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就是曾國藩的真實想法。
曾國藩覺得自己才識淺薄,卻久居高位,為了避免大災大難,所以他才兢兢栗栗,不圖安逸,不圖豐豫,崇尚勤儉,講求廉矩。他以為隻有這樣才是載福之道。這是人人都可以做,但不是人人都願意做的事。
5與人為善,永遠不會錯
曾國藩在同僚相處上,還有一個原則,即是與人為善、取人為善、投桃報李,連環相生。曾國藩幫助僚屬部下建功得賞,舉薦升遷。僚屬部下也幫助曾國藩扶危解難,興旺發達。於是湘軍這個大群體則成為一個和衷共濟,互相映襯充滿活力的戰鬥群體。使其“事業”的“雪球”越滾越大。要想取人為善,首先得與人為善。正是由於曾國藩的這種首先與人為善的相處之道,才使得曾國藩擺脫了在家守製時的不利局麵。
曾國藩在家守製的一年多時間裏,湘軍與太平天國的戰爭形勢發生了巨大變化。他離開江西時,太平軍與湘軍正在相持苦戰,九江、吉安、瑞州等城尚在太平軍手中。但是,由於太平軍的內訌,石達開先是離開湖北戰場,後又於鹹豐七年(1857年)五月率太平軍精銳出走,湖北、江西的兵力大部跟隨石達開而去。湘軍乘機攻陷九江、瑞州、撫州、湖口、臨江,湖北方麵的武昌等城也再度為湘軍攻陷。湘軍控製了兩湖、江西的絕大部分地區,開始向安徽方麵進攻。
由於湘軍作戰有功,其將領們一個個升官晉爵,今非昔比。到鹹豐八年(1858年),胡林翼加太子少保,楊載福官拜提督,李續賓也官至巡撫,賞穿黃馬褂。其他將領,也都得到相應的官銜。然而,在籍守製的湘軍統帥曾國藩仍然是原來的侍郎官銜。這兩年他雖信奉老莊,但相比之下也太懸殊了,心裏不免激憤不平。他給曾國荃寫信說:“願吾弟兢兢業業,日慎一日,到底不懈,則不特為兄補救前非,亦可為吾父增光泉壤。”還說,湘軍官員都“大有長進,幾於一日千裏,獨餘素有微抱,此次殊乏長進”。他親手創建的湘軍,在鎮壓太平天國的戰爭中立下殊勳,將領們升官揚名,他自己卻在關鍵時離開了戰場,自然也就失去了立功揚名、光宗耀祖的大好機會。主帥離開了戰場,前線戰士卻取得了重大勝利,這對守製欲複出的曾國藩來說是太不利了。
想到這裏,曾國藩後悔非要回家守製。他曾想給鹹豐帝上書,要求馬上返回戰場,但礙著麵子,畢竟拿不起寫折的筆。
但是,湘軍在曾國藩家居的一二年內,雖然順利地取得了不小的勝利,實則是由於太平軍上層領導的內訌提供的大好機會。而湘軍畢竟是曾國藩親手創建,湘軍將領都是曾國藩親手培植,曾國藩是湘軍統帥。他雖然家居一二年,湘軍將領與他仍然聯係密切,仍起到遙製作用。在作戰中,別的人很難統一指揮,他的作用仍無人可以代替。因此,由曾國藩保奏而升任湖北巡撫的胡林翼,時刻想著讓曾國藩出山。
鹹豐八年(1858年),石達開率二十萬大軍出走,由江西的饒州、廣信轉入浙江,攻占了浙江的常山、江山等地,對衢州發起攻擊。胡林翼於鹹豐八年三月二十九日(1858年5月12日)上奏,請求起複曾國藩帶湘軍進援浙江;湖南巡撫駱秉章也推波助瀾,於五月二十五日(7月5日)上奏。鹹豐帝看到形勢又緊張起來,環視周圍,的確無將可用,因此不得不再次起用曾國藩。遂於五月二十一日即在駱秉章上奏之前發布了起複曾國藩,令其率兵授浙的諭旨。
曾國藩六月三日接旨,再不提任何條件,於六月初七日便離開荷葉塘,趕赴戰場,再度出山率領湘軍作戰。
曾國藩這次再度出山,固然因為大清王朝的身邊無人,而更主要是得利於曾國藩的昔日部下的鼎力相助,給他創造了這一絕好時機。所以曾國藩曰:
古聖人之道,莫大平與人為善。以言誨人,是以善教人也;以德熏人,是以善養人也;皆與人為善之事也。然徒與人,則我之善有限,故又貴取諸人以為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