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鄉風文明
對於“怎樣才算‘鄉風文明’”,全國婦聯調查統計:“夫妻關係和睦”位居第一,為74.3%;“鄰裏友好”居第二位,為73.9%;“尊老愛幼”居第三,為69.5%;“沒有打架鬥毆”為61.8%。特別值得注意的是,31.8%的婦女還認為“沒有汙染”。說明農村婦女已認識到環境汙染的危害。我們的入戶調查也表明,“鄉風文明”還體現為,農村“沒有賭博、小偷小摸、打架鬥毆”現象;“紅白喜事不鋪張浪費”。還應該有農村文化活動場所。
4.村容整潔與民主管理
農村婦女對“村容整潔”的理解主要體現為“路麵寬敞”,街道整潔;農村環境“清潔”;家庭衛生“幹淨”;要蓋新房,對舊房要改造,房前村內要進行綠化。
關於什麼是“民主管理”,陝西省婦聯的調查顯示:婦女們主要理解為“參與民主選舉”,“村務公開”,“村幹部不以權謀私”。她們對“村務公開”的滿意率為64.9%,不滿意的占10.2%。我們設計問卷:“如果有機會,你是否願意參加村委會幹部競選?”37.5%的回答“會”;25.5%的回答“不一定”。但仍有34.9%的回答“不會”。“村委會民主選舉時,你會去參加投票嗎?”84.5%的回答“會去”,9.8%的回答“不一定”,還有4.7%的回答“不會去”。表明農村婦女民主意識增強,參政意識有一定提高。
(二)關於新型農民的認知
我國學者普遍認為,新農村建設重在培養新型農民。對於什麼是新型農民,農村婦女有自己的認識與理解。筆者在陝西渭南的調查發現,87.1%的婦女認為新型農民是“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59.1%的認為應“知法守法”;57.8%的認為應“夫妻互敬”;56.8%的認為“鄰裏團結互助”;56%的認為“尊老愛幼”;54.2%的認為“家庭社會責任感強”;48.7%的認為“不沾染黃賭毒”;47.7%的認為應“舉止文明”。可見,農村婦女大多數知曉新型農民的要求與標準,對新型農民也提出了新的更多的要求。唯此,她們重視文化知識,希望通過參加培訓,提高增收能力;希望自己能外出打工,見見世麵;普遍希望自己的孩子“能上大學”。
三、農村婦女參與新農村建設存在的突出問題
調查表明,農村婦女目前在新農村建設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獨特作用,但由於婦女自身、社會及體製等多方麵的因素,嚴重製約了農村婦女參與新農村建設主動性、積極性、創造性作用的發揮。全國婦聯與陝西省婦聯的抽樣調查及我們的實地調研都顯示,婦女參與新農村建設存在的主要問題是:
(一)受教育程度偏低
新農村建設需要高素質的新型女農民,但農村婦女普遍受教育程度低。由此導致文化、科技素質偏低,成為製約農村經濟社會發展和新農村建設的首要阻力和障礙。
1.受教育程度偏低
陝西省婦聯的調查表明,關於你的受教育程度,回答“小學以下”的比例為25.2%;“初中”的為48.9%,兩項合計高達74.1%。“高中及中專”為21.7%;“大專以上”的僅為1.5%。可見。陝西農村婦女中大部分為小學、初中文化程度,中老年婦女中還有一定比例的文盲、半文盲。高中以上文化程度比例明顯偏低。
這樣的文化程度,顯然使得婦女在新農村建設中的積極性、主動性作用難以發揮。
2.科技知識缺乏
我們的實地調查發現,大多數農村婦女隻掌握傳統農業的經驗和技能,不能有效掌握現代農業技能,缺乏實用技術和創業技能,麵對高速發展的生產技術表現出極大的不適應性,由此進一步束縛了她們的思想和才能發揮,成為影響婦女參與新農村建設的重要因素。陝西婦聯設計問卷:“你出去打工從事的職業是什麼?”39%的回答:“家政服務”;78.7%的回答“餐飲服務員”;85.1%的回答“美容美發”,說明缺乏技能是農村婦女出外打工從事技術含量低、報酬低、低層次職業的重要原因。
3.思想觀念陳舊落後
