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章 巡視河堤(2)(1 / 3)

老康繼續折騰著,且折騰的很有新意。

視察完河堤,閱筐兒港,讓人建挑水壩,這還不算,自己精神抖擻地在兩岸走了幾裏路。

這還不打緊,人還親置儀器,定方向,鼎椿木,以記丈量這之處,瞧這精神頭,嘖嘖!

陪同的幾個兒子當時就表示出極大的孝心,請老康保重龍體,不可過於勞累。

我在心裏特陰暗地想,八成是因為他們走的累了,嘿嘿!

可老康大手一揮,說句話,當場就讓我差點兒風化岸上的一尊石像。

他老人家說:“朕不累,魚寧這丫頭做的護膝暖和貼身,而且每天都幫朕拿捏捶打,朕近來身子骨明顯好多了。”

錯覺,絕對是錯覺!

您明明是因為陰了偶心情很爽,這就是您這樣腹黑人士的BT心理。

偶內心寬麵條淚中……偶就一被統治階級壓迫無力反抗的可憐小老百姓!

可某小腹黑笑的特別的溫潤良善,透著花美男那獨特的誘惑魅力,偶當時就覺得眼前光明大盛——這就是陽光笑容,溫柔得殺死人的笑啊。

爽了偶的眼,痛到偶的心,兩字獨白——煎熬!

“皇阿瑪說的極是,兒臣最近也覺得出外行走舒服多了。”

康熙五十年這二月天仍然冷的出奇,讓偶實在沒辦法睜眼說瞎話——那是因為天轉暖的緣故。

皇帝加太子這對全清朝最富貴的父子檔這一極具戲劇性的宣傳,使得兆佳牌護膝在黃帶子中風靡一時,頗受青睞,也讓偶那可憐的手指大受折磨。

瓦這悲摧的穿越人生哇……

丫頭命,丫頭命哇……誰要敢說偶命好,偶跟他拚命。

偶看著爐子上的小鍋嘩嘩地滾著,心裏那正唱著北風那個吹,雪花那個飄……

別府的福晉舒舒服服地呆在暖和的屋子裏吃香的喝辣的,閑時再打壓一下府裏不安份的小老婆。大家一樣是福晉,偶就可憐巴巴地跟在老康的身邊鞍前馬後忙得跟個陀羅似的。就這有些人還落井下石,時不時就來加重偶的負擔,無論是身體上還是精神上。

臨時行轅裏一群倍兒金貴的人在商量國家大事,順便勾心鬥角,老康特和藹可親地對偶說就在屋子裏煮吧。偶立場堅定地拒絕了。

娘的,偶除非腦袋壞了才要旁聽嫩們的國家大事,偶怕嫩們一個心血來潮非要偶發表一下旁聽的心得體會,那偶說是不說?說與不說TNND都憋屈,所以偶寧可在屋外麵吹著小冷風給嫩們煮宵夜也絕對不去討那份精神上的折磨。

紅棗小米粥,看著小紅棗在小黃米中時隱時現,不停翻滾,偶不禁想到人生其實就像這鍋小米粥,熬啊熬的就到了生命的盡頭——圓滿了。

我端著圓滿的小米粥給屋裏那群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大爺們送進去。

“丫頭,這粥又有什麼講究?”老康把粥拿在手裏先沒著急喝,先來一問題。

“據老人講,這是養生粥,溫中健脾,所以奴婢便煮了給皇阿瑪當宵夜了,既營養又暖胃。”這個問題我還能回答,所以就老實地把自己知道的說了。

老康朝四四瞟去一眼,笑著說,“嗯,還記著老四不愛甜食,單做一碗。”

他這一句不打緊,偶立馬被目光聚焦了一下。

腹黑的老康!

“咦,八哥的也不一樣。”十四一副發現新大陸的口吻。

“丫頭,這又是為什麼?”

老康,乃有完沒完?嫩們有得吃就吃,廢話這麼多,早知道偶就不雞婆的照顧嫩們不同的身體狀況,直接一鍋燴。

可,該回答還是得回答,否則我估摸著那聚焦的目光快趕上探照燈了,“八爺近來有些上火,這個時候不宜紅棗補,所以奴婢就用綠豆熬了,敗火。”

“丫頭啊,”老康感慨,“你呀實在,什麼都不說,可該想的該做的,你一件都沒拉下,周到體貼,朕的老十三是個有福的啊。”

囧!

老實說,冷不丁的被老康誇一下,偶咋就背脊直冒涼氣咧?估計都是老被他黑落下的後遺症。

一定是!

“是呀,皇阿瑪,我們兄弟背地裏可都羨慕十三哥呢。”

老康聽了十四的話笑了,看了他十四兒子一眼,馬上又看向我,“丫頭,你有什麼話想說嗎?”

有啊,怎麼沒有?

“可我家十三爺一定更羨慕其他爺。”

“為什麼?”老康特精神地問我。

靠之,瞧千古一帝這八卦的勁頭吧,真讓人黑線。

我特一本正經地說:“用我們十三爺的話說,那就是——其他府的福晉沒奴婢那麼些夭娥子,不用老擔心下一刻有什麼驚嚇等著他。”

“說的倒也是實話。”老康說。

偶黑線!

但是,老康馬上又來了但書,“但即便是這樣,他也甘之如飴。”

這真是囧囧有神,偶有點窘了,這擺明是打趣偶嘛。

“皇阿瑪,您快趁熱喝吧,天兒涼粥也涼的快。”我轉移話題,這不行,這一定得轉,伺候他們就更憋屈的了,還被打趣,這是逼人抓狂麼。

老康了然的睨我一眼,最後還是放過了我,喝他的粥去了。

他這一動勺,其他的人才敢動。

TNND,萬惡的皇權!

“丫頭啊,幫朕把案上的折子歸整一下。”

“奴婢遵旨。”丫環命的偶啊,飯做得了,自己一口沒得吃,還得繼續加班工作,淚噴……

所謂歸整,就是把折子按類型整理,要按類分輕重緩急,不看純屬扯淡,所以偶得一本一本地翻,然後分門別類的歸置。

這個偶常做,倒沒覺得什麼。可是,在偶收到屋子裏那些訝異的目光之後,陡然一驚——偶這可是看的奏折啊,偶是女滴的哇,偶這可就算參政了哇……脖子後麵咋又開始冒涼氣了捏?

說起來,就老康身邊的大太監李德全也沒這個權力看奏折的,這清朝的太監不比明朝,明朝人那有秉筆掌印太監,那是可以代批奏折的。明朝與太監共天下,清朝卻是與讀書人共天下,且清朝吸取了明朝的教訓,太監是嚴禁參政的。

想想明朝,真是不勝唏噓,才多少年的江山啊,光那有名的太監就出了一大筐,壞的一大群,好的屈指可數,最有名的那就是七寶太監鄭和了,後世有多少人寫七寶跟朱棣那檔子不得不說的斷袖疑雲啊……

啊,一不小心思維就又發散了,偶收回思緒,繼續整理奏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