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婦女是新農村建設的生力軍(2 / 3)

三、婦女是鄉風文明和村容整潔的直接推動者

新農村建設首先是人的建設,其出發點、立足點、根本目的是為了包括婦女在內的全體農村居民的全麵發展與進步。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作為新農村建設主體力量的農村婦女肩負的責任比以往任何時候都重要。隨著她們逐步全麵參與農村經濟社會的發展,農村婦女的生產、生活、消費方式也在悄然地發生著變化:一方麵,廣大農村婦女根據發展專業種植、養殖、加工、銷售的需要,學習新知識,掌握新技能的熱情不斷高漲。另一方麵,在追求物質富裕的同時,她們也更加關注家庭生活質量和與家庭成員的關係,積極學習健康知識。我們在山東、河南省農村各抽取80人的調查顯示,76%的農村婦女認為“健康最重要”;42%的婦女認為“快樂最重要”。有78%的婦女認為最高興的事情是“孩子學習成績好”和“孩子考上大學”。

通過婦聯組織的家長學校和看電視節目,農村婦女還積極學習教子知識,主動參與“五好文明家庭”,“學習型家庭”“綠色家庭”、“美德在農家”、“不讓毒品進我家”等精神文明創建活動,為弘揚時代精神,營造良好的社會風氣,促進社會文明進步做出了不懈的努力,在維護社會穩定和諧發展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在實地調查中,我們也深切地感受到在協調家庭和鄰裏人際關係方麵,女性比男性更富有情商、技巧與中和能力;在禁毒、禁賭、掃黃及反對婚喪嫁娶大操大辦等方麵,婦女由於深受其害而更熱心與積極;在活躍鄉村文化生活方麵,婦女往往比男性表現出更大的興致與熱情。

全國婦聯的調查也顯示:在農村婦女心目中,“鄉風文明”首先體現在“夫妻和睦”上,占74.3%。排在第二位的是“鄰裏友好”,占調查的73.9%。而受教育程度與鄰裏關係同樣存在正相關關係。

可見,隨著受教育程度提高,與鄰裏關係很好的比例在逐漸上升;而與鄰裏關係一般的比例在逐漸下降。受教育程度的提高,有助於其人際關係的改善。

當然,“鄉風文明”還包括“尊老愛幼”,“沒有打架鬥毆”,村容整潔,沒有偷盜、沒有黃賭毒。全國婦聯調查還顯示,31.8%的婦女認為“鄉風文明”應該包括沒有汙染,說明當代農村婦女生態環境保護意識增強。特別是在農村村容村貌建設中,婦女更樂於投入時間與精力去付諸實施。她們積極參與環境綜合治理和村莊建設。在清潔燃料的使用方麵,如對建沼氣池,婦女更為積極與主動。甚至連修路這樣勞動量較大的活,在勞動力主要流出地的一些農村也主要由婦女來承擔。全國婦聯的調查表明,在村裏組織的各項環境治理活動中,婦女參加“改路”的比例達到了63.3%,其他依次是“改水”、“改廁”、“處理汙水垃圾”。在對“你們村最急迫需要解決的問題”的多項選擇中,回答“治理村莊髒、亂、差”被婦女放在首位。可見,農村婦女優先關注的是更加貼近日常生活的“治理村莊髒、亂、差”問題。農村婦女通過積極參與建沼氣池、改水、改廁、改圈及“文明家園”創新活動,文明素質不斷提高,農村居民生產、生活環境不斷改善,出現了一座座綠化了、美化了、淨化了的新村莊、新村舍,農村人居環境和鄉村麵貌整體發生了較大變化。

四、婦女是農村管理民主的主要參與者

“管理民主”是新農村建設的重要內容,是農村居民政治生活的主要方麵。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依據《憲法》、《村委會自治法》逐步建立了以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為主要內容的村民自治製度,使我國的管理民主邁上新的台階。村民自治作為一種群眾性自治,其內容涉及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生活各方麵。作為“中國民主建設的一個新的生長點”,是中國共產黨領導廣大農民群眾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偉大創造。中國農村人口半數以上是婦女,她們參與村民自治的狀況不但直觀地反映了農村婦女的政治參與素質與水平,而且直接影響著中國農村基層民主建設的成效。因此,自上世紀80年代以來,中國的村民自治拓寬了農村婦女參政的渠道,她們與農村男性一樣通過直接選舉進入村級事務核心決策層,並以其出色的能力和作為贏得了村民的積極擁戴。

