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樓夢》寫得明白:
陋室空堂,當年笏滿床;衰草枯楊,曾為歌舞場;蛛絲兒結滿雕梁,綠紗今又糊在蓬窗上。說什麼脂正濃、粉正香,如何兩鬢又成霜?昨日黃土隴頭埋白骨,今宵紅綃帳底臥鴛鴦。金滿箱,銀滿箱,轉眼乞丐人皆謗。正歎他人命不長,哪知自己歸來喪?訓有方,保不定日後作強梁。擇膏粱,誰承望流落在煙花巷!因嫌紗帽小,致使鎖枷扛;昨憐破襖寒,今嫌紫蟒長。亂哄哄你方唱罷我登場,反認他鄉是故鄉。甚荒唐,到頭來都是為他人作嫁衣裳!
人生的舞台,鑼鼓喧天,熱鬧非凡。我們不僅僅是觀眾,而且是演員,粉墨登場,手舞足蹈,不知疲倦,永遠舍不得下台。這樣就無法回歸精神的家園,隻能在“物”的“他鄉”飄蕩。
做一個“物”的支配者吧,不受外物的控製,就能獲得心靈的幸福與安寧。
在這個物欲橫流、心機如織的年代,人們物質富有了,卻普遍缺乏安全感,內心浮躁,疲憊的心靈無處棲息。美妙的香能使人沉下心來,變躁為靜,吸收大自然送給人類的美好氣息和正能量。
“待繁華落盡、年華凋朽,生命的脈絡才曆曆可見。”(聶魯達詩句)不正是沉香的寫照麼?香是安詳的,香是寂寞的,香是清高的。她靜靜地在山林中生長,她默默無語積累馨香,她無怨無悔地走向塵世,用自己高潔的生命滋潤塵世間高傲的靈魂,撫平他們精神深處的皺紋……
(三)快樂
“夫天地者,萬物之逆旅;光陰者,百代之過客。”(李白《春夜宴諸從弟桃花園序》)我們每個人都是天地間匆匆過客。古人所追求的“及時行樂”,我們以往對它的理解可能失之偏頗,認為是消極的東西。實際上,他們是感受到人生短暫,那麼在短暫的生命中為什麼不能使自己快樂一點呢?“富貴於我如浮雲”,如果不快樂,即使是身為高官,即使是富如皇室,即使是名重一時,就像浮雲一樣,與我何幹?“既自以心為形役,奚惆悵而獨悲!”(陶淵明《歸去來兮辭》)讓心靈受委屈,肯定不會有快樂。
人生可以把握的,不是過去,不是未來,而是“當下”,因為過去的已經逝去,時光不會倒流;未來尚未到來,時光無法預支。我們可以把握的,唯有當下。活在當下,珍惜今天。禪說:如果一個人對昨天的事念念不忘,或是對明天的事憂愁妄想,它將變成一株枯草。
人生苦短,世事無常,明日之事難以預料,生活在今天,就要珍惜當下。
人生的樂趣,就在生命的過程當中。太注重結果,就會失去人生的快樂。雪夜訪戴是“魏晉風度”的範本,王徽之的興盡而歸,就是享樂過程,在訪戴的過程中體會了快樂,這是一種令人心儀的風度。
香是一位年長的哲人,與他娓娓而談,你能感受到生命的樂趣、生命的智慧和生命的厚重;香是一位怡人的紅顏,與之相遇相知,你能感受到生命的美麗,生命的幸運和生命的詩意;香是一個天真的孩子,看著他天真爛漫,你會感受到生命的蓬勃朝氣,生命的輪回更替和生命的滾滾不息。我們無法延長生命的長度,卻能決定生命的寬度。我們無法預知明天,但可以把握今天,把握當下。“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陶淵明《飲酒》)。香是精神的家園,香是心靈的綠地,香是綴滿星光的夜空,香是晨曦中小鳥的啼鳴,香是圓滿的春華,香是潔淨的秋水……
二、品香境界
香,靈動高貴而又樸實無華,奇妙深邃而又平易近人。她陪伴著無數英賢走過滄桑風雨,她濡養了多少誌士高貴的心靈,她架通了中華民族人天智慧的金橋,她催化了中國平實而古奧的哲學思想。四百年前,《香乘》的作者周嘉胄說:“霜裏佩黃金者,不貴於枕上黑甜;馬首擁紅塵者,不樂於爐中碧篆。”總結前賢對沉香的鑒賞與互動心得,在這個人心浮躁的時代,我們有緣相遇沉香,感受它的氣息,省察它曆經劫難終成正果的身世背景,隻有潔身自好,修身養性,方不負與它相會的三生際緣。
