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新農村建設的總體思路與要求(2 / 3)

(三)新農村建設的現實基礎

第一,中國現階段經濟發展已進入工業化中期,這為工業反哺農業、城市帶動農村創造了有利的條件和曆史的機遇,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成為必然要求。在十六屆四中全會上,胡錦濤總書記深刻指出:“縱觀一些工業化國家發展的曆程,在工業化初始階段,農業支持工業、為工業提供積累是帶有普遍性的趨向;但在工業化達到相當程度以後,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實現工業與農業、城市與農村協調發展,也是帶有普遍性的趨向”。在2004年12月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胡錦濤總書記進一步指出:我國總體上已經到了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發展階段。我們應當順應這一趨勢,更加自覺地調整國民收入分配格局,更加積極地支持“三農”發展。依據目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指標,參照國際經驗,我國已進入工業化中期階段,正處在工農和城鄉關係調整的轉折時期,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時機已經基本成熟,條件已經初步具備。

第二,我國總體進入小康社會,但城鄉之間反差拉大,“三農”問題成為全麵建設小康社會和現代化建設的重點和難點,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成為迫切要求。近些年來,我國農村工業化、城鎮化步伐加快,農業、農村經濟發展,農民收入增幅提高。但農業和農村經濟的發展依然存在著突出的問題。農業麵臨資源短缺、生態環境脆弱和市場約束、體製障礙等嚴重問題,成為三次產業中效益最低的產業、國民經濟發展中最薄弱的環節、“一個很難解決又必須解決的問題”。如果任其發展,將直接嚴重地影響國民經濟平穩較快發展,影響全麵小康社會和現代化建設的順利發展,影響和諧社會建設。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把全麵建設小康社會的難點重點、科學發展觀的著眼點、構建和諧社會的著力點結合起來,不僅是促進農村經濟社會全麵發展、全麵建設小康社會的客觀需要和迫切要求,而且是解決當前經濟社會發展突出矛盾和問題的應對之策,是保持國民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的長久之計。

第三,近幾年來,從中央到地方出台了一係列重要的政策措施,對解決“三農”問題的支持力度越來越大。特別是2006年,實行了2600多年的農業稅全部免除,大大減輕了農民負擔;對種糧農民實行直接補貼,對推廣良種和購買農機具實行補貼,極大地調動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對貧困地區貧困家庭由最初的實行“兩免一補”(即免交雜費和課本費、補助寄宿學生寄宿費),到農村義務教育學雜費全免,使農村貧困家庭子女能夠上得起學;擴大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試點範圍,有效地緩解了農村因病致貧返貧的狀況;實行計劃生育獎勵製度和“少生快富”工程,使計劃生育更能得到農民的歡迎和參與;加大對財政困難縣和產糧大縣的財政轉移支付力度,增強了地方政府發展糧食生產和解決實際困難的能力。這一係列重要政策措施,符合我國國情和農村實際,已經對解決“三農”問題產生並將繼續產生積極的影響。在這種情況下,中央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有堅實基礎的,必將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產生重大而深遠的促進作用。

(四)發達國家及發展中國家建設農村的經驗為我們提供了借鑒

無論是歐洲,還是日本、韓國等亞洲國家,在工業化、城市化進程中都有一個新農村建設的過程,而且有著各自的特點。韓國農村建設經曆了新鄉村運動、到農村地區綜合開發、再到農村定居生活圈開發三個階段。起初“新村運動”很大程度上是靠政府援助的,不具有可持續性,隨之開展了農村地區綜合開發戰略,其出發點是提高農業生產力,增加農民收入,解決工業化過程中出現的一係列經濟、社會問題。其落腳點就是改善農村生活環境,推動農村基礎建設,穩定農村社會。韓國政府在新村建設中不僅是強有力的組織者,而且是直接的參與者。他們以國家投資為主導,實施了一係列的地區開發項目,帶動農民改變農村麵貌、建設新農村,對我們頗有啟發。發達的現代化國家農村建設有著豐富的經驗教訓。這是我國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重要參考。本書在以後的章節中專有論述。

四、新農村建設的戰略意義

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了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曆史任務,這是黨中央統攬全局、著眼長遠、與時俱進做出的重大決策,是一項不但惠及億萬農民、而且關係國家長治久安的戰略舉措,是我們在當前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關鍵時期必須擔負和完成的一項重要使命。

(一)新農村建設對經濟建設的戰略意義

1.是全麵建設小康社會和推進中國現代化建設的必然要求

保持工農和城鄉之間的協調發展,是全麵建設小康社會和順利推進現代化建設的重要前提。我國要在2020年實現的小康社會,是惠及十幾億人口的小康社會;我國正在推進的現代化,是整個國家的現代化。如果農村不能擺脫落後麵貌,農民生活得不到大的改善和提高,全麵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就不可能真正實現;如果城鄉差距進一步擴大,農村不能和城市共同發展繁榮,我國就不可能成為真正意義上的現代化國家。隻有通過新農村建設,加快農村經濟社會全麵發展,才能為全麵建設小康社會和國家現代化奠定堅實的基礎。

