇組成。博士生的工作方向有教育機構(Academia)、私人企業(Private Sector)和政府機構及國際組織(Government and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s)。我本人比較熟悉的是教育機構的工作。找到教育機構工作最重要的是論文質量和導師及學校的推薦。由於美國經濟學期刊實行匿名審稿人製度,因此發表周期很長,所以找工作的博士生一般都沒有已發表或已被接受發表的論文;一般根據係裏教授對文章的評價決定是否錄用。

美國經濟學博士找工作是一個重大問題,具體情節對第一次找工作的人來說相當複雜。所幸的是,一般係裏有專門的教授(Placement Officers)指點迷津。錢穎一教授曾經撰寫“經濟學家在美國”的文章對經濟學博士找工作做了較詳細的介紹,我不在此多述。值得一提的是,美國各係基本上不直接雇傭自己培養的博士生,即便是自己最優秀的畢業生。這個習俗如何形成我並不明白,但是它至少有兩個重要的作用。第一,防止近親繁殖,有助於學術觀點多維化;第二,有外部市場對學生論文質量作出評價而不是係裏的有關老師說了算,這防止學生將大量精力放到政治交易 (Politics)上。

經濟學研究

經濟係培養的博士必須能夠獨立從事開創性的研究。高質量的經濟學研究並沒有一個模式。比如說,最近幾年獲得美國經濟學會克拉克獎章(John Bates Clark Medal)的 Matthew Rabin(2001年), Steven Levitt (2003年)和 Daron Acemoglu(2005年)有著完全不同的研究風格;他們相同的地方可能隻是他們的開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