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婦女參與新農村建設的製約因素(3 / 3)

農村婦女在新農村建設中麵臨的諸多問題與不相適應,其原因是多方麵的。農村婦女長期生存在一家一戶、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的背景下,城鄉分治的二元結構、體製,婦女獲取資源的不平等,社會轉型時期多元價值觀念的衝擊及婦女自身的一些問題,都使婦女在新農村建設的挑戰麵前一時難以適應。具體來說,製約我國農村婦女素質提高的主要因素有:

1.製度因素

(1)封建專製製度的影響。2000多年的封建製度,對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產生了決定性的影響。在高度中央集權的封建專製下,每個人為了求得生存,隻能是安於現狀,唯上是從,從而養成依附、順從的政治性格和心態。對此恩格斯曾指出:作為政治力量的因素,農民大多數場合下表現出他們那種根源於農村生活隔絕狀況的冷漠態度,而這種冷漠態度是封建專製製度的強有力的支柱。特別是在封建社會,婦女處於社會的最低層,“三從四德”的枷鎖,“三綱五常”、“女子無才便是德”的倫理準則,使婦女養成自安、服從、守舊的性格特征,不敢標新立異,缺乏主體意識與創新精神。加之封建宗法製度的影響至今陰魂不散,導致一部分農村婦女法製觀念淡薄,封建迷信活動抬頭。

(2)戶籍製度的約束。新中國成立以後,我國實行了嚴格的城鄉戶籍管理製度、城市勞動就業製度、城鄉有別的社會福利製度。通過這些製度與政策安排,我國形成了城鄉分離的二元經濟社會結構。其結果是牢牢地把幾億農民限製在農村,農民不能自由地遷徙流動,不能自由的選擇農轉非形式,剝奪了他們變換身份的自由,不僅延緩了我國城市現代化的進程,也延緩了農村城市化的進程,並大大束縛了農民個人的發展,使得農民被擋在工業化和現代化的進程之外,變成了單純的工業化發展所需要的廉價農產品的提供者,失去了提高自身素質的良好機會。

2.經濟因素

新中國成立後,在麵臨帝國主義包圍、國家麵臨生存與發展的背景下,我國選擇了優先發展重工業的經濟發展戰略。這在當時是必要的。而為了實現國家工業化的目標,保證工業優先發展,因而也是城市優先發展,我國采取了農業支持工業、農村支持城市的政策,也就是在一定程度上犧牲了農村發展和農民發展。造成農村長期封閉、發展滯後。而較低的農村生產力水平製約了婦女素質的提高。因為長期農村的生產勞動以體力為主,在落後的生產力水平下,農村婦女通過接受更高教育與培訓來提高智力素質缺乏現實基礎。加之蘇聯模式的影響,我國長期實行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製,國家采用指令性計劃剝奪了農民的經營權,生產什麼、生產多少、怎樣生產都由計劃規定,阻礙了農民現代觀念意識的培育,相反,農民養成了平均主義、吃大鍋飯的落後意識。一遇到困難、問題,不是主動想辦法解決,而是習慣於等靠要。在生產生活中,喜歡用自己過去的經驗作參照,經驗中沒有的,沒見過或沒聽過的就很難相信,較難接受,從而製約了婦女開闊眼界,阻礙了對新科技的運用。

3.教育因素

城鄉經濟社會二元結構的形成,偏重於城市教育而忽視農村教育。教育投入水平低,教育資源配置不合理,城市投入大大高於農村,使農村教育經費多年持續緊缺,許多農村中小學連基本的辦學條件都不具備,相應的教學試驗儀器都得不到保障,嚴重影響了農村教育質量。加之農村師資力量匱乏,農村教師工作條件差,工資福利待遇偏低,教師質量也難以保障。農村學生輟學率在初中階段仍維持較高比例。而在農村,一方麵由於“男尊女卑”、重男輕女等觀念的影響,相當部分的農村父母認為女孩沒有必要學那麼多的文化知識;另一方麵農村傳統的“從夫居”的婚俗習俗,也使得農村父母認為在女兒身上進行教育投資是不經濟的。因此,當家庭經濟不足以供給子女上學時,女孩往往成為犧牲品。相關調查顯示,由於父母認為家境差或家裏需要勞動力等因素導致農村婦女未能上學的比例占86%;由於認識上的原因,即認為女兒沒必要上學的占14%。女孩即使上了學,也有48.9%的農村父母對其學習不夠重視或完全不重視。此外,限於家庭經濟條件的影響,農村婦女作為受教育的主體,其本人因為“家境差和想幫家裏幹活”的比例也達到75%。可見,家庭經濟不寬裕不僅影響到農村父母對子女的教育投入,也使得農村婦女不得不在她們本該接受教育的年齡段過早地承擔起家庭生活的重擔,失去了接受更高層次教育的機會。

