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三農”問題是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
胡錦濤強調,“三農”問題始終是關係黨和人民事業發展的全局性和根本性問題,農業豐則基礎強,農民富則國家盛,農村穩則社會安。在2003年1月召開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胡錦濤提出,為了實現十六大提出的全麵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必須統籌城鄉經濟社會協調發展,更多地關注農村,關心農民,支持農業,把解決好農業、農村和農民問題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努力開創農業和農村工作的新局麵。對於如何做到重中之重,胡錦濤在經濟發展指導思想上、經濟發展的重點上、資金投入上、工作布局上提出了要求。2004年,溫家寶總理在十屆人大三次會議上所做的《政府工作報告》中也提出:解決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我們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要始終堅持加強、支持、保護農業不動搖,切實鞏固農業的基礎地位。
2.強調統籌城鄉發展
如何解決“三農”問題?在2003年召開的十六屆三中全會上,胡錦濤第一次正式提出統籌城鄉發展的思路。胡錦濤強調,必須“堅持統籌城鄉發展,充分發揮城市對農村的輻射和帶動作用,充分發揮工業對農業的支持與反哺作用,逐步建立有利於改變城鄉二元經濟結構的體製,穩定、完善和強化對農業的支持政策,加快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努力實現農民收入穩步增長,促進城鄉良性互動、共同發展。”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明確提出五個統籌,十七大報告擴展為八個統籌。
3.做出“兩個趨向”的重要論斷
在2004年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上,胡錦濤明確提出“兩個趨向”的判斷。胡錦濤指出:“綜觀一些工業化國家發展的曆程,在工業化初始階段,農業支持工業、為工業提供積累是帶有普遍性的趨向;但在工業化達到相當程度以後,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實現工業與農業、城市與農村協調發展,也是帶有普遍性的趨向。”在2004年12月召開的中央經濟會議上,胡錦濤提出:“我國現在總體上已到了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發展階段。我們應當順應這一趨勢,更加自覺地調整國民收入分配格局,更加積極地支持三農發展。”在“兩個趨向”判斷的基礎上,溫家寶在2005年《政府工作報告》中強調實行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三農”問題的總方針。
4.農民增收是農業和農村工作的中心任務
胡錦濤多次強調,要增加農民收入,堅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針,建立健全促進農民收入持續增長的長效機製。2004年中央1號文件以農民增收為主題,提出要調整農業結構,擴大農民就業,加快科技進步,深化農村改革,增加農業投入,強化對農業支持保護,力爭實現農民收入較快增長,盡快扭轉城鄉居民收入差距不斷擴大的趨勢。
5.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目標
在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上,胡錦濤明確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戰略任務。胡錦濤說:建設“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社會主義新農村,是我們黨領導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進程中的一項重大曆史任務。
