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蟻也能培育蘑菇
非洲和亞洲的森林中和熱帶草原上,有很多白蟻園藝家。白蟻的巢基本上是圓形的,上部為尖錐形,約2~3米高。白蟻巢的中央,接近地平麵的地方是白蟻王和白蟻王後的宮殿。宮殿有很厚的牆壁保護,牆上穿有小洞,還有通道通向分布在四周的孵卵室。孵卵室的四周是育菌室。育菌室比其他室大些,最小的如榛子大小,最大的有人的頭那麼大。
每間溫室都堆滿了經過施肥和加工過的木屑堆,那裏菌絲縱橫交錯。白蟻給育菌畦施肥的辦法很奇特:它們將木屑吞下去後,經過腸子再排出來。長出的菌絲多次分枝,在枝的末端形成像螞蟻的“球莖甘藍”一樣的增生物。
切葉蟻的蟻後從雙親的家中飛走時,在頰囊中藏一些菌種。但白蟻卻沒有專門的“容器”運走菌種。那它們怎麼辦呢?到目前為止,這個謎還沒有完全解開,有的學者認為,是雄白蟻和雌白蟻在自己的腸子中帶走一部分菌種,也可能是工白蟻從森林中將菌孢子帶回巢裏。
小蠹蟲也搞種植園
科學家們曾仔細地察看小蠹蟲在木頭上蛀成的巢洞。當時,有的博物學者認為:這種調查純粹是浪費時間,他們認為螞蟻是很有“智慧”的動物,與聰明的螞蟻相比,小蠹蟲簡直是個笨蛋。它們終生呆頭呆腦地咬齧樹木,根本不會想到什麼種植園的事……
其實,小蠹蟲也不笨。科學家們發現,小蠹蟲的幼蟲並不吃樹木,而是吃一堆堆像“酸奶油”的東西。這種東西就堆在洞口的壁上。後來查明,這種像“酸奶油”的東西是真菌。除了小蠹蟲的洞,任何地方都沒有這種真菌。
雌蠹蟲是怎樣移栽菌種的呢?科學家們發現了其中的奧秘。原來,在這種小甲蟲的身上,在幾丁質甲殼環之間有個很小的囊,這個囊就是菌“庫”。當雌蠹蟲從老家飛走時,在菌庫中帶走很少的菌種,然後種植在新的地方。
菌種移植到樹木中後,小蠹蟲要不斷為它操心,常常爬過長滿菌的育菌“室”,用自己身體的分泌物澆濕菌畦。這些神奇的分泌物對益菌起激素作用,但對雜菌的生長卻起抑製作用。因此小蠹蟲用同一種“藥劑”,既可殺死雜草,又給作物施肥。雌蠹蟲還可以使巢中保持菌類生長所必要的濕度。當裏麵過於幹燥時,它就將洞的出入口用碎木屑填死;當濕度超過標準時,就將堵塞的洞口扒開。
如果把雌蠹蟲弄走,蠹蟲的種植園裏很快就會長滿雜菌,益菌就要死掉。以這些菌為食物的幼蟲也就會隨著死去。
還有兩名育菌家
夏季的森林裏,在病樹和死樹上到處都可以看到一種黃蜂,它們總是抖動著翅膀,在杉、鬆和楊樹皮上跑來跑去,用尖尖的產卵器往樹木裏產卵。這種黃蜂的腹部末端有兩個梨形器官,那裏裝滿了一塊塊的菌種。黃蜂將產卵器伸進木質部,同卵一起往裏麵產一點菌種,幼蟲不僅吃這些菌類,而且還吃菌絲穿進去的木頭。原來菌的分泌物還能分解木質,使纖維素變成黃蜂幼蟲的機體容易吸收的食物,如果是沒有被菌類加工過的木質,黃蜂幼蟲吃了就不能消化。
許多種蚊子也是育菌家,這些蚊子是昆蟲界中的另外一些愛吃菌類的能手,它們的幼蟲生活在一些植物的蟲癭中。蟲癭的內部表麵蓋滿一團團絲絨狀的菌。菌靠植物的汁液滋養,又給蚊子的後代提供食物。這種蚊子的幼蟲用某種方法,借助分泌物,對自己的小菜園進行耕耘。如果幼蟲死了,或者結束變態,從蟲癭中飛出以後,菌的念珠狀球莖甘藍就要脫落,並且很快就會腐爛而死掉。
在大自然中,菌類與動物的共生現象是很多的,當然比我們現在已經知道的要多得多,這令人驚奇的共生現象,正等待著我們去做進一步的調查研究。
陳效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