在廣大農村婦女身上蘊藏著參與村莊民主管理的巨大潛力。隨著她們經濟參與程度的提高,農村婦女認真學法、普法、用法,參政議政意識不斷增強,參與基層民主政治的積極性進一步提高,主動參與民主政治和社會事務管理。全國婦聯的調查數據顯示,在村裏的各項公共事務中,45.7%的婦女最關心“村民選舉”;78.6%的婦女願意參加村委會選舉投票;46.9%的婦女對參加村委會競選有較高的熱情。而且,受教育程度越高,越願意參加競選。我們對陝西、河南農村婦女的調查問卷也表明:如果有機會,你會參加村委會幹部的競選嗎?樣本顯示,願意參加的占37.5%。村裏進行村委會民主選舉時,你會參加投票嗎?回答願意的比例為84.5%。婦女參加民主競選的意願,直接關係到基層民主建設。而是否積極參加投票,對管理民主的實現至關重要。我們問卷顯示:村裏召開村民大會時,你家誰去的次數最多?回答“自己去的”占32.2%。我們的實地調研也表明,在2008年的村委會換屆中,村兩委會委員中女委員的比例都有明顯上升。如陝西省平利縣在2008年的村委會換屆選舉中,共產生女支書6人,占3.16%,而上屆僅有女支書2人,占1.05%;女支委115人,上屆為78人;女村主任13人,上屆僅6人;女村委119人,上屆為53人。陝西省全省91.05%的村達到了至少有一名女委員。這在偏遠的西部經濟落後地區是不低的比例。在農村,已經有一部分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先富起來的婦女們願意走上政治舞台參與村級社會事務的管理,她們成為推動農村民主化進程的重要力量。

五、婦女是人口可持續發展的主要承載者

婦女作為農戶家庭中妻子和母親的角色,不僅承載著人類再生產的重任,而且在家庭教育中發揮著更為突出的作用。

1.農村婦女的健康狀況與文化素質,直接影響嬰兒的天生智力和體力素質

實踐證明,農村婦女的生育決策是否科學,她們受教育程度的高低,從優孕優生兩方麵會製約人口出生質量和人口規模。健康素質和文化素質高的母親,其自身的健康狀況較好,更容易掌握科學的優生優育知識,這為健康孩子的出生奠定了自然基礎,提高了出生人口子女的身體素質。資料顯示,我國每年殘疾兒童出生率為4%~6%,總數高達80—120萬。而大部分殘疾兒出生在農村。這固然與環境惡化有關,但婦女缺乏保健知識、生育知識、健康素質較低則是重要因素。世界銀行的研究表明,婦女受教育的時間每增加一年,其生育率可降低5%~10%左右。婦女文化素質越高,受“傳宗接代”、“多子多福”等傳統觀念的束縛就越小,生育子女的數量越少,為子女身體素質的提高提供了良好的物質條件。同時,對孩子的性別偏好就越低(指生男孩的偏好),從而有利於克服我國已存在的嚴峻的新生兒性別比失調。2000年人口普查顯示,我國新生嬰兒性別比為100:117.79。2005年11月11日,新華社公布:22歲—49歲人口中,男性比女性多1697萬。正常出生人口性別比是100:103—107。我國目前已經成為世界上出生性別比失調最嚴重的國家。這一情況在中西部地區更為突出。根據2006年全國人口變動情況抽樣調查樣本數據(抽樣比為0.907%),廣西壯族自治區的出生性別比是100:109.18,海南出生性別比為100:109.93,仍然高出全國102.71的平均水平。這說明我國經濟落後地區婦女“重男輕女”的程度仍較為嚴重,而且文化層次越低的婦女越認同生男孩可以養老、傳宗接代,提高自己在家庭中的地位。

婦女文化素質高低不僅影響生育性別偏好,而且影響生育數量偏好。李憶春采用農村婦女期望子女數來反映其生育數量偏好,結果發現希望生三個孩子或三個以上孩子的婦女在初中、小學和文盲文化組中分別占5%(8人)、18.7%(36人)、23.1%(28人),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婦女沒有人願意生育三個孩子。可見,提高婦女文化素質,既是遏製出生性別比的關鍵,也是降低人口數量的關鍵。另外,婦女文化素質高,還可以推遲農村結婚年齡,縮短生育期,使繁衍後代由盲目的自發行為變為有計劃的自覺行為。

2.農村婦女在家庭教育中發揮著更為突出的作用

家庭是社會的細胞,是孩子生活的第一環境。自有史以來,我國婦女重視家庭教育的範例就廣為流傳。如“孟母擇鄰”、“嶽母刺字”等,都說明母親對子女成長的影響。實踐證明,兒童早期的教育更多的來源於母親,他們個性的形成、世界觀、價值觀更多的受母親影響。加拿大蒙特利爾麥爾大學的一項專題研究證實:得到母親悉心照料的嬰兒,長大後應付各種壓力的能力明顯要強於那些未得到母親照料者。後者上學後逃課率較高,學習上遇到困難往往退縮,長大後染上各種不良習慣的可能性也較大。其應付生活壓力的能力也較差。對我國“留守兒童”(指因父母雙方或一方出外打工而留守家中的兒童)的研究也發現,缺失母愛和得不到母親正常教育的孩子存在同樣的問題,他們大多學習無目的、無理想、無動力,有的迷戀網吧,沾染上諸多不良社會習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