“鼻觀”的過程就是品味﹑感悟﹑印證的過程,通過香氣淨心慮性,遠離是非雜念,完成人生的自我修養,感悟人生真諦。
從品香的層次來看,大致可分為感覺、感知、感悟三個層次。
感覺:對香味的直接把握。準確嗅出它的甜味、涼味、苦味、清香、奶味等,為感知香味打好基礎。宋人有“清、甘、溫、烈、媚”五品之標準,可試予體味。這一環節,更多的是物質的東西,是對香材氣味的直接嗅覺。如果僅僅停留在這個環節,那就隻能是對香的薰聞,純屬小“技”,而沒有“道”,沒有文化的內涵。但毋庸置疑,沒有這個“物質”的環節,也就無法進入“精神”的環節,這是香文化活動的物質基礎。
感知:從物質上升至精神層麵的階段。對香味的觀思,使之“猶疑似”,觸動我們的靈感,開始進入潛意識。黃山穀《跋韓魏公濃梅香方》:“嫩寒清曉行,孤山籬落間”正此之謂也。《深靜香跋》文:“此香恬澹寂寞,非其所尚,時下帷一炷,如見其人。”則是更深一層的感知。
感悟:對人生真諦的感悟。通過對香味的凝思,淨心濾性,超然於物外,念天地之悠悠,宇宙之無限,從而達到神清氣明之境界。
完成和感受品香的三個境界,最主要的是“靜”:身靜,放下手中的事,使自己的身體得到放鬆;心靜,放下手中的事,使自己的心靈得到安寧;意靜,摒棄雜念,感悟人生真諦。讓康熙皇帝仰慕三十年而不得一見的清初大儒李二曲先生,以淺顯易懂的“悔過自新”做實修功夫,統攝曆代學者“明德”、“複性”、“知止”、“致良知”的修身究理門路,說明人生所有的學問,無非“悔過自新”。他曾論及每日需有昧爽(淩晨)、中午、戌亥(傍晚)三炷香,以齋戒靜坐的功夫,練養“虛明寂定”的境界。有學生問:“然則程必以香,何也?”曰:“鄙懷俗度,對香便別。限之一炷,以維坐性,亦猶猢猻之樹,狂牛之栓耳。”通過“鼻觀”感知香氣,激發靈感,清心養性,達到月明波靜,風輕雲淡,以靜生慧的境界,感悟生命的意義;或歎宇宙之浩渺,或憶似水年華,或頓悟難解之惑,或消融胸中塊壘,或感生之快樂,或達內心愉悅等等。
“生活在今日的世界上,心靈的寧靜不易得。這個世界既充滿著機會,也充滿著壓力。機會誘惑人嚐試,壓力逼人去奮鬥,都使人心靜不下來。……可你一定不要忘了回家的路,這個家就是你的自我,你自己的心靈世界。理論上講,每個人都有一個心靈,但事實上卻不盡然。有一些人,他們永遠被外界的力量左右著,永遠生活在外部喧鬧的世界裏,未嚐有真正的內心生活。對於這樣的人,心靈的寧靜就無從談起。一個人唯有關注心靈,才會因心靈被擾亂而不安,才會有尋求心靈寧靜的需要。”(周國平散文《記住回家的路》)靜,或者說寧靜,對於人生是如此的重要,香席可以使我們靜下來,使我們擺脫外界虛名浮利的誘惑,回歸自我,關注美好的自性良田。用美妙的香味清潔我們的心靈,探究心靈的大美,走向廣闊浩渺的內心世界,澄懷明理,享受無限的心靈之美。
人生苦短,容不得我們有那麼多的忙碌。
品香是對心靈的滋養,它使人不經意間達到寧靜安詳的境界,這是香的神奇功能。日本東京教育大學名譽教授西山鬆之助,在品聞日本國寶級沉香“蘭奢待”時,深深地被其感動:“我對蘭奢待被稱為世界上最珍奇絕妙的香,是確信無疑的。當端捧香爐在手中,靜靜品香之時,我原先充滿想象,先入為主的感覺,轟然地崩潰瓦解了。它的香氣是那麼完美無瑕、不可言喻、圓潤可人、恬靜大方。我深切地感到了明朗、爽快、豐盈、溫和,果然是名香啊!”
品香的層次越高,文化的因素就越多,對品香人的修養要求就越高。因此,品香的過程,實際就是人性不斷自我調整﹑自我完善的過程。蘇東坡有《和黃魯直燒香二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