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婦女參與新農村建設的製約因素(2 / 3)

第二,社會公德和家庭美德意識淡化。在目前一些農村,助人為樂、見義勇為等樸素的傳統美德淡化,農戶之間缺乏團結互助精神;少數婦女道德觀念淡化,傳統價值觀被拋棄,貪圖金錢、享樂,置道德、文明、法律於不顧,非法同居、重婚,把自己的幸福建立在他人的痛苦之上,致使一些傳統的家庭在金錢的衝擊下毀滅。贍養老人是兒女責無旁貸的義務和中華民族幾千年的傳統美德,但據陝西省老年學會公布的數據,該省近400萬老人,八成生活在農村。從對扶風、千陽等縣的調查情況看,農村老人權益受到侵害的現象非常突出,由於兒女不孝造成的貧困老人,占到農村貧困老人總數的四成。消費觀念出現一些不切實際的盲目攀比現象。其中以年輕人結婚消費最為嚴重。河北省的調查顯示,一場婚禮,平均消費在12—15萬元不等,不少農戶因此欠債或陷於貧困。不少鄉村婚喪嫁娶大操大辦,送禮名目繁多。全國婦聯調查設計問卷:村裏最不好的風氣是什麼?38.8%的婦女認為是“紅白事大操大辦”;23.2%的認為“賭博現象比較嚴重”。曾在《焦點訪談》節目中看到這樣一則新聞:在被上級機關授予“文明城鎮”,“小康建設明星鎮”稱號的河北省霸州市勝芳鎮,賭博活動十分猖獗,幾個用於賭博的大棚直接麵向大街,賭點竟然安裝著音響,勸人下注的聲音十分響亮。完全公開的賭博活動,吸引了眾多的農民參與。直到有記者明察暗訪,方才人去棚空。這件事反映了一個十分重要的問題: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沒有農民文明程度的相應提高,就建不成新農村!

第三,封建迷信抬頭。2003年中國公眾科學素養調查數據顯示,高達26.6%的人相信“相麵”;22.3%的人相信“周公解夢”;20.4%的人相信“求簽”;14.7%的人相信“星座預測”;4.8%的人相信“蝶仙或筆仙”。在農村一些地方,富裕起來的農民,不是感謝黨的好政策,盤算著今後怎樣更好更快的發展,而是把這一切歸於神靈的相助。為答謝神靈,大興土木,大建廟宇,乞求神靈不斷給自己帶來好運。一些農民建房、娶媳婦、為自己修墳造墓,都要請人算命、占卜、看風水,選黃道吉日。甚至一些婦女專門拜師學巫術,宣傳封建迷信的“算命先生”成為村裏的專業戶。有的地方喪事奢辦,做道場,請神婆,嚴重敗壞了農村的社會風氣。

五、婦女的身體健康素質與新農村建設的要求不相適應

“促健康”是新型女農民發揮在新農村建設中積極性、創造性作用的基礎。改革開放以來,隨著農村居民生活水平和醫療衛生水平的提高,婦女的身體素質狀況得到很大改善,孕產婦死亡率從新中國成立初期的1500/10萬降到2007年的36.6/10萬,婦女人均期望壽命從35歲提高到74歲。但是,我國醫療衛生事業發展不平衡,婦女的健康狀況和基本醫療衛生服務條件,在城鄉和不同區域、不同群體之間仍然存在明顯的差別。2007年孕產婦死亡率,農村是城市的1.63倍,嬰兒死亡率是城市的2.42倍。特別是當前,婦女成為農業勞動的主力軍,勞動強度的相對加大,勞動時間延長,長年累月耕作於田間地頭,保暖不夠,喝水少,排尿少,或經期重體力勞動,或在產後體質虛弱營養缺乏、抵抗力低時便參與田間勞動,致使農村婦女身體健康質量下降。

據《中國婦女報》報道,2005年初,天津一家醫院“開展萬名母親免費健康檢查”活動,當天就有5000多位母親前來排隊體檢,她們中大部分人已近10年沒有參加過任何體檢。這一檢查結果顯示,有40.1%的人患有心髒、肝腎和婦科疾病,但不少患者表示,由於經濟原因無力醫治,打算“再忍忍”。農村婦女的健康狀況更令人擔憂。全國婦聯對西部5000名農村婦女發展狀況調查顯示,在被調查者中,一半以上的婦女認為自己健康狀況一般、不好;24.7%的婦女年內做過體檢;20.4%的婦女體檢是在上一年;11.8%的婦女體檢是在兩年前;40.5%的婦女從未做過體檢。2006年9月,民進湖南省委組織有關婦科醫學專家對新化縣某鎮隨機抽取780名已婚育齡婦女進行婦科病普查,該鎮農村婦女生殖係統疾病患病率高達85.9%。

