箴言錄
細節是事業的成敗所在,沒有細節就沒有優劣的判斷。
細節其實是一種修養,是日積月累培養出來的。
一個小小的細節,也許改變了命運。
對待細節首先是態度,而不是能力的問題。
不起眼的細節,背後潛伏著巨大的力量。
天下大事,必作於細。
機會稍縱即逝,必須具備敏銳的洞察力,才會發現和珍惜機會。
人們對於細節的重視,就是對於要害的重視。
細節的魅力
細節是事業的成敗所在,沒有細節就沒有優劣的判斷。正是在細節上,人們拉開了距離。
不管你做什麼,時間都在不停地運動,分分秒秒,永不停止。我們的生活體現於永恒的時間裏,體現在一分一秒中,體現在每一個片刻裏,如果割裂了其中的片刻,時間突然消失,一切將蕩然無存。
細節是細微的、簡單的、零碎的,很容易被忽略,不被人們注意,但是,細節又是非凡的、顯著的、整體的,往往一個細節會改變人們的評價,影響到成敗。細節上見功夫,人和人的差異不在整體上,而往往表現在細節上。
新東方學校的創辦者俞敏洪,生長於江蘇江陰縣一個普通的農民家庭。他從小熱愛勞動,在14歲的時候,就獲得了縣裏的插秧冠軍。17歲時,是縣裏優秀的手扶拖拉機手。他特別勤快,從小學一年級起就一直打掃教室衛生。到了北大以後養成了一個習慣,每天為宿舍打掃衛生,這一打掃就幹了4年。所以宿舍從來沒排過衛生值日表。同時,他每天都拎著宿舍的水壺去給同學打水,把它當做一種體育鍛煉。大家習慣了,最後還出現這樣一種情況,有的時候俞敏洪忘了打水,有的同學就說:“俞敏洪怎麼還不去打水?”可是,他並不覺得打水是一件多麼吃虧的事情,因為大家都是同學,互相幫助是理所當然的。俞敏洪說:“當然,我打水的時候並沒有想到我有困難時他們會來幫我。”大學畢業10年後,新東方已經做到了一定規模,他希望找合作者,就跑到了美國和加拿大去尋找那些同學。後來他們回來幫助俞敏洪一起創業,給了他一個十分意外的理由。他們說:“俞敏洪,我們回來是衝著你過去為我們掃了4年的地,打了4年水。”又說:“我們知道,你有這樣的一種精神,所以你有飯吃肯定不會給我們粥喝。”
這些人的加入奠定了新東方發展的基礎,使新東方不斷地做大,成為美國的上市公司,達到今天的規模。
在上大學的宿舍裏,打掃衛生在一些人眼裏是多麼不起眼的事情,可是,俞敏洪不這麼看,把這作為一種習慣,一幹就是4年。這樣的小事,體現了俞敏洪關心大家、始終如一的內在精神。於是,在他創辦新東方學校的最關鍵的時期,昔日的同學毅然與他走到一起,成就了新東方學校的事業。
所謂注重細節,就是從“細處”做起,從“小節”做起,持之以恒地做下去。細節不是一時一地的,不是興之所至地做事,而是持之以恒、不休不止地去堅持做好一件事。因為細節時時刻刻貫穿於我們的生活中,如果僅僅偶爾注重,不叫注重;今天注重,明天忽視,也不叫注重。我們隻有紮紮實實地去做,把行為變作習慣,把習慣變作人生的一部分,才能在細節上取勝。
在日常生活中,細節是一個很容易被忽視的字眼。人們羨慕成功者美麗的光環,敬仰或者崇拜成功者,被成功者所吸引和感召。可是,卻沒有真正理解和認識成功者。有誰真正注意到細節對於成功的重要性呢?而要真正做到對每一件事都細致入微,卻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細節其實是一種修養,是日積月累培養出來的。
由此看來,細節其實就是長期堅持所培養的一種習慣。
細節體現素質,細節預兆明天
對個人來說,細節體現了一個人的修養;對事業來說,細節決定著興衰。人們之間的差距在哪裏?就在於細節。
那是一個下雨天的傍晚,公司下班後人們都急匆匆地回家。在一個露天存車場,看車人給自行車上蓋了一塊塊油布防止雨淋。員工們揭開油布,推上自行車就頭也不回地離開了,沒有推走的自行車就暴露在雨中淋濕了。這時,有一個員工小張,掀開油布推走自己的自行車後,又細致地用油布把剩下的自行車蓋好,以防雨淋。
