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節 文心雕龍·麗辭(2 / 2)

[8]日月往來:《周易·係辭下》曰:“日往則月來,月往則日來。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寒往則暑來,暑往則寒來,寒暑相推,而歲成焉。”又:往者屈也,來者伸也,屬伸相感,而利生焉。隔行懸合:隔行對偶。

[9]《詩》人偶章:指《三百篇》中的對句。

[10]大夫聯辭:指《左傳》、《國語》中大夫朝聘應對之辭。

[11]楊、馬、張、蔡:楊雄、司馬相如、張衡、蔡邕,均前後漢大賦作家。

[12]宋畫吳冶:宋國之畫、吳國人之冶。

[13]刻形鏤法:刻意雕飾。

[14]麗句與深采二句:對偶句與華麗的文采、清幽的音韻相得益彰。逸韻:清幽的音韻。

[15]聯字合趣:對偶的字句務必要有情趣。

[16]“契機者”二句:深合需要就進入巧妙之境,矯揉造作就會勞而無功。契機,切合機緣(指需要);浮假,浮泛不切實用。

[17]雙比空辭:詞語雙雙排列,形成對偶。

[18]理殊趣合:事物相反但旨趣相合,即相反的事物相對偶,但旨趣相合。

[19]事異義同:不同的事物相對,但意義相同。

[20]修容乎二句:出司馬相如之《上林賦》。

[21]毛嬙鄣袂四句:出宋玉之《神女賦》。

[22]鍾儀幽二句:出於王粲之《登樓賦》。

[23]漢祖想二句:出自晉·張載《七哀詩》,今存之《七哀詩》二首中,無此二句,蓋原詩不止二首,其餘已亡佚。以上用郭晉稀說。

[24]徵人在學二句:驗徵人事需要深厚的學問,因而事對比較困難。

[25]指類而求,條目昭然:以此類推,對偶句的各種情形就明白了。

[26]張華詩二句:出自其所作《雜詩》,載《玉台新詠》。

[27]劉琨詩二句:二句詩出自其所作《孟贈戶諶》,載《文選》。

[28]對句之駢枝:對句中多餘的話。

[29]左驂、右服:不相匹配。古人馬車有四匹馬拉,中間的兩匹叫“服”,兩邊的分別叫“左驂”,右驂。

[30]夔(kuí)之一足:古代神話中的動物夔隻有一條腿,行走十分困難。

[31]踔(chén chuō):行走困難,艱難撐持的樣子,也作踔。

[32]聯璧其章:文句如聯璧,即如兩塊美玉相接才好。聯璧也可作連璧。

[33]節以雜佩:用雜佩之玉節製其步態,使符合節奏、旋律。雜佩:珩、璜、琚、踽、衡牙之類的玉。

[34]體植:事物確立。必兩:必須成對。

[35]精末兼載:精與粗都要兼顧。

[36]炳爍:光華燦爛。聯華:並蒂之花。鏡靜含態:如對鏡理妝那樣包含情態。

[37]玉潤雙流:對仗的文句要像玉器那樣雙雙下垂,潤澤主人。珩佩:叫做珩的佩玉,佩戴者行動時珩上的“瑛”即與衡牙相觸,發出鏗鏘悅耳的聲音,用以節製行者的步態,使之符合規範。

劉勰是主張駢對的,這從文章開始說的“造化賦形,支體必雙;神理為用,事不孤立”即可看出,他所以這樣與其生活時代的文苑風氣有關。但劉勰並不主張駢偶化,正如他在文中所說的“奇偶適變,不勞經營”。即使用單句或對句,不必過分人為化。文章共三部分:第一部分從中國文學的發展談駢偶,他從《尚書》、《周易》、《詩經》說起,下及漢、魏及晉代詩人,指出後代的“麗句”和“偶意”越來越多,但有“契機”和“浮假”的區別。第二部分是談駢偶的分類及其優劣的。他舉宋玉、司馬相如、王粲、張載的詩賦,也舉了張華、劉琨的詩句說明這個問題。主張“理圓事密,聯璧其章”,“選用奇偶,節以雜佩”。最後一部分是自己對駢偶的看法,要求“體值必兩,辭動有配”,但要“玉潤雙流,如彼珩佩”。即既要駢偶,又要符合文意與環境。這也是全文的觀點。總之,劉勰是主張駢對的,但又要求奇偶適變,不能為駢偶而駢偶,把文章弄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