6.提出走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
胡錦濤在黨的十七大報告中指出:我國“農業基礎地位薄弱、農村發展滯後的局麵尚未改變”。要加強農業基礎地位,“建立以工促農、以城帶鄉長效機製,形成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新格局”。要增強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健全農村市場和農業服務體係。確保國家糧食安全,加強動植物疫病防控,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在堅持農村基本經營製度,穩定和完善土地承包關係的基礎上創新農業經營形式。大力培育“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造就現代化的農業經營主體”。要全麵深化農村改革,著力促進農民增收減負,為紮實推進現代農業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提供體製保障。
在2008年十七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推進農村改革發展若幹重大問題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中,黨中央全麵分析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麵臨的新形勢,認為“我國總體上已進入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發展階段,進入加快改造傳統農業、走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的關鍵時刻,進入著力破除城鄉二元結構、形成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新格局的重要時期。”但“農業基礎仍然薄弱,最需要加強;農村發展仍然滯後,最需要扶持;農民增收仍然困難,最需要加快。”全黨必須深刻認識到:“農業是安天下、穩民心的戰略產業,沒有農業現代化就沒有國家現代化,沒有農村繁榮穩定就沒有全國繁榮穩定,沒有農民全麵小康就沒有全國人民全麵小康。”在此判斷的基礎上,《決定》提出了今後推進農村改革的總體思路、目標任務和重大原則,全麵部署了農村製度建設,提出了現代農業建設的具體措施及政治保障。為新時期加快我國農村改革、推進經濟社會全麵發展指明了方向。
三、20世紀20—30年代鄉村建設的曆史回顧
20世紀20—30年代,為了改變積貧積弱的中國鄉村社會,一些仁人誌士就探討過農村建設問題,進行過鄉村治理實踐。在各地政府的支持下,鄉村建設的實踐者開展了各具特色的鄉村建設活動,並積累了一些寶貴的實踐經驗,值得我們今天在新農村建設中予以借鑒。
(一)民間社團的鄉村建設實踐
1.梁漱溟的鄉村建設及實踐
梁漱溟(1893—1988),漢族,原名煥鼎,字壽銘、蕭名、漱溟。祖籍廣西桂林,出生於北京。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社會活動家、愛國民主人士,現代新儒家的早期代表人物,有中國最後一位“儒家”之稱。梁漱溟在中國發起的鄉村建設運動,取得了不俗的成就。
通過對當時舊中國的考察和反思,梁漱溟提出,中國的落後和貧窮是因為中國文化的失敗。他認為,中國是一個“倫理本位”的社會,而西方是“團體本位”的社會。由於西方經濟文化的入侵導致了中國“文化失調”,解決的辦法就是文化救國和文化立國,隻有從他的文化改造入手進行的鄉村建設這個“第三條道路”,才能把中華民族導向光明。
