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神奇的力量(3 / 3)

方向錯了,一切就都錯了。一定要選準改變命運的切入點,然後,持續不斷地用力追求,不離不棄。下定決心拋棄該拋棄的東西,抵抗世俗的誘惑。許多時候,利益是誘餌,不是真正的利益,是引誘人的陷阱。這也想幹,那也拋不下,四處用力,結果永遠停留在起點。近處的甜頭總是暫時的,最美的東西總是在遠方。不要鼠目寸光,被眼前的風景所迷惑,以至於失去了自己真正的事業和理想。觀察身邊的世界,不缺少一些所謂的“能人”,有些小聰明,啥也懂一點,似乎無所不能,但是,這些人總是做不大,始終沒有多大的改變。日複一日,還是停留在能人的地步,僅僅落了個虛名。

不要被自己的聰明所蒙蔽,有句話說,聰明反被聰明誤。聰明沒有錯,可是,自恃聰明,就會失去了前進的動力。《世說新語》記載,古時候有個才子叫江淹,小時候出口成章,思維敏捷,時稱神童,可是,長大後卻文筆平平,全沒有了當時的才思。這就是成語“江郎才盡”的淵源。

在走向成功的道路上,一定要善於借力。因為,任何事情單憑一己之力是難以完成的,所需要的各種條件、人際關係、知識要求等,都要求人們善於運用自己的智慧,調動各種力量,推動自己的事業向前發展。中國西晉時期有個大文學家叫左思,身材矮小,貌不驚人,說話結巴,顯出一副癡癡呆呆的樣子。左思不甘心受到鄙視,開始發憤學習。讀過東漢班固寫的《兩都賦》和張衡寫的《兩京賦》之後,依據事實和曆史的發展,收集大量的曆史、地理、物產、風俗人情的資料,寫了一篇《三都賦》,介紹三國時魏都鄴城、蜀都成都、吳都南京。可是,由於名聲太小,別人對他的《三都賦》嗤之以鼻,不屑一顧。甚至,當時的文學家陸機也貶低他的文章。左思於是去拜訪當時京城有名的大學者張華,希望通過他的舉薦而出人頭地。張華讀了《三都賦》,特別推崇,又推薦左思認識了大作家皇甫謐,讓皇甫謐給他的文章作序。有了文壇名家的認可,《三都賦》很快風靡了洛陽,人們爭相傳閱,抄錄《三都賦》,甚至引起了紙價上漲,左思名噪一時。通過借助名家的推薦,左思終於登上了西晉的文壇。

善於形成引力

牛頓發現了萬有引力定律,奠定了其在傳統物理學的地位。其實,在人類社會中,也存在著一種無形的力量,那就是引力。設想一下,一個人如果沒有吸引力,沒有一種凝聚力,那麼不就成了孤家寡人了嗎?那他的存在對於別人來說不就是可有可無的嗎?最終他的價值將遭到否定。

引力就是人的魅力之所在,是人的價值的外在體現。我們所做的任何事,都是和人打交道的事,都是間接或者直接地與人發生著關係。當別人不重視你了,你怎麼會被用在重要的崗位上?不用在重要的崗位上,怎麼能發揮出你的“重要”作用來?當別人和你抵觸時,你的事業必然就會受到影響,就會增加難度。人生這麼短暫,事業尚未成功,我們還有力量和別人鬥氣嗎?

所謂引力,就是想法受到別人的重視,需要幫助時得到別人的幫助。每個人都願意幫助吸引他的人,看不上的人或者討厭的人,他怎麼會願意幫助呢?所以,一定要用自己的事業吸引人,讓別人看到你的所作所為,看到你的事業對別人潛在的影響。你所從事的事業得到了別人的喜好和讚賞,就會得到別人的推力。還要用自己的才華吸引人,才華不僅是表麵上的學識,更重要的是做事能力。交給你的事能夠努力完成,並且做得更好,連別人沒有想到的你都做得很好,很盡力,自然就會博得人們的賞識。

要注意,我們做事不僅僅是做事,更是在做人。做人做好了,尤其是在細節方麵感動了人,對於我們的事業和理想,將會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