農村婦女長期處於粗放的小農生產方式中,多有不思進取,小富即安的保守思想。同時,大多數農村婦女“男主外,女主內”的角色意識根深蒂固,對自身價值認知度較低,缺乏自立、自尊、自強、創新意識。尤其是近年來大多數35歲以下婦女進城打工後,年齡較大的婦女留守家中撫養孩子,贍養老人,料理家務,普遍不關心家庭以外的事情,參與社會事務的積極性較低。
(二)婦女組織化程度不高
全國婦聯調查顯示,對於“你參加了村經濟合作組織嗎”多選題,12.0%的回答“村裏沒有經濟合作協會”,隻有31.3%的參加了“產銷、養豬、養牛”等協會組織。特別值得注意的是,39.0%的婦女“什麼協會都沒參加”。陝西作為經濟發展相對落後的省份,經濟合作組織少,婦女參與率更低。隻有7.5%的參加了產銷協會,24.1%%的參加了養豬、養牛、養雞協會。村裏“沒有協會組織”和“什麼都沒參加”的兩項合計為52.9%。
與占農村勞動力60%以上的農村婦女勞動力相比,顯然婦女合作經濟專業組織的覆蓋麵還不夠廣。而且已建立的婦女專業經濟合作組織大多數還處於起步階段,有的管理鬆散,運作不規範,對會員的服務多限於技術服務、生產資料供應等層麵。龍頭企業,生產基地和農戶之間還沒有真正形成嚴密的利益聯係機製。
(三)缺資金、缺技術、缺信息
全國婦聯調查顯示,在回答“你覺得生產中最難的是什麼”這一問題時,所有婦女都把“缺資金”放在了第一位,選擇比例遠遠高於“缺技術”、“缺致富門路”等選項。特別是河南、雲南婦女對資金的渴求比例均超過70%。
(四)婦女的生存、發展環境較差
問卷調查顯示,目前農村婦女的生存發展環境還較差。從家庭環境看,要“照顧老人和孩子”。沉重的家庭負擔牽製了農村婦女走出家門創新業。她們難有時間和精力去關注自身的發展。從社會環境來看,“男尊女卑”的傳統文化和長期“女主內”的分工,社會上存在著對女性的偏見製約農村婦女發展。從居住環境看,有些村至今交通不便,婦女獲取信息渠道閉塞、單一,加之基層衛生院醫療條件差,為婦女提供的衛生保健服務不夠,健康狀況較差,也製約了農村婦女外出創業。
(五)基層婦女組織建設相對滯後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新形勢和農村婦女的新變化,對基層婦女組織和婦聯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但基層婦女組織建設相對滯後,引領婦女發揮作用受到一定限製。
一是組織機構不夠健全、規範。陝西婦聯調查顯示,陝西仍有個別行政村未建立婦代會組織。還有一些基層婦聯組織製度不夠完善,仍有一定數量的婦代會從未開展過活動。
二是基層婦幹待遇較低,活動經費不足。調查中基層婦女幹部多數反映她們的工作經費明顯不足。不少鄉鎮婦聯村婦代會沒有固定的經費來源。加之一些基層婦幹兼職多,婦代會主任大多兼管計生工作,在一定程度上製約了基層婦女工作的正常展開。
三是由於經費緊張,工作繁忙,一些鄉鎮婦女幹部連每年一次的崗位培訓都不能參加,有些村婦代會主任知識單一,缺乏技能,特別是缺乏創新精神,不能更好地帶領婦女增收致富,發揮帶頭人的作用。
四、結論與建議
通過調查分析發現,農村婦女對新農村建設認知度較高,參與意識較強,也認識到科技致富的意義與重要性,普遍希望新農村建設會使鄉村環境得以改善,生產得以發展,生活富裕起來。但她們對新農村建設應該主要依靠政府的認同,說明對自己在新農村建設中的主體地位認識不足,這與農村婦女普遍文化程度不高有關。農村婦女不能承受和最擔心新農村建設中自籌資金比例過高,認為農業生產中最難的是缺資金,反映了農民增收仍是當前新農村建設中極為突出與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農業生產中“留守婦女”生產生活壓力加大,她們的生存發展環境堪憂,已成為構建和諧社會的不和諧因素。為此建議:
(一)政府要充分發揮在新農村建設中的主導作用
第一,積極倡導並大力推進新農村建設。鑒於電視媒體的作用,政府要充分利用這一宣傳工具,大力宣傳新農村建設的意義,動員組織農民及社會力量積極參與新農村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