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細節與成敗(3 / 3)

麥當勞創始人克洛克說:“我強調細節的重要性。如果你想經營出色,就必須使每一項最基本的工作都盡善盡美。”麥當勞總裁弗雷德·特納道:“我們的成功表明,我們的競爭者就是因為他們缺乏對細節的深層關注。”正是由於對於細節的重視,對於顧客無微不至的周到的考慮,才塑造了麥當勞的企業文化,成就了這家企業。

競爭就是細節的競爭,成功就是在細節上做文章。海爾總裁張瑞敏比較中日兩個民族的認真精神時曾說:“如果讓一個日本人每天擦桌子六次,日本人會不折不扣地執行,每天都會堅持擦六次;可是如果讓一個中國人去做,那麼他在第一天可能擦六遍,第二天可能擦六遍,但到了第三天,可能就會擦五次、四次、三次,到後來,就不了了之。”2011年由海爾集團創造的勻動力洗衣機等四款高端產品摘得了全球工業設計大獎——“iF設計大獎”。這些產品打破了傳統漩渦洗滌模式,采用獨特的勻動力洗滌,使衣物好像處於“失重”空間,上下翻轉,如花開般層層舒展,洗出的衣物更均勻更潔淨。環形懸浮內桶設計,使桶壁成環形,注入水時,內桶緩緩上升,懸浮在水麵,伴隨著衣物的翻轉自由擺動,洗滌均勻度高達99.3%。

小小的改動,凝聚了多少設計人員的智慧,給用戶帶來了多少方便,這正體現了海爾從細節努力的企業精神。什麼叫盡善盡美,什麼叫精益求精,回答是對於細節的永無止境的追求。張瑞敏深有感觸地說:“把每一件簡單的事做好就是不簡單;把每一件平凡的事做好就是不平凡。”

日本鬆下公司創始人鬆下幸之助道:“無視細節的企業,它的發展必定在粗糙的礫石中停滯。”對於做人來說同樣如此,如果不在細節處努力,就會失敗。汪中求在《細節決定成敗》一書中說:“芸芸眾生能做大事的實在太少,多數人的多數情況隻能做一些具體的事、瑣碎的事、單調的事,也許過於平淡,也許雞毛蒜皮,但這就是工作,是生活,是成就大事所不可缺少的基礎。”

在現代社會,隻有具備一絲不苟、精益求精的精神,才能把事情做好。作為學生,做一道作業題;作為工人,做一個機器零件;作為企劃部,策劃一個項目,都需要具有這種精神。美國的阿波羅飛船,需要兩萬多個協作單位生產完成,其中有數百萬的零部件,不能有任何差錯,百萬分之一的差錯,就會導致飛船失控,引起災難性的後果。前些年我國澳星發射失敗,事故的原因是在配電器上多了一塊0.15毫米的鋁物質,正是這一點點鋁物質導致澳星爆炸。實踐表明,缺失對於細節的關注,必然潛藏著失敗的陰影。淺嚐輒止,馬馬虎虎,水過地皮濕,是不會成就事業的。任何時候,認真負責的精神,都會給人帶來無窮的益處,使人終身受益。

大事幹不了,小事不在意,所謂眼高手低。其實,注重細節、把小事做好是比較難的事,是衡量一個人素質高低的標準。豐田汽車總裁認為公司最為艱巨的工作不是汽車的研發和技術創新,而是生產流程中一根繩索的擺放,要不高不矮、不粗不細、不偏不歪,而且要確保每位技術工人在操作這根繩索時都要無任何偏差。隻有把小事做好,把握細節,才能達到光輝的頂峰,鑄造輝煌的大業。

