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 對民工潮的評價(3 / 3)

4.它使不少農村的基層政權近於癱瘓或解體。由於“能人”均外出打工,有些村子找不到合適的基層幹部,黨支部書記和村民委員會主任(村長)的人選更難確定,從而導致農村中的計劃生育、公益勞動、法紀教育、義務教育、治安管理等項工作無法落實。盡管過去農村中的那一套社會組織和管理方式,是在封閉穩定的自然經濟、半自然經濟條件下長期形成的,在發展市場經濟的今天,不可以也沒有必要死守這一套社會組織和管理方式不變。但是,一不論在什麼情況下,基層組織本身是絕對必需的,問題隻在於如何對它進行改革。現在的當務之急是采取切實可行的措施,留住各方麵素質較高的人,或者從已經流出的人員中召回各方麵素質較高的人,使他們成為農村基層政權、基層組織中的中流砥柱。

(三)正確待民工潮

有些人認為,民工潮的消極性還表現在它造成了全國交通運輸緊張和城市超負荷運轉、它本身是盲目無序的、民工搶了城裏人的飯碗等方麵。這種觀點是不妥當、不公正的。

農民跨區域流動,特別是春節前後,流量集中,加劇了鐵路交通運輸緊張,這是不可否認的。但事實上交通運輸多年來就是製約我國經濟發展的瓶頸,並不是因為農民外出才開始緊張。確切地說,民工潮隻是導致我國交通運輸緊張的原因之一,最根本的原因是交通運輸業本身的落後。同樣,一些經濟發展較快的城市,近些年來確實出現了外來人口過多、基礎設施不足、住房和水電短缺等問題,但這些問題也不能完全歸咎於民工潮。城市基礎設施負擔過重是許多國家或地區在經濟起飛期都要碰到的問題,在我國改革開放的過程中出現類似情況更具有必然性。因為,長期以來,由於政治、經濟等原因,造成我國城市建設遠遠落在後麵,欠債太多,比如像廣州這樣的所謂“國際化大都市”,過去長時間竟連一條地鐵都沒有,直到1999年才開通第一條短線地鐵。其實,民工潮對交通運輸和城市建設不但沒有什麼實質性的消極影響,相反還有巨大的積極作用。它給交通運輸和城市建設帶來的壓力從主要方麵來說是一種“現代化的壓力”,這種壓力是正常的甚至是必要的;它給交通運輸和城市建設帶來了挑戰,更帶來了機遇。可以預期,在洶湧奔騰的民工潮的強大推動下,我國的交通運輸和城市建設必將有一個更大的發展。埋怨民工潮造成了交通運輸緊張和城市超負荷運轉是消極的,大力發展交通運輸事業和城市基礎設施以適應民工潮的需要,以適應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需要,才是積極的。

已有學者從以下三個方麵批駁了“民工潮是盲目無序的”這一指責:①就總體上說,民工潮實際上並不完全是盲目無序的,因為它有其內在的運行規律和運行原則。一是供求規律。需求決定供給,不是民工想到哪裏,想去多少就能實現多少就業。“自由”受到必然的約束。二是效益原則。民工外出就業,不是坐車不要錢,也不是到處有大鍋飯可吃,而是要支付流動轉移成本。他們流動就業是為了增加收入,如果收益抵不上花費,他們就不會外出。這種運行規律和運行原則決定了民工流動就業既受市場機製的激勵,也受市場機製的約束,從而決定了民工潮在宏觀上是有序的。②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生產要素的流動和組合必然帶有一定程度的盲目性。隻要是市場化就業,部分民工選擇就業機會的某種盲目性就是無法避免的。從整個就業過程來看,在社會經濟運行中,由於結構調整和產業變動引起“摩擦失業”是必然的,勞動者在初選擇和再選擇就業機會時自動放棄、“自願失業”也是必然的。有失業就必然有“尋業”,市場體製下這種“尋”必然有一定的偶然性,也就是盲目性。試圖通過克服盲目性的努力,使每個外出民工都百分之百地擁有就業位置,隻能是一種空想。③部分民工敢於在就業預期並不確定的情況下帶著一定的盲目性流動,正是改革開放條件下中國農民自身現代化進程的重要成果,標誌著以敢於探索為特色的現代農民性格正在形成。這是現代農民不同於傳統小農的重要區別,是一種曆史性的進步。

針對“民工搶了城裏人飯碗”這一指責,我們要強調這樣兩點:①在一個號稱實現了人人平等的社會主義國家裏,農民和市民、農民工和城市職工在“飯碗”麵前應該享有同等的權利,如果民工願意,他們有權同城裏人競爭任何“飯碗”,這既符合市場經濟的核心規則,更符合公平、正義這一理性要求。“民工搶了城裏人飯碗”的潛台詞是,民工不應該同城裏人競爭“飯碗”,他們不該在城市擁有“飯碗”,這無疑是對千千萬萬民工的明顯歧視,無疑是“二元就業製度”在新時代的遺存和體現。最近幾年,許多大中型城市(包括北京、上海、廣州)相繼出台了許多政策,明文規定外來民工不能在所在城市從事哪些職業(多達數十甚至數百種)——即在哪些“飯碗”麵前不能同城裏人競爭。嚴格說來,這些政策規定既違背了市場經濟的核心規則,也違反了我國有關的法律條文包括憲法條文。②絕大部分民工在城裏所從事的是最累、最苦、最髒、最險的工作,是城裏人不屑幹、不願於的工作。因此,對絕大部分民工來說,實際上並不存在同城裏人搶“飯碗”的問題。有些大中城市費了很大勁,用行政手段清退了很多民工,但城裏的失業下崗者卻很少有人願意頂替民工的空缺,百分之六七十甚至七八十的空崗安排不出去。結果影響了用人單位的正常工作秩序,不得不一個一個地把民工請回來。大連市的“即時服務”在全國是很有名的,承諾“隻要不挑不揀,保你兩天上崗”,原打算通過此舉為該市10萬失業下崗者中最困難的1萬人解決工作。但就是這1萬人中也有許多人看不上這些工作崗位,他們寧願閑呆著也不肯“屈就”。正如著名學者宮希魁先生所說:“你可以命令農民工走開,但不能命令不願意幹的失業下崗者頂上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