梁漱溟提出,鄉村建設運動就是“救濟鄉村的運動,是鄉村自救的運動,是民族社會的新建設運動,是重新建設中國社會組織結構的運動”。鄉村建設的任務就是要使鄉村及以之為基礎的整個中國成為一個團體,有了這樣的團體,一切事情都有辦法了。以這一理論為依據,梁漱溟設計了一套可以付諸行動的“實驗辦法”。他先是在廣州辦過一個“村治講習所”,後又在河南辦了一個“村治學院”,推行他的鄉村建設運動。主要思路是試圖利用儒家文化重建破敗、失衡中的鄉村秩序,做法是利用地方鄉紳推行地方自治。1931年,梁漱溟轉赴山東,在鄒平縣展開了鄉村建設的實驗,做法是:
(1)建立鄉農學校,分鄉學和村學兩種,用鄉學代替區公所,用村學代替村公所,使基層行政機構教育化,實現政教合一。鄉農學校的校長,實際就是鄉村的行政長官;鄉農學校的校董,構成鄉村的議事機構。
(2)建立農村合作社。在鄒平縣,先後設立了信用、運銷、林業、產業、信用倉庫、購買六類合作社,其中特別重視運銷合作社。在合作社範圍內,重點進行了農作物優良品種的推廣,“促興農業以引發工業”,以達到使農村“富起來”的目的。
(3)建立鄉村自衛組織,以有“室家財產”的人員為主,組建鄉村自衛隊。
梁漱溟的鄉村建設實驗,實質是主張以溫和的改良主義來實現鄉村自救和社會進步的一種嚐試。
2.晏陽初的鄉村建設及實踐
晏陽初(1890—1990年),著名教育家、社會學家。四川巴中人。主要從事平民教育和社會改造工作。
1913年就讀於香港聖保羅書院。1916年入美國耶魯大學,攻讀政治學與經濟學,獲學士學位。
1918年赴法國,任北美基督教青年會戰地服務幹事。1920年在普林斯頓大學研究院獲碩士學位。
1920年回國,在上海基督教青年會全國協會智育部主持平民教育工作。
1923年組織成立中華平民教育促進會,任總幹事。
1940年創辦重慶鄉村建設學院,任院長。
1950年移居美國。
晏陽初認為,中國農村問題千頭萬緒,但基本的問題是農民的“愚、窮、弱、私”。診治這“四大病根”的最好辦法,就是開展“文藝、生計、衛生、公民”四大教育,采取“學校、社會、家庭”三種教育方式。為了實現“除文盲,做新民”的教育理念,1930年,晏陽初在河北定縣開設了平民教育總會定縣實驗區,吸引了一批高學曆的知識分子參加。實驗的開始階段,就有八名博士參加。他們放棄了機關和大學的職位以及舒適的城市生活,滿懷激情來到鄉下,在當時被稱為“博士下鄉”。實驗區從一般的識字教育運動逐漸演變成為新村建設運動。
(1)以文藝教育救“愚”。通過學習文化、藝術教育和普及科學知識開發民智。晏陽初及其實踐者編寫了600餘種平民讀物。選編了包括鼓詞、歌謠、諺語、故事、笑話等60萬字的民間文藝資料,搜集民間實用繪畫、樂譜等,組織歌詠比賽、農村劇社,舉辦各種文藝活動。
(2)以生計教育治“貧”。進行農業科學研究,舉辦實驗農場,改良豬種和雞種;對農民進行“生計訓練”,如推廣良種、防治病蟲害、科學養豬、養雞、養蜂,組織農民的自助社、合作社、合作社聯合會,開展信用、購買、生產、運輸方麵的經濟活動。
(3)以衛生教育救“弱”。實施衛生教育,創建農村醫藥衛生製度,村設保健員,聯村設保健所,縣設保健院。1934年,全縣建成這一係統,農民每年人均負擔不過大洋一角。在控製天花流行,治療沙眼和皮膚病方麵取得了明顯成績。
(4)以公民教育救“私”。晏陽初認為平民教育的基礎是識字教育,中心是公民教育,以養成人民的公共心與合作精神。他們出版多種公民教育的材料,進行農村自治的研究,通過多種教育方式,使定縣的文盲率大大降低。同時,結合教育成立農民“自助社”,推廣改良糧棉品種與畜業品種,提高了農民的耕作水平,對當時的農業發展起到了積極作用。
1950年以後,晏陽初在中國的平民教育與鄉村建設的實驗被迫終止,他將自己的事業轉移到更廣闊的國際舞台——第三世界的一些國家,以定縣實驗的基本經驗與中國平民教育與鄉村建設的理論為基礎,在泰國、菲律賓、印度、加納、古巴、哥倫比亞、危地馬拉等國,繼續為平民教育與鄉村改造奔走,指導推行田間實驗與社區教育。將初期的“除文盲,作新民”的口號擴展為“除天下文盲,作世界新民”。
1956年,在晏陽初的間接幫助下,按晏陽初的鄉村改造思想,菲律賓曆史上第一批全國選舉的議員產生了。後來晏陽初在菲律賓建立了國際鄉村改造學院,這個機構一直工作到今天。
1955年,晏陽初被美國《展望》雜誌評選為“當前世界最重要百名人物之一”。國際輿論給予他崇高的評價,稱讚他“是具有堅定信念與豐富想象力的英勇學者,是勞苦平民心智與精神的解放者”,是“世界平民教育之父”、“真正的哲學家與人道主義者”。美國著名作家諾貝爾獎獲得者賽珍珠,稱頌他“在世界黑暗之處點燃了一盞明燈”。菲律賓總統、泰國國王都把自己國家的最高榮譽獎章頒發給他,以表彰他對各自國家所作的傑出貢獻。