細節蘊含機會

什麼叫機會,機會其實就是細節的體現。人們常說,機不可失,時不再來。機會稍縱即逝,隻有具備敏銳的洞察力,才會發現和珍惜機會。

德國化學家凱庫勒從小勤奮好學,對許多科學現象都感興趣,長大後從事有機化學研究。當時有機化學的實驗表明碳在有機化學反應中呈現鏈狀結構。苯是一種重要的化合物,但是,對於苯的實驗卻發現苯的6個碳原子並沒有形成一條鏈,那麼苯的6個碳原子和氫原子如何排列,許多人百思不解。凱庫勒曾經設想了幾十種方案,但經過驗證後都不成立。對於苯分子的化學結構的思考,一直困擾著他。一天,他在睡夢中夢見碳原子和氫原子突然串聯在一起,如金蛇般翩翩起舞,不斷扭動,突然金蛇咬住了自己的尾巴,形成了環狀結構。夢中醒來後,凱庫勒想起這個細節,忽然頓悟,想道:苯分子的化學結構應當是一個環狀結構!這個發現,不僅解決了有機化學的結構問題,而且開辟了對於複雜有機化合物的研究領域,為人類探索生命運動,研究蛋白質和核酸等大分子結構奠定了牢固的基礎,使凱庫勒成為有機化學研究的傑出人物。

人生的關鍵就在於細節,隻要把握好了,人生就改變了,失去了之後再努力百倍也無濟於事。平凡的、具體的、零散的事情,很容易被忽視,但它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它也許會改變事物的發展方向,使命運發生轉變。

這樣的事例是很多的,如牛頓因為一顆蘋果落地,觸發了靈感,發現了萬有引力定律;瓦特因為看到鍋開了之後蒸汽不斷地頂起鍋蓋,而發明了蒸汽機;具有“地學界的哥白尼”之稱的德國地球物理學家魏格納,有一天看地圖,無意中發現南美洲東海岸的突出部分與非洲西海岸的凹入部分看上去很吻合,好像是西半球和東半球在慢慢分開,於是提出了著名的“大陸漂移學說”,為研究地球構造做出了重要貢獻。

細節是科學研究和發明的關鍵,任何時候都不能忽略。科學研究和發明,其實就是在細節上下工夫。

細節確實與成敗密切相關,蘊藏著潛在的機會。米開朗琪羅道:“在藝術的世界裏,細節就是上帝。”不僅僅在藝術上,而且在社會、人生和科學的各個方麵,細節都是人們不可忽視的因素,我們要善於發現細節,找準機會,讓細節閃耀出光芒。

《三國演義》中記載,諸葛亮因錯用馬謖而失掉戰略要地街亭,司馬懿乘勢引15萬大軍向諸葛亮所在的西城蜂擁而來。當時,諸葛亮身邊沒有大將,隻有一班文官。眾人聽到司馬懿帶兵前來的消息都大驚失色。諸葛亮登城樓觀望後,對眾人說:“大家不要驚慌, 我略用計策,便可教司馬懿退兵。”於是,諸葛亮傳令,把所有的旌旗都藏起來,士兵原地不動,如果有私自外出以及大聲喧嘩的,立即斬首。司馬懿追來,“果見孔明坐於城樓之上,笑容可掬,焚香操琴。左有一童子,手捧寶劍;右有一童子,手執麈尾。城門內外,有二十餘百姓,低頭灑掃,旁若無人。”見了這種氣勢,司馬懿哪敢輕易入城,以為諸葛亮必有埋伏,說道:“諸葛亮一生謹慎,不曾冒險。現在城門大開,裏麵必有埋伏,我軍如果進去,正好中了他們的計。還是快快撤退吧!”於是各路兵馬都退了回去。

諸葛亮的空城計嚇退司馬懿,是從細節入手,如焚香、彈琴、掃街、大開城門等,讓司馬懿誤認為城中有伏兵而主動撤退。幾個細節就嚇退司馬懿的十幾萬兵馬,挽救了蜀國的命運,不能不讚歎細節的神奇作用。

有人為自己辯護,似乎認為不拘小節、不修邊幅是一種風度,是做人的瀟灑,其實恰恰相反,這是做人的根本的失敗。一個不注重細節的人,不僅小事做不好,大事更做不好。因為所有的大事都是從小事開始的,都要從小事著眼。古人李斯道:“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意思是,泰山因為不拒絕微小的土壤,才能顯得無比高大;大江大河因為不拒絕細微的溪流,才能浩渺無邊。

細節是成功的基石,是人生的起點。許多時候,我們的目光總是停留在遠方,盯住那些偉大的目標。恰恰忽視了現在,忽視了今天,忽視了腳下,怎麼會走向美好的明天呢?任何事都要從細節做起,否則就談不上卓越的成就,更談不上輝煌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