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好習慣好人生(3 / 3)

節儉的習慣

《弟子規》道:“衣貴潔,不貴華。上循分,下稱家。對飲食,勿揀擇。食適可,勿過則。”意思是衣服不在貴賤,隻要整潔就可以了。對待吃喝適可而止,不要過分追求。

中國古代把節儉看做一個人的重要品格。諸葛亮說:“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誌,非寧靜無以致遠。”節儉使人懂得物質的來之不易,懂得珍惜,去掉貪念和奢侈的心態。

可是,如今的社會奢華之風令人觸目驚心。

由於物質生活的日益豐富,以及社會、輿論的誤導,享樂主義盛行,中國古代優秀傳統文化中的節儉觀早被許多人拋到太平洋去,丟到爪哇國了。每當看到學校的食堂、大小會議、酒店每天丟棄的食物,真讓人感到暴殄天物,毫無人性,難道就不怕上天報應嗎?要知道饑餓的年代,人們啃樹根,吃野菜,食不果腹,餓殍遍野,甚至易子而食,這樣的慘劇多麼令人感傷。

奢華滋生欲望,使人失去節製。也蔓延到一部分孩子,比吃喝,比名牌,比享受,而不是比道德、比修養、比知識、比節儉,這樣的比較會使心靈遭受汙染,會生活在痛苦之中。不是嗎?有的人見到穿著不如別人,就感到丟人,極力想買名牌;有人開的車不如別人,就想方設法去換車,又沒有那麼多錢,自然就會滋生欲望,於是,就開始了貪汙犯罪。一個人想過奢華的生活,自己又沒有那麼多錢,就會走向邪道,傷德敗家就為時不遠了。我們看到現在社會上的種種犯罪,不是和貪圖享受有關嗎?這樣的社會風氣,使我們感到一種恐懼,一種不安全感。總有一天,人們會受到奢華的懲罰。

奢侈是敗亡之道。縱觀古代朝代更迭,每當朝廷腐敗成風、揮霍無度時,也就是王朝滅亡之際。家庭也是如此,富貴之家窮奢極欲,子孫為所欲為,不學無術,家族必然敗亡。人常說沒有三代富,指的就是人們在富貴中必然喪失誌節,坐吃三空,道德淪落,從而敗家亡國。李商隱《詠史》道:“曆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敗由奢。何須琥珀方為枕,豈得真珠始是車。運去不逢青海馬,力窮難拔蜀山蛇。幾人曾預南薰曲,終古蒼梧哭翠華。”正是對於曆史的精辟的總結。《左傳》道:“儉,德之共也;侈,惡之大也。”節儉,體現在所有的美德上,是美德之冠上閃亮的明珠。而奢侈是萬惡之首,任何時候都是遭人們擯棄和嫉恨的。

養成節儉的習慣,使人保持一種珍惜物質的態度,能夠保持自律。懂得一粥一飯、半絲半縷皆來之不易,就會學會尊重勞動,珍惜勞動成果。

養成節儉的習慣,使人能夠適應艱苦的生活環境,吃苦耐勞,艱苦奮鬥,有助於事業的成功。凡是那些通過自己奮鬥走向成功的人,許多都是在節儉的環境中長大的。

節儉是一個人品德的象征,也是一個人終身攜帶的護身符。養成節儉的習慣,終身受益無窮。

不計較

活在世上要和人打交道,在與人交往的過程中難免會出現一些家長裏短的事情,有些事情的是非曲直一時是難以說清的,也沒有必要說清,說清了價值也不大,瀟灑一些,糊塗一些,看開一些就完全就可以了。隨著時間的流逝一切都會消失,沒有必要太計較了。

可是有的人有一種習慣,就是凡事愛較真,喜歡計較些雞毛蒜皮的事情,結果把自己也搞得筋疲力盡,不勝其煩,身心不愉快。小李是某機關的職員,平常好麵子,有一次單位選拔幾個人參加業務技能競賽,沒有把他列入名單。小李聽說後很不服氣,心想為什麼有別人沒有我呢?難道我比其他人差嗎?同時,聯想到單位一次組織旅遊把他也給漏了,於是,斷定別人看不起他、小看他,自尊心受到了傷害。這種事情又不能給人說,說了丟麵子,不說就憋在心裏,自己受氣。越是這樣,越感到別人事事與他過不去,把他排斥在外了,氣得晚上睡不著覺,怎麼也想不通,自己哪方麵得罪人了,是不是有人故意和他作對。想著想著,幾乎都想換個單位了事。

後來與人談心,小李才明白這是遇事愛計較的習慣心理。其實,任何事看開些,沒有什麼大不了的事,天塌不下來,即使塌下來還有高個子頂著,何必計較這些呢?

從情理上講,別人小看你,你能把別人怎麼樣?你能控製了別人的言行嗎?你能夠求別人不要這樣對你嗎?社會這麼大,別人怎麼看你是別人的事情,你左右不了,你能左右的就是你的心情,把自己該做的做好就對了。大路朝天,各走一邊。做好自己比什麼都重要。

太計較別人對於你的態度和評價,其實是為別人活著,而不是為自己活著。看重別人,活在別人的目光中,將會失去真實的自己。這其實也是一種不自信的心理表現,錯在把別人的言行作為自己的標準和方向。這麼“看重”別人,對於自己也是一種折磨,一種精神上的痛苦。因為,別人的閑言碎語、一舉一動,對於你的細小的看法和態度,你都這麼反應過敏的話,你的快樂也就沒有了,每天生活在左右搖擺、心理失衡的狀態中。

既然在這個社會上生活,就要有寬容心、瀟灑心,不要固執,不要計較。古人說:“見得天下皆是壞人,不如見得天下皆是好人,有一番熏陶玉成之心,使人樂於為善。”對人要從好的方麵想,從好的方麵去理解。那麼,別人對你也是向善的。本來,許多情況下,你眼中的別人對你的“輕視”,也許隻是你的認識,隻是你太看重自己的結果。也許,別人對於你本來就沒有輕視的意思,每個人忙自己的事還忙不過來呢,別人為什麼要對你“念念不忘”呢?

