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進一步發展鄉鎮企業
2002年3月5日,國務院總理朱鎔基同誌在九屆人大五次會議上所作的《政府工作報告》明確要求,要“引導鄉鎮企業加快結構調整、技術進步和體製創新,提高發展水平”。許多專家認為,發展鄉鎮企業是轉移農村剩餘勞動力最主要的途徑。據統計,截止到1996年末,鄉鎮企業已累計吸收從業人員1.314億,僅1993年新增的鄉鎮企業就轉移農村剩餘勞動力972萬人,1994年在900萬人左右,最近幾年又轉移了幾千萬人。應該說,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全國雨後春筍般地發展起來的鄉鎮企業,對促進農村經濟發展,進而促進整個國民經濟的發展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然而我們同時也不能不看到,農村工業在發展中還存在著不少問題。①資源利用比較差。1000多萬個工業企業分散在千千萬萬各小村鎮,很難獲得規摸經濟效益。農村鄉鎮企業這方麵的問題要比城市嚴重得多。設計上缺乏統一規劃,布局上遍地開花所謂“村村冒煙,戶戶點火”,導致大量資源的浪費。②環境汙染嚴重。眾多鄉鎮企業治汙意識淡薄,治汙能力差,廢水廢氣亂排亂放,在有些地方已經造成了十分嚴重的後果。③管理水平低,經濟效益差。鄉鎮企業一個帶共性的問題,就是管理人才和技術人才缺乏,管理水平和技術水平低,投入高,產出低,經濟效益不理想。鑒於以上三種情況,中央領導同誌多次提出,要“引導鄉鎮企業相對集中,重視技術進步、環境保護和節約使用資源,提高產品質量和效益”。要使農村鄉鎮企業更進一步承擔吸收、消化剩餘勞動力的重任,就必須在現有基礎上對其進行大力整頓,在新的發展過程中,做到改善規劃,相對集中,連片發展,從而有利於節省土地、節約投入、提高公共設施利用率;加強各企業間的橫向聯係,以利於互相配合、互相促進。隻要全國絕大多數鄉鎮企業真正走上了良性發展軌道,其吸收農村剩餘勞動力的潛力是非常巨大的,完全可以發揮吸納剩餘勞動力主渠道的作用。
(五)大力發展第三產業
考察發達國家農業勞動力轉移的曆史可以發現,美國農業勞動力的快速轉移與第三產業的迅速崛起是完全同步的。20世紀20年代,隨著美國物質生產部門勞動分工的深入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迅速提高,極大地刺激著為生產和生活服務的第三產業的廣泛發展,從而為農業勞動力提供了相當廣闊的就業崗位。20年代以後,美國農業領域釋放及新增加的勞動力,在轉移到工業部門就業的同時,愈來愈多地進入了第三產業。1910-1950年美國共增加勞動力1552萬人,其中農業勞動力減少408萬人,工業勞動力增加661萬人,第三產業增加1299萬人。由此可見,美國曆史上也是采取發展第三產業的方式來吸收農業勞動力的。用大力發展第三產業的方式來吸納農業勞動力的可行性還在於:①第三產業部門資本裝備水平和工資水平低,與發展第二產業相比,同等數額的投資可以提供和創造出更多的就業機會,這在我國資金嚴重短缺的情況下,無疑是一條投資省、見效快、收益大、符合國情國力的路子。②第三產業部門對勞動力素質和技能要求不高,適合我國勞動力素質現狀特點。③第三產業的就業穩定性強,受衝擊和影響小。很顯然,我們應當因勢利導地積極創造條件,使第三產業迅速而健康地發展起來,使之盡快形成龐大而完整的服務網絡體係及其對農業勞動力的吸引、接納能力,推動農業勞動力廣泛地進入交通運輸、商業、飲食、旅遊、城市公共服務和其他服務、農村專業技術服務、家用電器維修、理發、廢舊物資回收等第三產業領域,進而走出一條投資少、吸納農業勞動力數量多的道路。朱鎔基總理在為九屆人大五次會議所作的《政府工作報告》中強調,要以農產品加工業和農村服務業為重點,加快發展農村第三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