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排除幹擾適應環境(3 / 3)

艱苦的環境往往拯救人生

有的人不是從自身努力,而是抱怨環境。

有的人不是奮發圖強,而是止於艱難環境,聽天由命,任由命運擺布自己。

春秋後期越王勾踐與吳國交戰,戰敗後勾踐投降吳國,成為奴仆,為吳王夫差駕車,他的夫人則為夫差打掃宮室。勾踐住著柴屋,吃著殘羹冷炙,受盡了國家滅亡的淩辱和打擊。3年之後,勾踐被夫差赦免,回到了越國。國家一蹶不振,一片蕭條,老百姓過著艱苦的生活,每年還得向吳國進貢糧食絲綢和珍寶。勾踐睡在柴房裏,穿著粗布衣裳,粗茶淡飯,吃飯前都要嚐一嚐苦膽的味道。在大臣文仲和範蠡的協助下,勾踐製定了“十年生聚,十年教訓”的方針,對內積極發展生產,對外結好秦國、楚國。經過20餘年的艱苦努力,奮發圖強,一舉滅亡了吳國,報仇雪恥。

勾踐成就滅吳大業的前提是這樣的,一是戰敗投降,去吳國為奴,國家凋敝,人民生活水深火熱,二是回國後引以為戒,臥薪嚐膽,複興國家。他每天不住宮殿,而住著柴房,甚至每天吃飯前都要嚐一嚐苦膽的滋味,用這樣的環境提醒自己,磨礪意誌,最後完成了複國的大業。

越是艱苦的環境越能鍛煉人,越能盡快地接近成功。所以,對於想成功者來說,艱苦的環境也許是求之不得的。

如果勾踐忘記亡國之恥,生活在玉盤珍、錦衣玉食之中,那麼,他還能振興越國一雪前恥嗎?

優越的物質條件隻能滿足人的口腹之欲,對於人的成長未見得是好事。一帆風順的工作也許可以使人少受些苦,但對於人的成長也許不利。

沃爾特·迪斯尼是動畫片“米老鼠和唐老鴨”的創造者,他一生獲得了32次奧斯卡金像獎,創造了迪尼斯樂園和龐大的傳媒業。迪斯尼家境貧寒,在芝加哥美術學院畢業後帶上他的畫作到一家報社應聘,被不客氣地拒絕了。由於沒有錢租房子,他隻好住在車庫裏。他在車庫裏每天吃飯睡覺,並且堅持作畫。畫畫時老鼠在地上跑來跑去,擾得人心亂不堪。可是,迪斯尼卻在老鼠的嬉戲中得到了創作的靈感,他每天觀察老鼠的一舉一動,完成了米老鼠動畫片的創作,於1932年獲得了奧斯卡特別獎。如今米老鼠和唐老鴨的動畫形象早已深入身心,成為大人小孩都喜歡看的動畫片。

對於別人來說令人厭惡的環境,卻誕生了人類動畫片的傳奇,艱苦而惡劣的環境下,迪斯尼卻建立了美國最負盛名的迪斯尼公司。這不能不令人想到艱難的環境對於人的成功的神奇作用。

是的,每個人都希望有個好的工作和生活環境,可是,生活中不如意事常八九,人生能夠按照你的意願設計嗎?

遇到不如意的環境和惡劣的環境怎麼辦?成功者的選擇是知難而上,戰勝艱難,發展自己,強大自己。

的確,人生許多情況下,對於環境沒有別的更好的選擇,你生氣、不安、抱怨、苦悶都無濟於事。真正要做的就是在艱難的環境下,依然堅持自己的理想,為實現人生的成功而奮鬥,而努力。

你太在意環境了,環境不會改變,也許你不在意,環境就改變了。關鍵是我們要把自己的事業放在首位。

改變不了環境,就改變自己;改變了自己,也許世界就改變了。

改變不了環境,就改變心態。換一種心態辯證地來看待以前的環境,你將會發現任何環境都不像我們所抱怨的那麼糟糕。

馬雲說:“沒有絕望的環境,隻有絕望的人。”他在創建阿裏巴巴的過程中,曾經內外受困,不被人看好,可是,在屢屢麵臨困境的情況下,他堅持下來了,如今阿裏巴巴成為互聯網世界的成功典範。接受並且善於利用環境麵對環境,我們必須學會接受。

接受環境,順應環境,發揮自己的優勢,進行自己的事業。

首先,環境是客觀存在的,以一己之力難以改變環境。其次,對環境的種種不滿、挑剔、抱怨無濟於事。第三,接受環境,才能發展自己,人不可能脫離環境而存在。

與環境對抗,拒絕環境,最終連生活都拒絕了。有些大學生畢業後進入社會,來到了新的工作單位,感到特別失落,因為這個社會和課本上書齋裏所說的社會是不一樣的。現實與理想總有那麼多的距離。

誰適應了環境,誰就有繼續追求下去的本錢;誰適應了環境,誰就能夠借助環境發展自己。沒有一定的環境做保障,連最起碼的生存條件也不具備,何談理想、事業?

有些人自命清高,與世俗格格不入,那麼,世俗也不會容納你。清高有什麼用?自命不凡有什麼用?一切在現實麵前還不是夢幻泡影,被一一擊碎?