同時,即使一切如你所想,有人真的看不起你,也不要計較。踏踏實實做人,勤勤懇懇工作,孜孜追求,有人小看就讓他小看去吧,任他們輕視、鄙視、議論,毫不理睬,毫不計較,說到當麵也聽而不聞,隻要你做好自己,就讓所有的不快隨風而過吧,一切都會過去的。

從此之後,世上人笑我、罵我、輕我、辱我,視而不見,聽而不聞,紅塵滾滾,任由他去,我隻做我自己就夠了。

善待批評

前邊提到不計較是指對待那些子虛烏有的閑事和別人對你的態度而言,但是,對待批評不應當如此,而應當認真反省自己,完善自我。

每個人都不可能是完美無缺的,會存在這樣或那樣的缺陷。既然是這樣的,人們就不可避免地會受到別人的批評。

在生活中有的人特別自我,見不得別人評價自己和批評自己。對別人的批評有一種下意識的抵觸情緒。別人當麵或者背後說幾句閑話,就窩在心裏,時時難忘,好像揭了自己的傷疤一樣的難受。總要找機會鬧個明白,為什麼別人這樣說,出於什麼目的。

遇到批評,感覺到自尊心受到了傷害,自我價值沒有得到肯定,於是,就竭力地維護自己,試圖證明自己,於是強化了“自我感覺”。因此,對於批評者有意見,又找機會攻擊批評者。這樣的話,在別人的心目中就變得比較另類,也就疏遠了和別人的距離。

有道是良藥苦口利於病,忠言逆耳利於行。實際上,別人的議論或者批評,之所以使你不滿或者感覺受到傷害,說明從一定程度上擊中了你的“短處”,指明了你的缺點。如果能夠善待批評,虛心接受批評或者議論,就會提高自己。

一遇到批評就下意識地百般辯解,極力狡辯,這樣的人真是白白受了批評,不僅不會進步,而且會繼續堅持自己的缺點。要知道別人批評你,肯定你有不對的地方,首先要審視自己,看自己哪裏錯了。有個建築工程師設計一座橋梁,花費了幾個月的心血終於完工了。他的一個同事看了圖紙後,對於橋梁的承重設計提出了修改意見,他毫不客氣地拒絕了。按照他的圖紙建成橋後,過了一段時間就成了危橋,造成了巨大的經濟損失,他受到了嚴肅的處理。如果他虛心接受同事的意見,就不會發生這樣的事了。想起來他真後悔啊。

其實,讚譽的話好聽,但是,對人實在沒有任何意義,也不會使人進步。照鏡子再美有什麼用呢?還不是你?但是,照鏡子的目的就是要發現自己的瑕疵和不足,而不是要找到自己的美麗。生活中能有人批評你議論你,其實是難得的,也是你受人重視的標誌。真的沒有人批評你議論你了,你也就被人遺忘了。真正使人認識自己發現自己的還是批評之言。可以說批評之言是難得的,是每個人進步的階梯。與你關係好的、對於你漠不關心的人,一般是不會批評你的。批評你的人或者是希望你進步,或者是發現了你的缺點,總是對你很有用的。

善待批評不僅是一種修養,更重要的是你的姿態。認真分析,就會發現批評你的人首先是與你共事的人,他們發現你的不足,誠懇地希望你改正,以便在學習和工作上取得進步。其次批評你的人,也許是對你有某種意見的人,如果你極力拒絕批評,就會增加別人對你的意見,甚至會激化矛盾。虛心接受批評,用禮貌和謙虛的態度對待批評,不僅化解了矛盾,而且贏得了別人的好感。接受批評不僅發現了自己的不足,使自己取得進步,而且與批評者取得了良好的溝通,把“對手”變為朋友,何樂而不為呢?

不要一聽見批評,就好像有多大的事,好像別人和你過不去,把批評你的人看做對手。世界上沒有不挨批評的人,關起門來還要罵皇帝呢?一般來說,批評你的人不會對你有多大的意見,也不會有多大的惡意,可能僅僅是表達一種看法,而且還是真心希望你取得進步的人。善待批評,就會改變別人的看法,改正缺點,更加向善。處理得好,就會與批評者成為知己,有這麼一個知根知底的知己,你將會取得更大的進步,少犯很多錯誤。

別人批評,確實自己錯了,就要虛心接受,努力改正錯誤。如果不是自己錯了,也要對別人禮貌,感謝別人對你的“關心”,能有一個經常指點你的人存在,起碼要少走很多彎路。

善待批評,是一種智者的行為,是聰明的表現。虛心的人,任何時候都會受到別人的歡迎。在我們的一生中,不知要做多少事,遇到多少相知不相知的人,批評自然難免。學會善待批評,是人生進步的捷徑,是別人對你的無償的饋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