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珍惜時間創造生活(1 / 3)

箴言錄

時間是物質存在的量度,是衡量世間一切事物的標誌。

你熱愛生命嗎?那麼別浪費時間,因為時間是組成生命的材料。

把活著的每一天看作生命的最後一天。

人生不要說在某個領域,即使在某個領域的某一個分支上也是沒有盡頭的。

拖延的人喜歡找借口,喜歡明天,喜歡選個日子開始,喜歡一切都準備好了動手,其實,等一切都準備好了,一切就都晚了。

大部分人都是在別人荒廢的時間裏嶄露頭角的。

離開時間的物質是不可想象的

時間是怎麼產生的?時間有沒有起點?自古以來,無數哲人進行過思考和探索,但是,始終沒有找出最終的答案。有的人認為時間無始無終,有的則認為時間有始無終。物理學家對宇宙的誕生提出了種種假設。有一種觀點認為,宇宙是從某一個奇點上誕生的。自從宇宙誕生之日起,時間就一直不斷地向前運動,永無止息。

時間是物質運動過程的連續性,和空間一樣是物質存在的方式。物質的存在是一個持續性的過程,由不同的階段構成。時間是物質存在的量度,是衡量世間一切事物的標誌。

時間的特點是一維性,它不會倒退,失去的不會再回來,不可能重來。正像人從母腹中孕育成嬰兒,由少年、青年、中年到老年,絕不會從相反的方向,由老年到中年、青年、少年、嬰兒,再退回到母腹中。又如把水潑到地麵上,濺起水花,四散開來,不會再由水花聚攏飛回到杯子裏去,因此人們說覆水難收。

迄今為止,有什麼東西不在時間中生存?有沒有脫離時間之外的物質?這是無法想象的,也是不可能的。

我們所看到的、所沒有看到的,所想象的、所沒有想到的,都存在於時間中。時間是事物存在和發展過程的記錄,是人們描述事物存在過程及其片段的參數。事物總是按照一定的先後次序運動的,這種運動變化過程具有持續性和不可逆性。

時間的連續性,構成生命的連續性。人常說,種瓜得瓜,種豆得豆。這裏蘊含了一個很深刻的時間定律。即任何物質都是連續性的,都是遵守因果律的。有原因就有結果,結果來源於原因。沒有無因之果,也沒有無果之因。所以說,播種意味著收獲,付出意味著得到。當我們珍惜時間,勤奮努力時,肯定會增長知識、才幹和財富。

時間不會倒置,不會由此物移至彼物。任何物質和生命隻能在自己的過程中接受時間的安排。當你浪費了時間,上帝不會把別人的時間嫁接到你的身上。每個生命的時間都是一定的,都是屬於特定的個體的。懶惰者浪費時間,貪圖享受,隻能羨慕別人的收獲,為自己的兩手空空買單。

自古以來,人們就對時間進行了種種表述。人們按照地球繞太陽的公轉和自轉以及月亮繞地球旋轉一周的時間,把時間表述為年月日和春夏秋冬、二十四節氣等,又根據晝夜間的變化把一天分為12個時辰,再分為時刻等。在周代之前人們用漏壺計算晝夜,把一晝夜分為一百刻。到了漢代,用太陽方位計時法製作了圭表,測量日影的長短,用來計量時間。圭表由兩部分組成:一為直立於平地上的測日影的標杆或石柱,叫做表;一為正南正北方向平放的測定表影長度的刻板,叫做圭。由於用日影的長度單位計量時間,所以文人形容時間的珍貴時說“一寸光陰一寸金”。

至於愛因斯坦的相對論所提出的時間和空間的非絕對性,離我們的現實生活太遠,另作他論。有些科學家提出的反物質、負時空和負能量的設想,科幻作家構想的時空隧道等,既是對於時間的重視,也表現了人們對時間的探索,而我們隻能踏踏實實地生活在現實中,去麵對人生的種種事情。

任何事物都是在時間中存在從而體現自己的價值的。離開時間的物質是不可想象的。我們無論有多少理想、誌願、事情,都必須以時間為載體,在時間中去完成。離開時間,再偉大的人物也隻能是無所作為。

兩千年前的孔子周遊列國,推行自己的政治抱負,力圖實現自己的誌向,但是,隨著歲月的流逝,事業的艱難,人生的坎坷,站在滾滾東去的大河邊,發出浩歎:“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時間就像那東流之水逝後不會再來,永遠向前運行,自然引發了胸懷偉大抱負和理想的哲人的慨歎。

時間就是生命

有的人說時間就是金錢,有的人說時間就是效益,說白了,時間就是生命。

人世間還有什麼比生命更加珍貴的?《聖經》說,即使把整個世界都給我,如果沒有了生命,那麼這一切又有什麼意義呢?難怪魯迅說:“時間就是生命,無端地空耗別人的時間,其實無異於謀財害命。”當我們浪費時間時,實際上就是在浪費自己的生命。