生活是特別有趣的。往往理想主義者、自命清高的人,最後在現實中屢受挫折之後,變得更加世俗和庸俗。拋棄理想的人不是沒有理想的人,而是整天把理想掛在嘴上的人。回想在大學畢業時,同學們充滿激情的畢業留言,如今還讓人感動。翻開我的大學畢業紀念冊,上邊是一個個青春的倩影,一句句令人熱血沸騰的宣言。有這樣的豪言壯語:“此生或者轟轟烈烈,或者默默無聞”,“十年後中國將出現一個哲學家,人們到處傳頌著他的名字”,“我的理想是改變命運,扼住命運的咽喉”等等,這些都是20來歲的大學生的畢業留言,歲月流逝,如今怎麼樣了呢?

有的人畢業後分配到了鄉村中學,如今默默無聞,為評職稱而發愁;有的人成為老師,可是,隻會照本宣科,想著賺錢,那時的理想早已蕩然無存。而另外的兩個人,那時看上去很實際,好像沒有多少的豪言壯語,如今卻令人刮目相看。閻四清在大學畢業後分配到了市電視大學,後來自學法律課程考上了律師,奔跑於全國各地辦案子,如今事業輝煌,是省城某律師事務所所長、名律師。王立紅大學畢業時,分配到了某小城的一所中專學校任老師,學校是工商類的,與所學的專業不對口。可他沒有沉淪,而是努力學習,他的課受到了學生的喜愛。6年後毅然辭職來到了省城,先是當記者,後來打工,再後來成立了文化公司,搞圖書和報刊發行,是全國幾家知名刊物在山西的總代理,事業幹得風生水起,在業界很有名氣。公司事務之餘,提筆寫作,出版了專著《旅遊地理》,實現了多少年前的作家夢。

張晉峰畢業於蘭州大學地理係,畢業後在大學當老師,業餘時間研究哲學和近現代史,思想敏銳,觀點犀利,在國家級報刊上發表了多篇重要的理論文章,對於宇宙的演化和人類思想史有著深刻的見解,現在為某學報主編。徐國強在大學時學習成績優秀,不料畢業時分配到某個市級黨校,但是,他視野開闊,勤奮好學,關心國家大事,探討現代化進程中的社會學問題和思想建設,如今在學界頗有聲望。

麵對現實環境,你也許無能為力,但是,你可以調整心態,改變自己,適應現實,發展自己。環境再不好,你都沒有理由放棄。

有夢在,有理想在,一切就是暫時的,未來一定會牢牢把握在自己的手裏。隻怕是為了夢想而挑剔環境,借口環境不好,而放棄了夢想。最後,連人生的底線也守不住了,沉淪下去,放棄了理想和夢想,徹徹底底成為一個沒有理想和追求的人。

隻要麵對任何艱苦的環境,都懷抱夢想,矢誌不移,那麼,最後不僅會實現自己的理想,而且環境也自然改變了。

環境是因人而異的,不同的人在同樣的環境下,有著不同的“環境”。同樣在一家公司,有的人為別人打工,有的人由為別人打工到讓別人為自己打工。同樣來到了一家公司,起步是一樣的,後來就不一樣了——有的人在原地踏步,有的人由於表現突出,成為了公司的管理者。

因此,可以說,同樣的環境下,由於心態、方法不一樣,“環境”也會不一樣。由於努力的程度不同,未來還會呈現出更大的差異性。

實際上,環境對於每個人來說都不是絕對的,而是相對的。作為萬物之靈的人,麵對環境時,隻要內心的人生坐標稍微改變一下,那麼你所處的環境也就改變了。

環境是夢想飛翔的家園

無論環境如何變化,我們都必須具備適應環境的能力。適應力是因自信而帶來的堅持,是事業發展所必須做到的。

地球上的萬物事實上都有認識自己的本能。優勝劣汰,適者生存,它們往往表現在對環境的適應性上。所以,鬆樹不因為深山寒冷而生長在平原,麥子不會因為春天幹旱而播種於夏天,企鵝不會因為熱帶氣候溫暖而離開寒冷的南極。

適應環境,強大自己,是萬物在生存發展中的規律。

離開環境,不要說事業,就是連最基本的生存問題也無法解決。

然而,這個簡單的規律,卻常常被人們遺忘和忽視了。

環境困擾著人們,折磨著人們,甚至摒棄了人們。

有的人借口說環境不好,而放棄了自己的夢想;有的人借口沒有適當的條件,而荒廢了事業和學業。

有的人因為環境而毀了自己,有的人被環境淹沒了,有的人在環境中失去了自己。

人們讚揚蓮花的高潔拔俗,所謂“出汙泥而不染”,潔白的蓮花尚且在汙泥中能夠生存,依然散發芬芳,那人為什麼不能在不好的環境中提升自己呢?難道人的認識水平還不如植物嗎?

有一種瑜伽術叫做冥想。對於人的身心健康很有作用,也對於我們與環境的關係有一定的啟發。再不好的環境,通過我們的思維都可以變作有用的環境。隻要我們善於想象,善於尋找環境的有利之處,就可以放飛我們的理想。

中國古代仁人誌士是很重視身心修養的。有道是:“泰山崩於前而目不眨,迅雷盈於耳而心不亂。”他們把對身心的修養作為人的重要品格之一。我心裏不受幹擾,誰能幹擾我?

是金子在哪裏都閃光,成功者無論麵對任何環境都可以笑得那麼燦爛、活得那麼漂亮。

我們也許不可以選擇環境,但可以選擇奮鬥。

我們以環境為平台,構築理想的家園。任何環境下,都不要忘記自己的理想、夢想,都要堅守自己的理想,放飛自己的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