2.是保持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的持久動力

長期以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一直麵臨著國內市場乏力、有效需求不足的突出矛盾。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的多個年份,經濟增長主要靠投資和出口拉動。從長遠看,這種狀況不利於國民經濟的持續健康發展。特別是2008年以來,受美國金融危機的影響與衝擊,我國出口大幅下滑,擴大內需是我國經濟發展的長期戰略方針和基本立足點,也是保持我國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的持久動力。對於我們這樣一個農村人口占多數的國家來說,農村集中著數量最多、潛力最大的消費群體,是中國經濟增長最可靠、最持久的動力源泉。推進新農村建設,加快農村經濟發展,增加農民收入,使億萬農民的潛在購買意願轉化為巨大的現實消費需求,既可以消化當前部分行業的過剩生產能力,促進相關產業的發展,而且從根本上會拉動整個經濟的持續增長。

(二)新農村建設對政治建設的戰略意義

1.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重大舉措

科學發展觀是關於發展的本質、目的、內涵和要求的總體看法和根本觀點,其核心是以人為本。科學發展觀的一個重要內容,就是經濟社會的全麵協調可持續發展,城鄉協調發展是其重要的組成部分。全麵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以人為本,必須立足於城鄉全體居民,必須保證占人口大多數的農村居民參與發展進程,共享發展成果。如果我們忽視農民群眾的願望和切身利益,發展就沒有真正以人為本;農村經濟社會發展長期滯後,我們的發展就不可能是全麵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就無法落實。而新農村建設的出發點、目標與宗旨是為了農民,新農村建設也要靠廣大農民及其婦女群眾的主動參與來推動。我們應當深刻認識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與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內在聯係,更加自覺、主動地投身於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促進經濟社會盡快轉入科學發展的軌道。

2.是鞏固黨的執政地位的重大戰略部署

農民是我們黨和國家政權最廣泛、最深厚的群眾基礎。基礎不牢,地動山搖。鞏固黨的執政地位,實現黨的執政使命,就必須從戰略和全局高度出發,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安國家、穩天下的基石,就必須把農村建設好,改善農民的生活生產環境,堅定億萬農民跟黨走、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決心。

3.是加強農村民主政治建設和完善鄉村治理機製的客觀需要

隨著農村經濟社會的發展,農民民主法製意識增強,迫切需要進一步加強以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為主要內容的基層民主政治建設,完善鄉村治理機製。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可以健全黨領導下充滿活力的鄉村居民自治機製,落實農民當家做主的權利,可以引導廣大農村基層黨組織結合農村實際,解決自身存在的突出問題,不斷增強農村基層黨組織的戰鬥力、凝聚力和創造力,充分發揮領導核心作用,更好地激發農村基層幹部發揚求真務實、踏實苦幹的工作作風,增強帶領農民群眾增收致富的能力。

(三)新農村建設對文化建設的戰略意義

1.是繁榮農村文化事業的重要機遇

我國農村文化事業長期發展滯後,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中央要求各級財政部門增加對農村文化發展的投入,這有利於農村各地加強縣文化館、圖書館和鄉鎮文化站、村文化活動室等公共文化設施建設,鼓勵農民興辦文化產業;有利於構建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係,開展多種形式的、群眾喜聞樂見的寓教於樂的文體活動;有利於保護和發展具有地方和民族特色的優秀傳統文化,抵製腐朽落後文化。

2.是倡導農村健康文明風尚的迫切需要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有利於開展農村形勢和政策教育,認真實施公民道德建設工程,積極推動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開展和諧家庭、和諧村鎮創建活動;有利於引導農民、婦女崇尚科學、抵製迷信,移風易俗,破除陋習,樹立先進的思想觀念和良好的道德風尚,提倡科學健康的生活方式,在農村形成文明向上的社會風貌。

(四)新農村建設對構建和諧社會的戰略意義

1.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基礎

構建和諧社會是黨的十六大、十六屆三中全會和四中全會提出的重大任務。農村和諧是全麵實現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關鍵。胡錦濤總書記在省部級幹部提高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能力專題培訓班上強調指出:在我們這樣一個農民占多數人口的國家裏,農民是否安居樂業,對於社會和諧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廣大農民日子過好了、素質提高了,廣大農村形成安定祥和的局麵了,和諧社會建設的基礎就會更加牢固。通過新農村建設,切實解決農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有利於緩解農村社會矛盾,減少農村不穩定因素;通過新農村建設,繁榮農村經濟,大力發展農村社會事業,推進民主法製進程,提高農村人口素質,尤其是農村婦女的綜合素質,大力改善農村資源環境,有利於在農村形成和諧、健康向上的良好局麵,讓構建和諧社會的基礎更加牢固。

