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節 北山移文(3 / 3)

[37]鳴騶(zōu):鳴叫的馬,此指皇家征召之車。

[38]鶴書:即鶴頭書,詔書。

[39]眉軒席次:在筵席上眉毛高聳,形容得意之態。

[40]袂聳筵上:在酒宴上衣袖高舉。亦寫其自得之貌。

[41]芰(jì)製、荷衣:菱葉與荷花所製的衣裳,為隱士所服。

[42]抗塵容而走俗狀:張揚地顯現出塵俗的狀態。抗,高舉,張揚;走,蹈入,馳騁。

[43]愴(chuànɡ):怨怒貌。

[44]紐金章,綰墨綬:係銅印,貫黑色綬帶。是縣令的章飾。

[45]跨屬城之雄:超越郡下所屬各縣,為其中最特異者。跨,超越;屬城,郡下所屬各縣;雄,最優秀的。

[46]張英風於海甸:在海畔表現出特異的風範。

[47]浙右:浙江之右。

[48]道帙:道家的典籍。

[49]法筵:佛家的講席。

[50]敲樸喧囂:鞭打犯人時的喧鬧之聲。

[51]牒訴倥傯:文書訴訟等事務迫切的樣子。

[52]綢繆:牽纏。結課:指綜核賦稅。

[53]紛綸:被眾多事務纏繞。折獄:判結案件。

[54]籠張趙:覆蓋了西漢循吏張敞與趙廣漢的政績。圖:圖籍。

[55]架卓魯:超越了東漢循吏卓茂和魯恭。瞦:簿籍。

[56]三輔豪:京兆尹、左馮瞨、右扶風的能吏。

[57]舉:升起。

[58]延佇:久立等候。

[59]還(xuán)飆:旋風。還,通旋。

[60]寫霧出楹:流泄的霧氣溢出屋柱。寫,同泄;楹,柱。

[61]蕙帳:以蘭蕙裝飾的帳幔,隱士所居者。

[62]投簪:扔掉發簪,表示不再梳洗,是棄官歸隱的表現。

[63]解蘭:解去蘭做的佩飾,指放棄隱居生活。

[64]攢峰竦誚:密聚一起的諸多山峰揚起譏嘲的笑聲。

[65]騁:與下句之“馳”均為傳播義。西山逸議:伯夷、叔齊等隱逸之人的議論。伯夷、叔齊曾隱居首陽山,首陽山即西山。東皋:與上句之“西山”對舉。謂東邊水澤之地。陶淵明《歸去來兮辭》有登東皋以舒嘯句。素謁:寒素之人謁見長官時的言辭。

[66]促裝:束裝,整治行裝。下邑:卑下的城邑,指周眤原作官時的山陰縣。

[67]浪砮:鼓棹,劃船。上京:與上句之下邑相對,指建業城。

[68]魏闕:高大的宮闕。魏,同巍。

[69]假步:借道。山扃(jiōnɡ):山門,指鍾山,即北山。

[70]塵遊躅:被遊走的足跡汙染。塵,蒙塵;躅(zhú),足跡。

[71]汙淥池:清水池塘被玷汙。以洗耳:謂周眤之事被人傳說,高雅的聞者均會洗耳。以,因也。

[72]扃岫幌:關閉(鍾山的)窗戶,拉上窗簾。

[73]杜妄轡:杜絕狂妄之人的車駕。

[74]瞫膽:膽魄瞫怒。

[75]疊穎:一個個的穀穗。

[76]飛柯:揚起樹枝。

[77]乍:突然。

[78]逋(bū)客:逃客,謂周眤是從北山逃走的假隱士。

本文運用擬人化的手法,假托鍾山(北山)神靈蒙恥、雪恥、勒移於山庭的方式,將全文連貫起來,因之,它始終是以鍾山神靈自述的口吻講說周為何假充隱士,為何沽名釣譽,接受了朝廷征聘,如何“牒訴倥傯”、忙於俗務,又如何回朝考績、假步山扃等情節,使山神不得不“截來轅”、杜妄轡,謝絕他的拜訪。在講說時,又使用了鋪陳、誇張等修辭手段,如第一段講說各種各樣的隱士就是鋪陳,而敘寫鍾山蒙受的恥辱、誌欲雪恥等內容,就運用了誇張手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