我們在實地調查中也發現,農村婦女尤其是40歲以上的普遍認為自己身體健康狀況差,被多種疾病困擾。在貧困山區,婦科病幾乎成了“女人”的一種標誌。資料顯示,我國每年幾乎有10萬婦女患宮頸癌,其中有一半死亡,就這還不包括許多因貧困、營養不良、流產、患病而死亡的育齡婦女。雖然農村合作醫療製度已在全國農村推廣,但日益增長的醫療費用仍是農戶家庭沉重的負擔。“救護車一響,一頭豬白養;住上一次院,一年活白幹”是對當前農村醫療狀況的真實寫照。尤為重要的是,農村婦女的心理健康不容忽視。據北京自殺研究和預防中心的報告,中國每年有近16萬名的農村婦女自殺,占世界自殺婦女人數一半,同時還有近100萬的婦女自殺未遂或有自殺傾向。特別是近年來,許多貧困地區出現婦女自殺逐年增高的現象。男性勞動力外出打工後,婦女不僅肩負贍養老人、照顧兒童的重任,而且承擔了幾乎所有的農業生產勞動,其心理生理壓力在4700萬“留守婦女”中普遍存在。身體素質是勞動力素質的基礎,農村婦女身體心理健康不僅影響自身的生活質量水平,而且直接影響未來子女的健康狀況,影響自身參與新農村建設的程度。

六、婦女的民主意識與權利保護和新農村建設的要求不相適應

民主法製意識強是新型女農民參政的標尺,也是衡量婦女政治地位和社會政治文明程度的重要指標。改革開放以來,農村婦女參政議政的水平不斷提高,但與新農村建設對婦女政治素質的要求相比,仍存在諸多不相適應。

(一)法製意識和政策觀念不強

在建設新農村、構建和諧社會的今天,學法、知法、懂法是公民的基本行為準則。但農村婦女普遍法律知識欠缺,當自己的合法權益受到侵害時,婦女很少想到運用法律武器捍衛自己的權利,要麼“忍了”,要麼“私了”。甚至“私了”不僅存在於民事糾紛中,如宅基地糾紛,而且存在於一些刑事案件中。由於缺乏對法律法規的認識與了解,不懂得如何應用法律,增加了婦女在市場競爭中的難度,表現為以人情關係取代契約關係,違反承包合同。

(二)婦女在村委會選舉和決策中的政治權利保護不到位

1.婦女在村委會中數量為少數

據全國農村基層政權建設統計數據,2000年底,全國設村委會731659個,村委會委員3150432人,其中女性493438人,女性比例僅為15.9%,平均每個村有0.67個婦女委員。2007年,民政部對近年來進行村委會換屆選舉的27個省份的選舉情況進行了統計。該統計數據顯示,當選村委會委員中婦女所占比例為17.6%,其中婦女當選村委會主任的比例更低。重慶市第七屆村委會換屆選舉中,村委會主任中婦女占4.8%。江蘇省第七屆村委會主任中婦女占3.7%。

2.村委會中婦女擔任的角色具有從屬性

截至目前,婦女在村委會中的職位絕大多數是委員,而且基本上都負責婦女工作、計劃生育。婦女在村民代表會議、村民小組長、財務監督小組等組織中,不僅在數量比例上低,而且職位也低,很少有婦女成為村財務監督小組組長或副組長。不僅如此,村民代表中婦女比率也明顯偏低。婦女參與村級治理的熱情不高,競爭意識不強,在大力推進村委會直選時,婦女當選比例在一些地區大幅下降,甚至有的村子根本沒有婦女委員,如江蘇省鹽都區北龍港鎮11個村中就有三個村無婦女委員,無一名村主任。這的確與農村婦女現在已成為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生力軍的這一角色不相適應。

(三)婦女的土地權益沒有得到充分保護

新農村建設的核心任務是發展農業生產,農業生產以土地為基礎。但承擔著農業生產重任的婦女的土地權益沒有得到應有的保護。特別是一些出嫁女、離異婦女及其子女在農村的土地承包權和繼承權等權利屢屢受到侵害。土地是農村婦女賴以生存的基礎,是婦女生活收入的主要來源,失去土地的農村婦女及其家庭會因此陷入貧困,成為農村的邊緣群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