2.是提升農民社會地位、調整城鄉社會關係的內在要求

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不僅要有和諧的農村,更要有和諧的城鄉關係。由於我國長期存在城鄉二元結構,導致工農關係不協調、城鄉、男女公民發展不協調,農民特別是農村婦女成為中國社會最大的弱勢群體。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發展差距過大,成為影響建設和諧社會的最大不和諧因素。通過新農村建設,確保農村建設和工業化、城鎮化同步推進,把農業和農村發展、農民自身的發展、婦女發展納入整個現代化進程中,才能實現民主法製、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和諧社會的目標。

目前,我們正在建設小康社會,這是惠及十幾億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從農業和農村發展與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關係來看,全麵建設小康社會,其重點在農村,難點在農村,關鍵還在農村。如果農村問題解決不好,農村麵貌得不到有效改變,農民生活得不到明顯改觀,全麵建設小康社會就會成為空話。因此,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是加快農村全麵建設小康社會的重點和戰略任務,關係到實現國家的長治久安和民族的偉大複興,是我國現代化進程中的一項重大曆史使命。

五、新農村建設的總體思路與目標要求

(一)新農村建設的指導思想

胡錦濤總書記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幹部專題研討班上強調,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牢固樹立和全麵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實行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針,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協調推進農村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和黨的建設,推動農村走上生產發展、生態良好、生活富裕的文明發展道路。

(二)新農村建設的基本原則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一個關係全局的戰略舉措,是一項長期奮鬥的曆史任務。推進新農村建設,必須堅持正確的方向和原則。為了紮實穩步推進新農村建設,2006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了五個必須堅持的原則。

1.堅持以發展農村經濟為中心

以發展農村經濟為中心,必須進一步解放和發展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是社會發展的基礎。我國還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農村生產力落後的狀況並未根本改觀。在廣大農村,農業生產仍然以手工勞動為主,大多數地方在相當大的程度上還是靠天吃飯;市場化程度低;農業人口眾多,就業機會有限;農民收入不高,生活水平總體上較低;城鄉差別較大,農村內部經濟發展也不平衡。這種狀況如不徹底改變,就很難實現農業的現代化,支撐起一個現代化的國家。唯此,以發展農村經濟為中心,必須改變貧窮落後的麵貌,帶領農民致富,建設現代化的新農村。以發展農村經濟為中心,必須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促進農民增收。

2.堅持農村基本經營製度

以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製,是我國農村的一項基本經營製度,是億萬農民群眾的偉大創造,符合我國國情和農業自身特點,具有廣泛的適應性和旺盛的生命力,必須長期堅持並不斷完善。建設新農村,不能動搖家庭承包經營製度的基礎,要保障農民的土地承包權益,這是確保家庭承包經營製度長期穩定的關鍵,也是土地流轉的前提。要堅持農村基本經營製度不動搖,必須深入貫徹落實《農村土地承包法》,不能隨意調整承包土地、改變承包關係,要切實維護農民的利益。在此前提下,按照“依法、自願、有償”的原則,引導農民采取轉包、轉讓、互換、租賃、股份合作等方式,健康有序地進行農村土地經營權流轉。要堅持實行最嚴格的土地管理製度,嚴格控製基本建設占地,堅決保護好耕地特別是基本農田,為子孫後代留下足夠的生存和發展空間。不能建成沒有耕地、沒有農業的所謂“新農村”。

3.堅持以農民為本、婦女為本

科學發展觀強調以人為本,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就是要以農民為本,以婦女為本。首先,建設新農村的目的是為了包括廣大婦女在內的全體農村居民,農民是新農村建設的直接受益者。因此,要從解決農民最迫切的實際問題出發,切實讓農民得到實惠;要加強農村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堅持以解決好農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為著力點,改善農民的生產、生活條件,發展農村衛生事業,關心困難群眾生活,把農民滿意不滿意作為衡量新農村建設成效的重要標準,促進農村和諧社會建設。其次,建設新農村依靠的是農民。新農村建設是關係億萬農民自身利益的大事,必須依靠農民自己。農民是新農村建設的主體,是新農村建設持續發展的動力。他們能動性、積極性、創造性作用的發揮,直接決定新農村建設的進程和農村現代化的步伐。新農村建設的關鍵是動員組織農民自己廣泛參與,激發他們的活力與創造性。新農村建設的各個項目,也都要農民自己做主,靠農民、婦女群眾自我組織和自主管理。