4.文化衛生因素

長期以來,我國農村文化和公共衛生服務遠遠滯後於城市。早在“六五”時期,國家就提出“縣縣有圖書館、文化館,鄉鄉有文化站”的目標,但至今一些農村仍未實現。特別是西部落後地區的農村,由於缺少基本的文化設施,缺乏文化學習、娛樂、體育鍛煉的場所,一些基層農村文化生活單調、匱乏、落後,各種文藝活動基本停止了,鄉村文化活動一無場所、二無圖書,不少農民一年到頭看不到一份報紙,一年到頭難以看上一部優秀的電影、一台好戲。一些農村賭博盛行,農民們把賭博當“娛樂”,賭資巨大,賭博成風。同時也出現了誠信缺失、欺騙欺詐、道德失範等現象,這使得社會風氣更加複雜化。部分農民由於不懂法而造成的違法事件時有發生,更不懂得用法律來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而就醫療衛生而言,至今,中國公共醫療衛生的公平性在世界衛生組織的成員中排位倒數。農村醫療保障體係不健全,衛生環境問題突出,都極大地製約了婦女文化健康素質的提高。

5.培訓中存在問題

近些年來,我國加大了農民培訓的力度。但旨在提高農民素質的培訓,由於決策層性別視角的缺乏,對新型女農民的培訓還未能完全納入國家決策層。除了“陽光工程”等個別培訓明確提出婦女要占40%的比例,其他各級各類的培訓規劃中大多沒有針對女性的特別規定。雖然通過參加“雙學雙比”、“綠色證書工程”、“陽光工程”、“巾幗創業”等一係列活動,以農校、農村婦女學校、農廣校等為平台,使上億婦女接受了技能培訓,掌握了1—2門技能,文化科技經營素質有一定程度的提高。但總體而言,決策層長期缺乏性別意識,婦女培訓供求錯位的問題仍然比較嚴重,婦女培訓的機製創新和體係建設仍隻處於起步階段,婦女培訓的製度化、法製化建設在總體上並未取得實質性進展,由此增加了婦女培訓的隨意性並影響其可持續發展。這都直接影響了婦女科技經營素質的提高。

當然,農村婦女總體素質偏低,也有主觀因素。主要表現為:

一是婦女自身自卑自弱的心理障礙。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建立,掃除了壓在廣大婦女身上的重重枷鎖,我國婦女的身心獲得了很大的解放。但幾千年封建社會“男尊女卑”、男強女弱的觀念根深蒂固,這些傳統觀念在很大程度上泯滅了農村婦女敢想、敢說、敢幹的勇氣,使她們的性格品質和能力受到壓抑。

二是不重視提高自身文化水平。相關調查發現,部分過慣了苦日子的農村婦女,被一時的富裕蒙住了眼睛,認為隻要能吃苦耐勞,就會富裕,有沒有文化對自己來講並不重要。大部分婦女在家裏家外忙於勞作,很少有時間顧及學習。即使有時間,也願意看看電視消遣一下,不注重自身文化科技知識的汲取。甚至讓家裏的女孩子輟學減輕家庭負擔。

三是社會的偏見。由於傳統心理定勢和生產力狀況的限製,“女子無才便是德”在農村仍有一定的市場,婦女缺乏主體意識。若有尋常表現,則被斥之為“不守婦道”“出風頭”“傷風敗俗”,“不像女人”。可見,社會偏見束縛著婦女的手腳。

四是雙重角色的衝突。婦女從家庭走向社會,是曆史的進步。但她們走上社會後,承擔著家庭和社會的“雙重角色”,承擔著妻子、母親、社會工作人員“三重責任”。她們既要完成一個社會人的工作,又要負責生育、撫育子女,負責家中柴米油鹽、衣食住行等繁瑣繁重的家務,這就使婦女難以有多餘的精力和時間提高自己,完善自己。特別是丈夫外出打工,留守在農村的婦女,麵臨多重壓力與心理負擔,根本無暇充實提高自己。

以上問題的存在說明,培養新型女農民,提高農村婦女的綜合素質,是推進新農村建設和保障農村經濟社會全麵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