1985年8月,在闊別祖國45年之後,晏陽初應邀回國訪問考察,鄧穎超、萬裏、周穀城等接待了他,並對其一生從事中國與世界的平民教育與鄉村改造事業給予了積極評價。
3.盧作孚的鄉村建設實踐
盧作孚(1893—1952年),原名魁先,別名盧思。重慶市合川人。著名的愛國實業家、教育家、社會活動家。小學畢業輟學,自學成才。
他創辦的民生公司,最初僅擁有1艘百噸小輪船。到1949年,擁有148艘江海輪船,投資60多個企事業單位,成為中國最大和最有影響的民營企業集團之一。
盧作孚青年時便提出教育救國,並為之奮鬥。從自學成才始,到創建學校、圖書館、博物館,普及文化和教育,多有建樹。他以重慶北碚為基地,從事鄉村建設的理論探索和社會實踐,獲得成功。
盧作孚采取的新村建設的方式與梁漱溟、晏陽初完全不同,不是以鄉村教育和鄉村體製改革為主要方式,而是以“鄉村現代化”為宗旨。他是當時鄉村建設中“鄉村現代化”的主要實踐者。盧作孚認為,鄉村建設的目的“不隻是鄉村教育方麵,如何去改善或推進鄉村的教育事業;也不是隻在救濟方麵,如何去救濟鄉村的貧困或災變”,而是要“趕快將這一個鄉村現代化起來”。1927年春,盧作孚到北碚出任江(北)、巴(縣)、璧(山)、合(川)峽防團務局局長,他在清剿匪患的同時,對峽區進行鄉村建設實驗。在這裏建成了四川第一條鐵路——北川鐵路;組建了當時四川最大的煤礦——天府煤礦;創建了西南最大的紡織染廠——三峽織布廠;創立了中國唯一最大的民辦科研機構——中國西部科學院;在四川率先架建成了鄉村電話網絡;開辟了被譽為重慶北戴河的北溫泉公園。他不僅在北碚修公路、開運河、辦農場、建工廠、辟公園、修建體育場、改造舊城市,還在城鎮中設醫院、建立圖書館、博物館以及各種學校。
盧作孚鄉村建設模式的特點:
一是全力建設經濟基礎。
二是注重農村的社區建設。
三是體現了現代化建設的思路並付諸實施。
四是以整頓治安為保障,農工業生產為基礎,綜合文教事業和環境建設整體建設農村社區。
通過盧作孚的鄉村建設實踐,北碚由一個落後偏僻的小鄉村,發展成為設施較全的小城市,地區經濟實力迅速增長。
(二)政府的鄉村建設實踐
1.閻錫山的鄉村建設實踐
早在北洋政府時期,閻錫山就開始改革村治,推行“六政三要”政策。“六政”是提倡水利、種樹、蠶桑、禁煙、天足、剪發;“三要”是種棉、造林、發展牧畜。1920 年,閻錫山又提出了“土地村公有”的基本設想,力圖實現“人群之真富真強真文明”。為了實現其農村改革設想,閻錫山主張實行“村本政治”,即以編村為政治本位,設立村長、村副和村公所,每一編村管三百戶,設若幹閭,每閭五鄰,每鄰五戶,閭有閭長,鄰有鄰長,以村、閭、鄰的行政力量,推進農村建設。在其以“村本政治”為特色的鄉村建設中把中農作為主要依靠力量,從而穩定了農村社會。閻錫山也較為注重農村的基本建設,提出了“無山不樹林,無田不水到,無村不工廠,無人不入校”的口號。
2.李宗仁、白崇禧的鄉村建設實踐
李宗仁、白崇禧的新桂係在廣西以民團為組織方式來改造社會,改造農村,使民團不僅作為軍事組織,而且作為政治機構,承擔起地方建設的使命。民團的建設,實行“寓兵於團、寓將於學、寓征於募”的三寓政策。所謂寓兵於團,即以民團作為後備軍。民團建立後,起初隻辦常備隊,很快便改為辦後備隊,對適齡壯丁實行輪訓,每期三個月,訓練結束後編為後備隊,平時從事生產,戰時應征入伍。民團不僅僅是軍事組織,而是軍政合一、軍民合一、政教合一的一攬子組織。桂係通過民團,推行其“三自政策”,即自衛、自治、自給。桂係把“三自政策”與“三民主義”緊密結合起來,強調“三民主義”是“三自政策”的理想,而“三自政策”是“三民主義”的實踐。欲實現民族主義,必須先能自衛;欲實現民權主義,必須先能自治;欲實現民生主義,必須先能自給。在“三自政策”下,民團與基層政權相結合,推行保甲製度,在團兵訓練中灌輸民權主義,使其懂得行使創製權、選舉權、複決權、罷免權四權,利用民團從事築路、造林、公耕及其他公共事業和社會福利事業。因此,廣西民團完全有別於其他省份單純軍事性的民眾武裝組織,而是一種具有軍事、政治、經濟多種功能的基層民眾組織,一支“生產化”的部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