箴言錄
自然、生命、社會,令我們敬畏,事業、理想、使命,讓我們敬畏。頭上的蒼穹和腳下的大地,令我們敬畏。
敬畏才會煥發內心的憧憬,才會具有神聖的感覺,才會使事業變得崇高。
在這個世界上,不缺聰明人,缺的是謙卑的人。
謙卑顯示的是包容、智慧和學習,謙卑是人生的境界。
謙卑的人任何時候都保持一種前進的姿態,時刻在努力奮鬥。
低調是涵養的反映,是衡量做事成敗的尺度,也是做人做事的策略。
敬畏
人類是自然之子,是生物進化的產物。相比於宇宙150億至200億年的曆史、太陽係50億年的曆史,人類的進化史隻不過幾百萬年,有文字可考的曆史也就是五千年上下。人類所有的智慧都來自於自然,人類的生存、發展、文明都和自然息息相關,離開大自然人類將一刻不能生存。
當人們對於身邊的生命毫不愛惜、肆意踐踏時,就失去了對於生命的敬畏之心。由此,必然養成一種暴戾之氣,隨著這種暴戾之氣的流行,社會將失去和諧,傷害就會發生,整個社會就會處於一種恐慌之中,人人可畏,互相防範。
人生在世,要懂得“敬畏”二字。
敬畏是執著,是不離不棄。敬是尊敬,畏是由敬而產生的畏懼。沒有尊敬不叫敬畏,沒有畏懼就不會全力執行。這是顯而易見的,當我們熱愛大自然的時候,不僅是尊重,對於大自然的秩序也是從心裏感到敬畏。當我們熱愛美麗的花朵時,不僅愛護,而且生怕一不小心把花朵給碰落了。
敬畏是遵循、傳承、執行。人類創造的燦爛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需要我們敬畏和繼承,物質運動的規律需要發現,大自然無窮的奧秘需要探索,探索首先要做到敬畏,然後就是學習。懷著敬畏的心理,肩負神聖的使命,去認識和學習,繼承和創造,人類社會才一步步推向前進。
敬畏是智慧的起源。因為,敬畏使人懂得了尊重,學會了認真對待和珍惜,從而能夠從中學到知識,發現事物發展的規律,提高自己。當一個人對於知識沒有敬畏感,就會鄙視知識;對自然和社會沒有敬畏感,就會隨心所欲,破壞自然,對抗社會,是不會獲得知識和智慧的。
敬畏生命,使我們尊重每個人,也贏得別人的尊重。也使我們珍惜生命的分分秒秒,勤奮獨立,學有所成,有所作為。敬畏,使我們善待自己,善待別人。一個善待自己的人是不會傷害自己的身體的,也不會做出有悖於常理的事情。一個善待人的人,是會受到所有人的歡迎和善待的。這樣一生將會規避許多風險,減少許多麻煩。
內心沒有了敬畏,就沒有了發自內心的尊重,沒有了道德的約束力,也沒有了自覺的行動。
人生在世,對於自然、生命、社會必須心存“敬畏”二字。因為這是我們的生命之源、事業之舟、人生之河。設若缺乏敬畏之心,就會助長內心的惡,就會失去自律,把內心的魔鬼放出來,毀滅自374己。我們看到那些犯法的人首先是對於法律的不敬畏,對於社會秩序的不敬畏,對於他人人身財產權利的不敬畏,才一步步走向了囹圄之路。
我們看到每當人類對於自然大規模地破壞性開采和利用時,山河破碎,森林毀壞,環境汙染;當人類毫無節製地捕殺珍禽異獸時,導致生態鏈斷裂。接著,自然都會對人類回擊以強烈的懲罰。那鋪天蓋地的沙塵暴、肆虐的滔天洪水、猝不及防的瘟疫,使人類的生存受到了威脅,向人類一次次敲響了警鍾。
自然、生命、社會,令我們敬畏,事業、理想、使命,讓我們敬畏。頭上的蒼穹和腳下的大地,令我們敬畏。一朵花、一座山、一條河流,令我們敬畏。一本書、一支筆、一張紙,令我們敬畏。幸福、自由、快樂,令我們敬畏。
敬畏使我們擁有了知識、理念、價值觀,使我們提高了素質,具備了生存能力。
敬畏是人生成功的保證
古人對於大自然充滿著神秘感和敬畏,認為大到天空的星象、風雨雷電都是和人類的作為息息相關的。統治者尊重天時運行的規律,勤政愛民,就會風調雨順、政通人和,天降吉祥。如果統治者違背自然的規律,大肆破壞自然,殘虐百姓,天空就會出現異象,人間就會出現災難。古時每到春天生產播種的季節,都要祭天和祭地,他們明白人類的福祉來源於自然的恩賜和養育。古代的方術、宗教、圖騰崇拜等,莫不與對於自然的敬畏有絕大的關係。