這個細節被經理看到了,第二天上班,經理把小張叫到辦公室,讓他擔任公司質檢部的部長。經理在職工大會上說:“我昨天下班時在雨中觀察,幾乎所有的人推自行車時,把油布一掀開推走自行車就走了,不管別人的自行車是否被雨淋濕,隻有小張細心地用油布把剩下的自行車蓋好才離開,他的這種品質完全有資格勝任新的職務。”
一個小小的細節,舉手之勞的事情,隻有一人做到了,差距就此產生了,一個人的命運被改變了。
人人都想改變命運,有所發展,但是,最容易犯的錯誤是眼高手低、好高騖遠。作為平凡的個人,不大可能常常遇到轟轟烈烈的事情,比如讓你去製造宇宙飛船,讓你當世界五百強的老總,我們隻能從小事做起、從細節做起,才有可能成就大事。不注重細節的人,注定成就不了“大節”;不用心做小事的人,大事也做不好。因為,細節是成長的階梯,是通向未來的橋梁。
不在細節上用工夫,怎麼能走向明天呢?因為每個人都不是天生的成功者,不可能咿呀學語時就是天才,人生道路必須一步一步走,上了一個台階後,再走上一個台階,沒有一步通天的事情。一個又一個細節,架起了通向未來的虹橋。不從細節入手,就隔斷了前進的道路,失去了上升的空間。
細節不是心血來潮的行為,而是平常養成的素質。
中南大學數學科學與計算技術學院的大三學生劉嘉憶,經過自己探索,竟然攻克了世界數學難題——反推數學的拉姆齊二染色定理。這是由英國數理邏輯學家於20世紀90年代提出的一個猜想,十多年來,許多著名研究者一直努力都沒有解決。數理邏輯國際權威雜誌《符號邏輯》主編、邏輯學專家、芝加哥大學數學係Denis%Hirschfeldt教授給劉嘉憶發來賀電道:“我是過去眾多研究該問題而無果者之一,看到這一問題得到最終解決感到非常高興,特別如你給出的如此漂亮的證明,請接受我對你的令人讚歎的驚奇成果的祝賀!”在2011年的美國芝加哥大學數理邏輯學術會議上,雲集了來自歐美的許多數理邏輯專家、學者,劉嘉憶在大會上作學術報告,語驚四座,受到了國際數學界的肯定。
當記者采訪劉嘉憶時,問他是否有這方麵的天賦,他說:“談不上天賦。我隻是非常喜歡,每天花很多時間學習數學。我是大連人,父親在一家國有企業後勤部門工作,母親是企業的工程師。家裏人沒有數學方麵的遺傳基因和教育,上小學時,也沒有對數學特別感興趣。上初中時,一些同學還在為數學教科書上的習題抓耳撓腮時,我就開始自學數論了。數論是研究整數性質的一門理論。對其他同學來說,看這些理論像是在看‘天書’,但是我很喜歡。”他又道,“去年8月,我自學反推數學的時候,接觸到這個問題。我注意到大量文獻裏提到,海內外不少學者在進行‘拉姆齊二染色定理’的研究。接觸這個問題不久,我突然想到利用之前用到的一個方法,稍作修改便可以證明這一結論,連夜將這一證明寫出來,投給了《符號邏輯》雜誌。”
正是平時對於數學的喜歡,花很多時間學習數學,使他打好了基礎。接觸到拉姆齊二染色定理時,對於一般人來說,也許會視而不見,但是,劉嘉憶把握住了這個細節,一舉攻克許多數學家沒能解決的難題。
沒有對於細節的把握,就沒有成功。每個細節,其實都是通向成功的基石,鍛造了成功的鑰匙。
成敗在細節
人們讚揚喬布斯的完美主義和對細節的敏感。作為日理萬機的蘋果公司總裁,不僅籌謀整個企業發展戰略,而且還要細心到關注產品的每一個部件。他曾因iPhone上的螺絲問題而炒了員工魷魚。一位設計師曾問他:“誰會真的去看計算機的內部呢?”喬布斯則答道,“我會”。他曾經說:“如果你是個正在打造漂亮衣櫃的木匠,你不會在背麵使用膠合板,即使它衝著牆壁,沒有人會看見。但你自己心知肚明,所以你依然會在背麵使用一塊漂亮的木料。為了能在晚上睡個安穩覺,美觀和質量必須貫穿始終。”正是憑借這種對於細節的重視,他開發的iPhone、iPod等數款產品取得了巨大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