箴言錄
有什麼樣的世界觀就有什麼樣的人生觀。
人生觀決定了人的品質和品位。
人人為我,我為人人。
予人玫瑰,手有餘香。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主觀為自己,客觀為別人。
正確的人生觀提升人的事業,加快了事業的成功。
智者和宗教對人生的回答
多少世紀以來,無數的思想家和哲學家不斷發問:
人從哪裏來,到哪裏去?人生是什麼?人為什麼而活著?人生有什麼價值和意義?人怎樣度過自己的一生?如何做一個大寫的人?等等。
孔子說:“誌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以仁與義作為做人的標準,以善良之心和寬恕之心對待人和社會,使社會機器處於和諧的運轉之中。同時,強調做人的獨立人格和堅定的意誌信念,他說:“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誌也。”人應當有遠大的誌向、堅定的信念,隻要認定的事業,就要有泰山不能移的氣魄,不屈不撓,執著追求。孔子一生推廣仁愛學說,周遊列國,為恢複理想社會和禮儀秩序而孜孜不倦,曆盡艱辛,始終如一,奮鬥終生。
墨子提出天下人“兼相愛”,認為人們之間應當互相關愛,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他說:“子自愛,不愛父,故虧父而自利;弟自愛,不愛兄,故虧兄而自利;臣自愛,不愛君,故虧君而自利。”“若使天下人兼相愛,愛人若愛其身,猶有不孝者乎?視父兄與君若其身,惡施不孝?猶有不慈者乎?”“若使天下人兼相愛,國與國不相攻,家與家不相亂,盜賊無有,君臣父子皆能慈孝,若則天下大治。”“必務求興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利乎人即為,不利任即止。”主張天下人推己及人,互相愛戴,以利於人為做事的標準。反對自私自利、有害社會和公共道義的行為。
老子認為,天地萬物是生生不息的,所謂:“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主張人們探求天地萬物的發展規律,體認事物發展的根本之道和人的生存之道。老子向往一種小國寡民的生活,說:“使有什佰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遠徙。雖有舟輿,無所乘之。雖有甲兵,無所陳之。使民複結繩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不相往來。”
莊子說:“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他看淡功名利祿,拒絕與政權合作,修身養性,逍遙自在,參悟天地之間的大道。對於人們汲汲乎物質之中的行為不屑一顧,嗤之以鼻,羨慕鯤鵬扶搖九萬裏的無拘無束,超然於世外。
蘇格拉底說:“我隻知道一件事,就是我一無所知。”美德不是天生的,知識也不是與生俱來的。所以,實現人的美德,必須使人接受知識、理解知識和掌握知識,而人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又離不開教育。人必須培養自己的美德,美德與知識是相通的,人們要不斷認識自己,為追求真理而奮鬥。他坦然麵對雅典501人組成的陪審團對他進行的審判,侃侃而談,反複論證著哲學家之所以不但不怕死、而且樂於赴死的道理。哲學所追求的目標是使靈魂擺脫肉體而獲得自由,而死亡無非就是靈魂徹底擺脫了肉體,因而正是哲學所要尋求的那種理想境界。生命的最後一天,蘇格拉底過得幾乎和平時沒有什麼不同。他仍然那樣誨人不倦,與前來探望他的年輕人從容談論哲學。
尼采認為,人的一切目的就是實現權力意誌,擴展自我,成為超人。蔑視一切傳統的道德價值和傳統的善惡標準,強調建立權力意誌的價值觀。人的行為和欲望都是由追求權力意誌的本能支配的,無限地追求權力是生命最基本的普遍法則,也是道德的最高目的和價值標準。主張用意誌、本能和直覺代替理性,真正的哲學家應當就是統治者和立法者。