古代人敬惜圖書,有的人看書前要焚香沐浴,內心誠信恭敬。因為古人明白那些圖書是前人智慧的結晶,是指導人生的良師益友。而現代人對待圖書不怎麼珍惜,在上麵亂畫亂寫,買下書後束之高閣。古人在春天是不折花木的,春天是萬物生長的季節,亂折花木就是違背天時和天道。古代人對於山水是敬畏的,東西南北中都安置了神位,都有方位神掌管著吉凶,對於自然的山水不敢不恭敬;即使要開發利用,也要恭恭敬敬祭拜後才去做。
《左傳·襄公二十四年》記載春秋時魯國大夫叔孫豹道:“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雖久不廢,此之謂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是古人推崇的“三不朽”,反映了當時人們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對於中國人的思想和人生追求有著重要影響。從這裏看出,古人是把具有良好的道德情操、建功立業、著書立說看做人生的永恒的事業,看做超越時間和生命的“不朽”的事業,古人對於人生事業的價值觀由此可見一斑。
審視人生,發現許多人在人生之路上坎坎坷坷,難以成功,就在於缺少“敬畏”二字。
人們必須有所畏懼,不要不知道害怕、不知道尊敬,隨心所欲,隻相信自己的欲望。豈不知欲望是魔鬼,玩物喪誌,必為欲所傷。報載,有一個銀行的工作人員,竟然利用工作之便,貪汙並挪用公款2000多萬元,這樣的瀆職,也使他走上了漫漫的逃亡之路,心驚肉跳,最後被抓捕歸案,後悔莫及。犯法的時候,就不知道背後有法律的利劍嗎?就不想想後果嗎?一旦東窗事發,走不下去了,就意味著要為所做的一切付出代價了。
對於所從事的事業必須敬畏。事業是人生的立身之本,是人生價值的體現。一個人活著,如果沒有自己的事業,那麼就失去了人生的方向和目標,也就喪失了責任感和信念。對待自己的事業,必須從製訂計劃、目標、行動各方麵予以落實,為之而努力奮鬥。
縱觀人們的失敗可能有多方麵的原因,但其中主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對於事業缺乏敬畏。沒有確實的人生設想,不去做艱苦的努力,一遇到困難就退縮止步,這就是不敬畏;不把事業放在心上,不斷地找借口,任何一個理由都會使他停止自己的事業。這樣的人肯定不會幹成事業。
敬畏才會煥發內心的憧憬,才會具有神聖的感覺,才會使事業376變得崇高。隻有對於事業具有憧憬、神聖和崇高的感覺,才會把事業放在第一位,全身心地投入到事業當中。為了事業,排除一切幹擾;為了事業,放棄休息和安逸,過一種艱苦的生活;為了事業,可以忍受寂寞,忍受屈辱,承受生活的打擊而矢誌不渝。一個人真正對於事業懷著敬畏的心態,就會堅持努力,不為一切困難所屈服,就一定會成功。
敬畏就是忠誠。忠誠就是敬業和執行。忠誠自己的事業,無論在任何條件下都做到不拋棄、不放棄。錢學森是中國兩彈一星的功勳人物。1955年錢學森離開優越的環境和實驗室,從美國回到中國,被任命為國防部第五研究院首任院長。當時,研究院的200餘人中,有156名剛剛畢業的大學生,不懂技術,缺乏圖書資料,沒有儀器設備,一切從頭開始。錢學森說:“我們白手起家。創業是艱難的,困難很多,但我們絕不向困難低頭。”錢學森舉辦“掃盲班”,講解導彈理論和技術,購進機器和儀器設備,確立課題研究方向。1964年初,“東風2號”中程導彈正式發射成功;1964年10月,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1970年4月,在戈壁大漠的試驗場裏,“長征1號”運載火箭負載“東方紅1號”衛星騰空而起,中國的人造衛星上天了,震撼了世界!中國成為繼美、蘇、法、日之後,第五個自行研製並發射衛星成功的國家。1956年到1970年,短短的10多年時間,在一無資料、二無技術的情況下,中國自行設計、研究、製造,成功地發射了導彈、原子彈和人造地球衛星,這種精神和力量的源泉來自於哪裏?就是忠誠,以錢學森為代表的那一代科學家對於事業的忠誠,對於國家的忠誠。忠誠創造了奇跡,鑄造了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