生命是以時間的方式計算的,也是以時間的方式表現的。

在時間的運行中,人生在一天天變化,歲月在一天天消逝。

朱自清的《匆匆》寫道:“燕子去了,有再來的時候;楊柳枯了,有再青的時候;桃花謝了,有再開的時候。但是,聰明的,你告訴我,我們的日子為什麼一去不複返呢?——是有人偷了它們罷:那是誰?又藏在何處呢?是它們自己逃走了罷:現在又到了哪裏呢?我不知道它們給了我多少日子;但我的手確乎是漸漸空虛了。在默默地算著,八千多日子已經從我手中溜去;像針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裏,我的日子滴在時間的流裏,沒有聲音,也沒有影子。我不禁頭涔涔而淚潸潸了。”

燕子來去,楊柳枯榮,時序推演,周而複始。朱自清慨歎道,是誰偷走了我們的日子呢?它們藏在何處呢?其實,不是誰偷走了我們的日子,而是日子一刻不停地流逝,我們稍一放手它就流逝了。

談笑之間、歌舞之間、凝眸之間,日子都在流逝。它從來不等待我們,從來不延緩片刻。因此,李白《宣州謝樓餞別校書雲》道:“棄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亂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煩憂。”昨日拋棄我而去,難以挽留。今日之日奔湧而來,千頭萬緒,令人心亂。然而,如果不珍惜,又會流逝。因此李白感懷:“俱懷逸興壯思飛,欲上青天攬明月。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淩雲壯誌與舉杯消愁,人生失意與時不我待,相互對照,起落無跡,仰懷古人,壯思欲飛,駕一葉扁舟又怎能離開人世的江湖?欲上青天攬明月的誌向,牽動了李白的如潮思緒。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是有時間性的。生命由分分秒秒時時刻刻構成,每一分每一秒每一刻都是生命的一部分。

麵對無窮的宇宙,莊子道:“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識是無限的。

哲人歎道:“羨宇宙之無窮,哀人生之須臾。”宇宙的無限,人生的短暫,是無數有誌者的心痛!人生要成功,要幹事業,首先從珍惜時間開始。不珍惜時間,一切都是空談。

陶淵明作詩道:“盛年不再來,一日難再晨,及時當勉勵,歲月不待人!”意思是人生的美好時光一旦失去了就不會重來,一天裏不會有第二個早晨,應當及時努力,勉勵自己,奮發圖強。歲月是不會等待人的,它總是一往無前地運行。

古人道:“百金買駿馬,千金買美人;萬金買高爵,何處買青春?”由此可見,時間勝過人世間的一切財富,金錢買不來時間,換不來青春。在我們的生命曆程中最值得珍惜的不是財富,不是尋歡作樂,而是時間。我們不應當碌碌無為,荒廢時光,應當積極進取,勇猛精進。

多少事,從來急

富蘭克林:“如果有什麼需要明天做的事,最好現在就開始。”

馬克思,22歲時被稱為德國最偉大的哲學家;恩格斯,21歲時發表論文批判當時德國著名的哲學家謝林的思想體係,現在出版的《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至第五卷,都是他們30歲以前的著述;毛澤東,26歲時主編《湘江評論》,28歲成為中國共產黨的創始人之一;牛頓,23歲時發現了萬有引力定律,開始從事微積分的研究;愛因斯坦,26歲時發表了《狹義相對論》,他的理論多年之後才被人們逐漸認識其中的價值,其以後所有的成就都是建立在相對論基礎上的;瓦特,23歲時開始研究蒸汽,29歲發明了蒸汽機。邁耶,28歲時發現熱力學第一定律;克勞修斯,26歲時發現熱力學第二定律;凱爾文,27歲時發表了《能量衰變原理》,揭示了熱力學第三定律……果戈理,22歲發表《狄康卡近鄉夜話》,26歲寫成傳世之作《欽差大臣》;唐代詩人李賀僅僅活了27歲,卻留下了流傳千古膾炙人口的佳作。

明末清初的愛國主義思想家、著名學者顧炎武提出了“天下興亡,匹夫有責”。他自幼勤學,6歲啟蒙,10歲開始讀史書、文學名著。11歲那年,他的祖父要求他讀完《資治通鑒》。顧炎武勤奮治學,一是給自己規定每天必須讀書200頁,二是限定自己每天讀完後把所讀的書抄寫一遍,三是要求做筆記,寫心得體會。他的著名的學術著作《日知錄》就是這樣寫出來的。錢鍾書、郭沫若等現代名人在小時候都注重珍惜時間,10來歲就對中國古代的經典名著了然於胸,打下了堅實的國學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