佛教強調的是一種積極入世的勇猛精進的人生哲學觀。要求積極行善,慈悲為懷,願人人脫離苦海。佛經裏的“菩提在世間”、“煩惱即菩提”“佛陀出世間,不離世間覺”,即提倡“勇猛精進”的積極的人生態度。“菩薩”是梵語“菩提薩”的簡稱,梵語作Bodhi-Sattva,是菩提Bodhi和薩Sattva的複合字,菩提即“覺悟”而求無上的道的意思,薩是勇猛求菩提的眾生。《增一阿含》道:“思唯禁戒,不興恚,修行慈心,勇猛精進,增其善法,除不善法,恒若一心,意不錯亂。”佛教認為眾生皆都有佛性,“勇猛精進”,努力修行可以轉迷成悟並最終成佛。季羨林先生有一句座右銘:“誌當存高遠,心不外平常。”其實,就包含了佛教的人生觀,一方麵要誌向遠大,一方麵要保持一顆不屈不撓的“平常心”,把一切挫折、曲折,看做如平常,保持永遠追求真理的精神。
道教是我國東漢晚期形成的一種土生土長的宗教,相傳為張道陵所創。奉老子為道教教主和最高天神。道教講求長生、飛仙,重視神仙、鬼神,從玉皇大帝到閻羅天子,虛構出一整套神鬼。道教把他們借以棲身的風景優美的地方,叫做“洞天福地”,號稱有三十六洞天,七十二福地。追求求仙成道,煉丹養生的生活。
各種各樣的人生觀
人生觀是人們對人生的根本態度和看法,包括對人生價值、人生目的和人生意義的基本看法和態度。世界觀是人們對整個世界的總的、最根本的看法。人生觀是由世界觀決定的,是在人們成長發展過程中逐步樹立起來的。世界觀是人生觀的理論基礎,它給人生觀提供一般觀點和方法的指導;人生觀是世界觀的一個方麵,是世界觀在人生問題上的貫徹和應用。
由於人生經曆、社會閱曆、教育程度和社會階層的差異,人們的人生觀是不同的。
有的人生活在一個優越的環境裏,豐衣足食,缺乏困難的成長經曆,與從小生活在鄉村裏,每一步都要經過自己艱苦的努力才能擺脫生存壓力的人,對於社會的看法、做人的標準肯定是不一樣的。
有的人從小到大都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從小到大一直在學校裏接受教育,具有相當高的文憑和知識水平,與一個沒有機會讀大學甚至小學,一直在社會上獨自闖蕩,依靠自己的能力取得成就的人,人生觀也是不一樣的。
處於社會的富裕階層與貧困階層、管理階層和工薪階層、官僚階層和平民百姓、城市階層和鄉村階層的人們,人生觀肯定也是不同的。個人的願望、對於社會的訴求、幸福程度都存在著種種差異。
享樂至上。這種人生觀從人的生物本能出發,追求對於物質的享受和個體生理需要的感官享受,強調人生的自我滿足和個體的享受,忽略了人應當承擔的社會責任和義務。懷抱這種人生觀的人,有可能在生活的享受中迷失自己,最後頹廢,走向毀滅。現代這個社會,是一個消費型社會,一些人擁有了財富之後,極力追求物質享受,暴殄天物,紙醉金迷,一些則在沒有財富中煩惱,活得悲悲切切,沒有歡樂。
人生即苦難。在人類社會發展中,由於科技不發達,生產力低下,人們對於疾病和苦難無奈,認為今世就是苦難,人活就是來受苦的,隻有渺不可及的天國才會有幸福,從而人們把幸福寄托在遙遠而不可能的彼岸世界,對於今世所受的一切困難都逆來順受,加以容忍,從而忽視了個體價值和人生的幸福,失去了人生的進取心。
實現自我價值。把個體價值的實現作為人生的目的和奮鬥目標。人生的目的和幸福都建立在個體價值的實現之上,不然就不快樂不幸福。人生成功的標誌,就是受到社會的承認和實現理想。這種人生觀,對於發揮個體的作用有極為重要的意義。
幸福主義。一種觀點是強調個人幸福是人生的最高目的和價值;另一種觀點是在強調個人幸福的同時,也強調他人幸福和社會公共幸福,認為追求公共幸福是人生的最高目的和價值所在。
拜金主義。認為金錢和財富是萬能的,人與人的關係說到底就是金錢的關係。對於金錢和財富無休止的追求和崇拜,極容易使這種人走向極端的自私自利,漠視社會公德和倫理道德,失去親情和人情關係。
奉獻主義。認為人活在世界上應當奉獻社會,多做公益事業,積德行善,積極幫助他人,助人為樂。這種人是社會發展和人類文明進步的推動者,是一個健康社會應當提倡和標榜的。在對於社會的奉獻和公益行為中,體現了人類的善良和對於美好理想社會的追求。
人生觀的差異,必然帶來價值觀、苦樂觀、幸福感的差異,由此影響到了人們之間的交往和溝通問題。因此,當我們與不同的人交往時,一定要注意各種因素的差異,細致地分析差異的程度,是根本性差異還是細節性差異,是整體性差異還是局部差異,如何麵對差異尋找共同點,這樣才會打破溝通的障礙,釀造和諧而融洽的人際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