沒有吸引力的人,在別人眼中是無用的人。

同時,還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靠自己的言語和氣質吸引人。人生時時處處實際上都是在做一種形象工程——自己的形象工程。你在公眾場合的言語,會產生相應的結果,即人們對你的印象和評價。你的儀表和氣質,在別人眼中同樣也轉換成了對你的評價。有的人看一眼,就讓人喜歡上了。有的人第一印象就讓人產生了距離,疏遠了。如果要改變最初的印象,還要花費好長時間。可是,機會不等人,人生忙忙碌碌,各有各的事,誰有時間去專門了解你呢,除非還有機會,不然就此就給你定格了。也許在別的場合提到你時,就是對你的儀表和言行的印象。

與有些人在一起感到如沐春風,特別輕鬆自然,想與他多待一會兒。與有些人在一起,感到很別扭,簡直是在受罪,近在咫尺卻好像遠在天涯。這就是區別。我們的吸引力,會使人接近我們,幫助我們,給我們提供某種條件,從而實現自己的理想。人和人都不可能離開別人絕對地存在,所有的成功,實際上都具有廣泛的社會性,需要通過別人來證明。當吸引力發生了應該發揮的作用後,我們就省力多了。

破解阻力

人生路上,難免碰到阻力。不要討厭阻力,那會破壞心情,影響前進的腳步。要喜歡阻力,擁抱阻力。排除它給我們最初的討厭、恐懼、疲倦等不良情緒的影響。因為,阻力是人生進步的階梯。

回想起來生命的曆程,每一個成功者,確實應當從內心深處感謝阻力。演講家李強初到深圳闖蕩時,掏不起房錢,晚上住到人家的陽台上。想搞演講,沒有企業邀請,隻好四處推銷自己,跟他的人吃不了苦就退縮了,離開了深圳。現在,他已經成為著名的演講家,每年的演講收入達到了上千萬元。

越難幹的事情,越是一種挑戰。容易幹的事輪不上我們,即使輪得上我們,因為容易,一般人也可以做到,那麼,做成了也沒有什麼意義,證明不了什麼。隻有阻力,在證明著人生的價值,難做的事,我做到了。別人克服不了的困難,我克服了。想一想,這是一種什麼樣的結果,又是怎樣的得意,自然會有一種自豪感,也更加證明了自己的能力。

我們對待阻力最好的回答,就是把阻力轉化為動力。越是阻力,越不能懼怕,越是我們奮發圖強的理由,越是在心中激發起衝浪的勇氣,激發起改變世界的豪情壯誌,激發起扭轉命運的轉折點。

在阻力的作用下,我們前進了,我們學到了知識,增加了能力,得到了鍛煉。阻力實際上是煉鋼爐,將我們鍛煉成鋼。阻力實際上是助跑器,幫助我們跑得更遠。阻力實際上是動力,將我們送上了人生的快車道。如果沒有阻力,生活是多麼索然無味,我們會永遠平庸下去,沒有任何起色,像白紙一樣空白。

武學上講究四兩撥千斤的功夫,就是巧妙地輕輕用力,轉化力量,卸掉對方的力量。我們在生活中,同樣需要運用這種用力方法,轉化遇到的阻力。一旦學會了,可以避免許多不必要的麻煩。

許多時候,看上去是阻力,也許是緣分,這需要辯證地看問題。別人對你的誤解,無意的嘲諷,其實都是認識的開端,有可能深交,一旦互相了解了,那就成了朋友。所謂不打不成交。往往這種方式的相交,友誼更加深厚,交往更加緊密。大可不必動肝火,換一個思路,改變一種方式,就處理了看上去較難處理的煩心事。有些人碰到別人的嘲諷或者挖苦,第一是動氣,這有害於身體,第二是上綱上線,把對方看做敵人,給自己帶來無限的煩惱,其實,往往稍微轉換一下方式,一切就迎刃而解了。

這就是四兩撥千斤的道理。

各種各樣的力量,各種各樣的方法,圓融地運用,巧妙地應付,會給事業和理想帶來許多益處。

我們走得慢,理想很遙遠,是不是這方麵出了問題,一定要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